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若一 (云南藝術學院 650500)
中國的美學史是以老子的美學觀念為起點的。老子提出的“道”、“氣”、“象”、“有”、“無”、“虛”、“實”、“味”、“妙”、“虛靜”、“玄鑒”、“自然”等一系列范疇是中國古典美學形成自己的體系和特點的基礎。這些范疇也成為了中國古典美學一直以來的追求。中國古典美學與西方美學的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差異是,它的的中心范疇不是對“美”的追求。而作為中國美學史起點的老子美學中最終要的也不是“美”,而是追求“道”——“氣”——“象”。
“道”是世界的本源,也是老子美學的中心?!暗馈碑a生萬物,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客觀存在——“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由于“道”的恍惚而虛無,中國美學開始了對于“氣”、“無”、“虛”、“妙”、“玄鑒”、“自然”等的追求。
道生氣,氣生陰陽,陰陽生萬物。這萬物則指“象”。美建立在“象”的基礎上,而“象”是“道”的具象顯現(xiàn),它只是外在的,實用范疇的東西。以追求“道”為目標的老子認為美是不實用的東西,應該予以排除,體現(xiàn)“道”和“氣”才是藝術的最終目標。“象”的存在只是一種為了表現(xiàn)本質的“道”而使用借代和象征的媒介,以便通過對有限的“象”的描繪來表達無限的“道”。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創(chuàng)作中,對形式的重視是大于寫生的。南朝畫家謝赫在他的六法論中提到“隨類賦彩”與西方寫實繪畫對于顏色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它重視的是事物本來樣貌而非客觀狀態(tài)。中國畫中的原色不是科學色彩中的紅黃藍,而是基于五行而成的白(金),綠(木),黑(水),紅(火),黃(土),這顏色本身也就象征著“本源”。同樣在對于構圖的問題上“經營位置”體現(xiàn)的也是一種“為我所用”的觀點,中國畫的構圖不是建立在嚴格的透視法上的,而是通過“經營位置”來進行對畫面的布置。比起描繪的準確,傳統(tǒng)中國畫的藝術家們更重視氣韻上的表現(xiàn),而不是通過客觀場景和焦點透視而決定。這種對于形式的追求自老子始——審美關照必需從對于“象”的觀照進到對于“道”的關照。“象”必須體現(xiàn)“道”,體現(xiàn)“氣”才能成為審美對象。
但有一點奇怪的是,當對于形式美的追求成為主流,很快純粹的抽象繪畫理應出現(xiàn)。在西方的繪畫進程中,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墒沁@種“規(guī)律”在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中完全不適用。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歷史長河中,從未出現(xiàn)純形式的“抽象畫”。其原因在于古代畫師也好,文人士大夫也好盡管講求形式,但從不曾放棄具體物象。這中現(xiàn)象也是與道家哲學有關的。因為象只是道的表象,所以純具象的作品只能算作能品,是不夠高級的。而純抽象完全剝離了象,這也是不符合傳統(tǒng)思想的,因為道是存在于象中,通過象來顯現(xiàn)的。唯有虛與實結合,真實的生命世界才能得到真實反應。審美關照的實質不是追求形式美,而是把握生命和本體。
“道”擁有“有”和“無”的雙重屬性,“無”是“天地之始”,“有”是“萬物之母”?!盁o”和“有”對應“虛”和“實”?!疤摗钡拇嬖谑沟谩皻狻钡靡猿錆M天地之間,世間萬物才得以運化,生命得以出現(xiàn)。因此“有無相生”使得“虛實結合”成為了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原則?!皻忭嵣鷦印边@一中國畫的千古不變之法中的“氣”講的就是不僅要表象具體的客觀物象——實,也要表現(xiàn)物象之外的虛空——虛。沒有了“虛”,“無”的存在,藝術品是不具備生命的,自然談不上“氣韻生動”。這也就是中國畫為什么會重視留白的原因。留白的存在使得繪畫虛實相合。這便是境。
西方繪畫講究團塊的塑造,而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氣韻才是主角。線和線之間就是留白,就是氣。氣與氣相連接成就了整幅畫的靈動??梢哉f,對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而言,同等線條筆墨水準下,畫的好與壞全憑線與線之間的空間是否夠流暢,夠靈動。如果非要從塑造這個角度對比,則西方塑造的是實體,東方塑造的是虛空。
中國畫中“境”這一概念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畫的優(yōu)劣。而“境”佳與否全體現(xiàn)在于是否“妙”上。至于“妙”,則“妙”在“無”上?!独献印分兄v“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薄懊睢钡膶傩杂伞暗馈钡摹盁o”這一面來體現(xiàn)。因此老子不提倡“美”,卻肯定“妙”的存在。在傳統(tǒng)的審美體系中,“妙”可以說遠遠高于“美”,這種審美對于后市的影響極其巨大?!兜赖陆洝分羞@樣描寫“妙”,“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币驗轶w現(xiàn)“道”的“無”這一面,所以“深不可識”,因此“微妙玄通”。所以“妙”是一種“深不可識”的境界?!熬场笔恰疤摗迸c“象”的結合,而“妙”則是超出有限物象的,不能用概念把握的東西,也就是“象外之妙”?!懊睢蓖ㄏ蛘麄€宇宙的本體與生命,有著形而上的含義。
故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通常說的中西方傳統(tǒng)繪畫不同體系指的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追求本質導致中國傳統(tǒng)繪畫通向哲學方向,西方美學追求形式美導致西方繪畫通向自然科學方向這一方面。
老子說“滌除玄鑒,能無疵乎?”也就是要求人們除去欲念,成見,從而變得純凈清明。所謂“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人只有保持虛靜,澄明的狀態(tài)才能去追求道。老子“滌除玄鑒”發(fā)展到莊子成為了“心齋”,“坐忘”的命題,關于審美心胸的理論至此得到了建立。到了郭熙則發(fā)展成為“林泉之心”。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思想影響了傳統(tǒng)美學的追求,二者奠定了審美心胸的確立和修身的準則。中國的傳統(tǒng)中更加重視與天地的交流,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崩献拥於ǖ氖侵袊鴤鹘y(tǒng)哲學的基礎,也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基礎,更是中國人行為和修身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葉朗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24頁--28頁.
[2]宗白華著.《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C].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48頁--53頁.
[3]馮友蘭著.《中國哲學簡史》[M].涂又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93頁--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