宋越
中圖分類號:D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2-0-01
一、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的含義
地方政府是相對于中央政府而言的。地方政府決策,則是地方政府為實現(xiàn)組織目標,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制定并選擇出最優(yōu)行動方案的過程及活動。其主要表現(xiàn)為地方政府決策的好壞是地方政府管理工作好壞的關鍵。同時,地方政府決策作為政府管理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貫穿于行政管理的全過程。地方政府決策也是地方政府領導者的基本職能和重要技能之一等。
在我國特殊的國情下,強政府模式,地方政府掌控著較多的權力,地方政府工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自由裁量權相對較大,地方政府決策的作用涉及的面越來越廣,作用越來越突出。因此,如何把地方政府決策納入法治化的軌道,便是當前研究的重點與難點。此外,地方政府決策的過程,是在相對有限的條件下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權的過程,而且地方政府決策的結果將對具體行政行為產生哥各方面的影響。這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方政府行為和形象。因此,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必成為也已成為現(xiàn)代服務型政府建設、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的特點
1.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的政策性強
作為權力表現(xiàn)的決策權,行政機關及其領導干部為實現(xiàn)既定目標,行使事權。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相關工作部門領導的重要講話等,往往會影響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因此政策性強是地方政府法治化的特征之一。
2.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的規(guī)范性高
決策法治化要求政府制定決策的時候,不能靠主觀判斷去決策。要求,在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下按照特定的程序進行決策。在這樣的要求下,地方政府部門決策法治化必然要求政府決策高規(guī)范性,而且這種規(guī)范性不僅體現(xiàn)在地方政府決策的合法性方面,還需要明確決策過程的程序規(guī)范性。通過合法和程序,使決策具有高規(guī)范性,才能實現(xiàn)決策法治化的目標。
3.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的公益性明顯
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需要決策的規(guī)范化,同時又不同于此。在制度規(guī)范性的基礎上,要以最大程度滿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政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就要求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必須有公益性的特征。在具體的行政實踐過程中,行政工作指向的是滿足人民群眾的合法合理的利益需要,必須滿足公眾利益訴求。把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作為決策的出發(fā)點,在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指引下,實現(xiàn)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的目標,并最終實現(xiàn)法治政府建設的目的。
三、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的必要性
1.行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現(xiàn)實要求
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先關專業(yè)的專家學者、社會事務的積極關心者,均將目光投向了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政治體制改革重要部分的行政體制改革也成了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十八大報告明確的闡述了“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要求,即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給出了建設法治政府的時間表及政策安排,但困難重重。我國行政體制改革自改革開放伊始便提上了日程,但改革的進程并沒有想象中進展地那么順利。當然行政體制改革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在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必須高瞻遠矚,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現(xiàn)在或今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相信在依法行政不斷深入的今天,法治政府建設成為了行政體制改革的載體,必將取得輝煌的成果。法治政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便是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這就要求地方政府機關及其領導干部在決策的過程中堅持以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為出發(fā)點,這一目標是與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
2.地方政府決策效率提高的必然選擇
管理學關于效率的研究比較詳實,在成熟的制度基礎上,效率提高是必然的結果。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作為政府管理制度完善的舉措,不僅是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提高地方政府決策效率的有效途徑。政府作為決定地區(qū)發(fā)展的一大力量,效率提高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標。眾所周知,政府作為行政權力的行使主體,其改革的好壞,特別是職能轉變的科學性、機構規(guī)模的適合性以及決策結果的科學性,都能夠提高行政效率與效益。
一方面,政府工作部門決策的法治化,有利于減少政府工作部門決策的阻力。因為政府工作部門決策法治化,要求政府機關及其領導干部在決策時,必須以公眾利益的滿足為前提。這種群眾滿意導向的政府建設,不僅可以提高政府工作部門的公信力,還有利于增強政府工作部門的影響力,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部門決策及其工作的支持力度,減少政策落實的阻力,從而提高政府工作部門的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政府工作部門決策法治化,使決策制定與實施的全過程更加規(guī)范。這便有利于推進決策的執(zhí)行,以法治保證決策的順利推進。眾所周知,政府工作部門決策法治化,要求政府工作部門機關及其領導干部在進行決策的時候,不僅要依據(jù)法律法規(guī)進行決策,在此基礎上,要在規(guī)定的程序內進行決策。這種法治化的政府決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決策的隨意性,減少了決策的失誤,進而在整體上提高決策的效率。
3.實現(xiàn)人民滿意的重要途徑
如前所述,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或者說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滿足公共利益及公共產品的提供。反過來,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也是地方政府機關工作的最終出發(fā)點。這與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的最終目標是相一致的。人民是否滿意,政府的具體表現(xiàn)如下:
第一,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是顧客導向型政府建設的需要。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要求地方政府機關及其領導干部在進行決策時,強化公眾參與,特別是明確公眾的利益訴求。在此基礎上,顧客導向型政府,要求地方政府機關及其領導干部必須對公眾的訴求有所回應。從這個角度分析,兩者的基本要求是相一致的。
第二,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需要。轉變政府職能是近些年比較流行的詞語,在政府改革實踐中,處于第一位的改革重點。實現(xiàn)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首先需要的也是政府轉變政府職能,特別是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眾所周知,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需要不斷根據(jù)公眾需求及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情況,調整職能轉變的方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便是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同時,還要處理好政府與公民社會的關系,這就要求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將本該由社會主導的事務交由社會處理,需要決策法治化作為關系處理的制度保障,使政府真正做到全面依法履行政府職能。
第三,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是法治政府建設的要求。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作為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必然將推動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進程。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了重大決策事項的程序即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合法性審查、風險評估、集體決定。同時,規(guī)定各級政府機關制定權力清單及責任清單。另外,還有自由裁量基準制度相關的論述。自2004年我國提出法治政府建設的目標,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且積累了很多成熟的經驗。在我國法治環(huán)境相對滯后的情況下,如何落實法治政府建設的具體措施,對于決策法治化的意義非常尋常。同時,地方政府決策法治化,也將推進法治政府早日建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