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春,劉小亮
(中共上饒市委黨校,江西 上饒 334000)
[關鍵字] 思想建設;首位度;“三性”論
中國共產黨自1929年在古田會議確立思想建黨的理念和方針以來,思想建設就一直作為黨的建設的中心工作,被放在黨建工作首位。直至黨的十八大報告,仍然強調思想建設作為黨建工作的根本,在其他各項建設中處于引領地位,其首位度是最高的。十九大報告則明確指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边@毫無疑問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又一次創(chuàng)新和突破,是中國共產黨黨建理論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不但拓展了黨建理論的思考空間,也擴大了未來基層黨建實踐的探索領域,對于我黨未來的黨建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反觀思想建設,應當客觀地承認,其在黨建工作中的首位度有調整的必要。因而,我們在對政治建設進行深入研究的同時,也應當對思想建設的這一變化進行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理解,以避免在理論上的一些誤解甚至曲解,進而避免實踐中對思想建設的輕視甚至無視。依據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析法,可以發(fā)現,思想建設在黨建領域中的首位度調整有其歷史必然性、現實必要性和實踐指導性。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憑借著這條經驗,中國共產黨自身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偉大轉變,不但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國的偉大使命,而且即將完成在中國有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在不遠的將來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性,并成功得出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等基本結論。而黨的重要性根源于黨的建設的成功和偉大,也即充分證明了思想建黨的成功和偉大。
截至2017年,中國共產黨已經擁有8944.7萬名黨員,成為迄今世界上第一大黨,其規(guī)模足可以與世界上不少國家的總人數相比,甚至遠遠超過了一些國家的人口總量,如英國、法國等。這絕不僅僅是黨員數量的增加,更意味著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理論正日益被傳播、被普及、被接受、被信仰,并深深地扎根在中共黨員的思想深處。
至此,我們可以自豪地宣稱,中國共產黨已經完成了思想建黨的歷史使命。這一使命是分為兩個階段完成的。
第一個階段是從1921年建黨之日至1949年新中國建國之日。在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從建黨之初到1929年的思想建黨的探索時期,直至1945年毛澤東思想的確立時期。在遭遇多種反革命力量聯(lián)合絞殺下的中國共產黨,幾經沉浮、幾經挫折,不但建立起來了,而且壯大起來了,并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由革命黨轉為執(zhí)政黨的斗爭勝利。這一成功,是少數共產黨人用馬克思主義團結工人階級和先進知識分子的結果,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教育和改造農民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等勞動人民的結果,更是以毛澤東思想鍛造無產階級革命軍隊的結果。革命的勝利,證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在面對種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干擾和影響下,完成了第一輪對工農階級、先進知識分子及其組成的軍隊的思想建設。
第二個階段是從建國之日至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之日。在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面對國內外種種不利的環(huán)境和形勢,克服了以功臣自居的思想、應對著權力的誘惑,在最初的一窮二白基礎上,以“摸著石頭過河”的謹慎、不怕失敗、勇于改革擔當的精神,始終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以高昂的熱情投入到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中去,不但成功改變了舊中國積貧積弱的落后面貌,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社會主義大國,而且推進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壯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借鑒和總結國內外執(zhí)政黨的正反經驗,經歷了一定程度的失敗和挫折之后取得的。這個階段的成就充分證明了我黨在一系列馬克思主義新理論、新思想的指引下,完成了對數以千萬計的黨員的思想教育,完成了對世界第一大的黨的第二輪思想建設。
顯而易見的是,這兩個階段思想建設的完成并不意味著黨的思想建設從此不需要了,而是指其緊迫性和重要性讓位于政治建設了,但思想建設的進程仍然不會停止。
2017年12月,來自世界120多個國家、近300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領導人齊聚北京,這不但是中國共產黨強大實力和號召力的體現,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魅力所致。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吸引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一些外國媒體評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說,“這一理論非常凝練,內容豐富”。因而各國政黨紛紛通過黨際交往渠道向我國中聯(lián)部提出,“希望深入系統(tǒng)了解十九大精神,特別是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
縱觀世界無產階級政黨推動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不難發(fā)現,蘇聯(lián)的73年執(zhí)政實踐沒有實現以先進的思想建設引領黨的建設和國家建設,反而導致蘇聯(lián)解體、政黨解散、社會動蕩的惡果,這不僅讓一些追隨蘇共的政黨及其領導的國家出現了混亂和分裂,甚至招致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懷疑和批評,引發(fā)了對社會主義的嘲諷和敵視。而西方資產階級學者藉此高唱資本主義理想及其思想理論將統(tǒng)治世界的贊歌,一段時間以來對仍然高舉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大旗、為數不多的國家構成了嚴重的干擾和威脅。然而,在古老的東方,我們不但舉起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旗幟,而且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fā)展,實現了這四個方面的自信,不但在我國創(chuàng)造了經濟社會發(fā)展奇跡,而且“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p>
據此,我們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已經成功地實現了以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去引導和示范世界政黨的任務和使命,未來不但要繼續(xù)在思想建設和理論發(fā)展上取得進展,更要在實踐上得以物化,但重點和關鍵顯然是理論化為可見的現實。
