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威揚
在5億年前的茫茫大海中,生命的形態(tài)已經孕育出大量的刺胞動物。美艷的珊瑚,狡黠的海葵,呆萌的水母在這一時刻開始主宰海洋世界。而在它們體內,原始的消化系統(tǒng)開始形成腔道樣的結構,原始的網狀神經系統(tǒng)也初具規(guī)模。
經過漫長歲月的進化,歷經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的不斷磨合,通過攝食、運動、生殖等行為的長期影響,當人類以萬物之靈的姿態(tài)橫空出世時,人腦和胃腸道也成為了人體最為重要的兩大器官。
大腦坐擁860億神經元,掌握思維、語言等高級智能,會接收信號,會發(fā)出指令,會感知情感,會產生情緒,八面玲瓏,地位高不可攀。
而胃腸道訥于言,敏于行,從胸腔到腹腔,擁有人體最為完善復雜的管路系統(tǒng),搭配肝、膽、胰多種外分泌器官自行加戲,自主神經系統(tǒng)運作的全自動化流水作業(yè),外加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構建的腸黏膜免疫系統(tǒng),構成龐大“產業(yè)鏈”。即便沒有高級智能的指示,只要有食物進入消化道,就能保證混吃等死每日所需。
胃腸道作為人體最為對外開放的系統(tǒng),和胃腸道內定居的各種微生物長期友善共處,同時每日接收各種新型有害病菌和微生物以及大量營養(yǎng)物質,分門別類,消化吸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如果說大腦是條理清晰、敢愛敢恨、伶牙俐齒的霸道女總裁,胃腸道則是踏實勤勉、兢兢業(yè)業(yè)、只會用行動表示的憨厚男管家。
就智商而言,胃腸道確實較大腦頗有不及,胃腸道的神經元數(shù)目大約5億,相當于小白鼠的智商。這點兒智商還要用于維護龐大的胃腸道系統(tǒng)的運動、分泌、吸收以及對抗外來微生物,已然沒有余額。因此胃腸道和大腦的交流顯得頗為簡單粗暴:
大腦:今天吃的是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
胃腸道:默默消化。
大腦: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
胃腸道:蠕動變慢。
大腦:你說句話,咋樣?
胃腸道:脹。
大腦:你是動力不夠了,還是消化液分泌得不夠???
胃腸道:默默消化。
大腦:不說我接著吃鹵豬、鹵鴨、醬雞、臘肉……
胃腸道:痛,拉稀。
胃腸道的運動采用的是“App模式”,不同的情境下會調用不同的App。
以人體的小腸為例,研究表明,小腸至少存在5種App:消化間期App(用于進餐2小時~3小時后消化吸收工作結束后的休閑狀態(tài));餐后App(一旦進食立即啟動的消化模式);強力推進App(用于快速排空腸道的工作模式);向肛側強力推進App(吃壞肚子或排出其他毒害物質的工作模式);嘔吐App(清除小腸上段有害物質的工作模式);生理性腸麻痹App(餐后腸道休息模式之一)。
這些App的模式選擇完全不受大腦支配,胃腸道不堪重負后就會采用腹瀉、腹痛、惡心、嘔吐等表達方式進行回應。相當于談戀愛期間男朋友總是自己玩游戲,一言不合就摔手機,非常傷感情。另一方面,女總裁雖然隱忍不發(fā),但對于男友的表達往往傾向于進行很多“腦補”。
大腦和胃腸道就是這樣在5億年的時光里相愛相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