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鄧小平理論初具形態(tài),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的創(chuàng)立更是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境界,為中國建設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掃除了思想障礙、指明了發(fā)展方向。此后,沿著鄧小平理論所設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不但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tài)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也與時俱進,先后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理論成果,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很顯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和全體中華兒女對于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成就是衷心擁護的,進而對于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體系也從認識、接受、認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已經在中華大地上深深扎根、開花并結出豐碩的成果。廣大的中國人民將對這一先進思想的認同轉化成為信仰,紛紛要求加入黨組織的社會成員越來越多,而黨既要順應這種趨勢、滿足社會成員的愿望,又要控制規(guī)模,所以只能從各行各業(yè)的優(yōu)秀分子中發(fā)展黨員。這些加入黨組織的社會優(yōu)秀分子在各行各業(yè)的影響和帶動作用毋庸贅言。這樣一來,就意味著思想建設遠遠突破了中國共產黨這一組織范疇,而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行動,不斷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已經牢牢地占據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位置,成為全社會的共同遵循。因而,仍然強調思想建設在黨建工作甚至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首要位置已經變得不適應客觀現實和時代要求了。
在十九大報告中,政治建設首次取代思想建設被放在黨的建設首要位置,毫無疑問是要“凸顯黨的政治建設的極端重要性。這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意義重大而深遠?!狈催^來,站在思想建設的角度看,思想建設被政治建設取代而退居第二位,也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即現實必要性。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社會和國家的主體。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而且還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币蚨尹h在革命和建設歷程中一直強調要尊重和發(fā)揮人民的主體作用,并形成和概括了群眾路線這一根本工作路線。胡錦濤同志曾經告誡過我們說,“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边@就鮮明地指出了我黨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的一條基本原則,要尊重和保護社會組織和個體作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創(chuàng)造者的主體地位。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人民群眾作為精神財富——即思想文化創(chuàng)造主體的現實性和必要性也日益顯現。
人民群眾作為思想文化創(chuàng)造主體的現實性體現在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進步上。新中國成立之前,文化對于廣大無產階級來說屬于奢侈品,他們終生掙扎在貧困線上,為著個體和家庭的生存而流汗流血。那時,創(chuàng)建黨的先進知識分子責無旁貸地承擔著宣傳、教育和普及馬克思主義的重任,因而黨的思想建設成為首要任務。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三十余年間,我國經濟落后的面貌不可能迅速改觀,再加上政治路線上的錯誤,致使整個20世紀后半段,解決溫飽問題始終是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此時,應對政治思想的混亂和西方的“和平演變”也使得黨的思想建設異常重要。進入21世紀以來,國民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向好的發(fā)展,人民有更多的時間和物質保障,從事文化學習和思考。再加上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具備知識文化創(chuàng)造的能力和素質。尤其是當信息網絡技術和電子智能平臺的日新月異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廉價推廣,文化知識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端產品,人手一部“圖書館”幾成現實。因而,創(chuàng)造知識文化的條件也日益充分。閱讀,成了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活習慣和享受;思想,成了每一個社會個體的現實需要和追求。現在,還要強制性地實施思想文化的源頭控制,不僅不可能,而且很不現實。
人民群眾作為思想文化創(chuàng)造主體的必要性體現在我國“兩個文明”的建設都離不開廣大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上。正如前文所言,要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并保持文化自信,不能光靠少數人物或領袖的天才,必須注重激發(fā)最廣大人民的創(chuàng)造熱情,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因而,像過去那樣片面強調自上而下的文化宣傳、思想教育和知識普及,已經變得不合時宜,而且勢必會導致思想的僵化,扼殺思想文化的創(chuàng)造活力。所以,黨的思想建設退居其次,實際上是對社會民眾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尊重和保護,必將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出社會組織和個體成員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增加活力和內容。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边@就鮮明地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也是對近年來社會各界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現象進行了高度肯定。
習近平總書記也歷來重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遺余力地在多個場合弘揚和宣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2012年他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指出,“我們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恰恰相反,我們要很好傳承和弘揚,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根基了?!?014年他曾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重要講話又強調,我們“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和智慧,延續(xù)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闭强倳浀囊淮未翁岢秃粲?,才使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激活并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要素,也使得我國精神文化領域再次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可以說,我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進入多元化時代,內容豐富的文化類別正在交流碰撞中升華進步,除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外,其他如經典馬列寧主義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綠色生態(tài)文化、信息科技文化、商品和市場文化等思想文化內容和類型,正日益充實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一陣營。這是一個時代發(fā)展的趨勢,更是人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所然。毫無疑問,順應這種趨勢、回應這種需求,是我黨及思想理論工作不可逃避之重任。因之,十九大報告一再強調,“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chuàng)造。”要“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p>
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建設導向?如何滿足人民對精神食糧的需求?顯然,不能像過去一樣僅僅以單一的精神食糧去滿足人民,必須以豐富多樣的思想文化及其產品去滿足。因為尊重和滿足人民對多元化精神食糧的需求就與尊重和滿足人民對多樣化物質生活需求具有同等的意義價值和現實迫切性。因而,調整黨的思想建設的首位度,實質上是對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內容多元化的讓步、尊重和滿足。
黨的思想建設離不開靈活、有效的載體和平臺,自建黨以來,我黨就不斷探索和開創(chuàng)各種行之有效的思想建設和教育的方式方法。無論是“三會一課”這種黨組織教育平臺,還是黨校集中培訓和各級各類思想教育課堂,或者各種新聞媒體的宣傳教育媒介,都很好地履行了思想建設的職能,為建黨、建國以來的黨員干部思想素質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F在,這些思想建設的方式方法和平臺仍然作為主渠道,在新時代發(fā)揮著對廣大黨員乃至廣大群眾的思想教育作用。
然而,僅僅滿足于原有的思想建設或思想教育方式顯然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應有的態(tài)度,不符合黨的思想建設與時俱進的品質。當前,在飛速發(fā)展的科技生產力的推動和倒逼之下,創(chuàng)新思想建設和教育的方式方法、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爭奪輿論陣地的必要性日益突出。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隨著電子網絡技術等高科技的飛速發(fā)展,電腦手機等智能平臺日益普及,“中國社會已進入自媒體時代?!弊悦襟w影響著社會大眾的思想意識和心態(tài)情感。有人認為,“自媒體甚至在相當程度上顛覆了以往的輿論格局?!谝酝妮浾撝?,主題是黨和政府所倡導和強調的主旋律。……但是通過自媒體反映和表達出來的民間輿論,主題則是多樣化的”,因而逃避、拒絕和排斥這種高科技發(fā)展帶來的變化不是明智之舉,因勢利導并借助它們才是上上之策。所以,在社會進入自媒體時代之際,思想傳播與教育宣傳的方式方法毫無疑問要乘勢而上。
如何適應自媒體時代或民眾高度參與的時代特征,不斷拓展思想建設的具體方式與實施過程?實踐中我黨已經作出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應對舉措,比如建立黨建網站或微信公眾平臺,或啟動“O2O”服務平臺解決“最后一公里”等做法都是成功經驗??萍嫉陌l(fā)展和實踐的變化必然反映在黨的理論上,那就是思想建設首位度調整所帶給我們的啟示,它真切地反映了黨的理論對科技創(chuàng)新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尊重和提倡。
十九大報告指出,“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建設。”黨的思想建設由曾經的根本性建設調整為基礎性建設,其首位度調整并不意味著其重要性下降,反而更準確地揭示了其在黨的各項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對于新時代黨的建設蘊含實踐指導性。思想建設的方針重點和基本內容已在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需要討論的是面對現實問題、時代要求和發(fā)展趨勢,該如何展開黨的思想建設的實踐工作。
首先,要充分尊重黨員的思想主體地位,調動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黨內民主落實到思想建設的民主化上。
黨的重要文獻一再強調,“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必須充分發(fā)揚黨內民主,尊重黨員主體地位”。新時代如何進一步將黨內民主落到實處?思想建設首位度的調整給出了更多空間,那就是充分尊重黨員的思想主體地位,不斷調動廣大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所以,我們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以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信念目標,鼓勵和倡導每一個黨員干部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思想建設乃至其他建設的具體內容、任務、方法和路徑等,讓每一黨員個體都能立足個人實際、組織實際和地方實際,結合時代環(huán)境,提出有個人特點、組織特色、地方特征的思想方法和建設路徑。如此,方能進一步造就我黨、我國既有集中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民主政治局面。
其次,要充分順應思想內容多元化的趨勢,融合各種優(yōu)秀文化的優(yōu)點和長處,為建設先進黨內文化拓寬源流。
“發(fā)揮文化……對政黨建設的功能,是政黨建設的較高形態(tài),是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是現代文明的必然趨勢,是執(zhí)政能力的具體體現,是先進文化的本能?!币蚨?,新時代黨的思想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理想信念培育層面,它必須應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和文化霸權主義的逼人態(tài)勢,以包容各種優(yōu)秀文化的廣闊胸懷,取長補短、融合升華,既造就先進的黨內文化,更造就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所以,我們不僅要繼承和弘揚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毛澤東思想,建設更加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理論自信,更要將理論自信落到建設先進黨內文化的層面,借鑒和吸收一切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成果,對包括但不限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綠色生態(tài)文化、信息科技文化、商品和市場文化等等在內的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取長補短,鍛造和凝結成先進的黨內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探路導航。
最后,要充分滿足思想教育方式多樣化要求,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搭建新平臺。
鄧小平曾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這不但對我國經濟基礎即市場經濟提供了強大的發(fā)展動力,也為上層建筑之黨的建設提供了推動力,因而我們要順應科技創(chuàng)新的勢頭,引入創(chuàng)新這一動力,在如何加快加強、做好做活黨的思想建設及其他建設等方面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實踐。為此,就要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認真分析基層黨員的思想動態(tài),敏銳發(fā)現新的趨勢,積極創(chuàng)新教育宣傳方式和平臺,總結提煉出有效的經驗做法,為提升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開展卓有成效的思想建設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打下堅實的基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