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醫(yī)科大學法醫(y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某年12月14日,伏某(男,21歲)到某市一美發(fā)店清洗1年前文刺的文身圖案,方法是用“除痣靈”藥水(主要成分有維甲酸、苯酚和晶狀酚)清洗文身圖案,清洗范圍為右手腕關節(jié)向右臂上行至后背部并延伸至雙側胸部。清洗后,未出現任何不適。次年1月21日13時許,伏某在他人陪同下再次到上述美發(fā)店清洗文身圖案,采用的是相同的“除痣靈”藥水。伏某在本次清洗文身過程中曾述“背部上藥時感覺疼痛”,清洗完成后于當日16:20離開。在走出美發(fā)店50m左右時便出現腳軟,并緩慢倒地,經“120”搶救無效死亡。
衣著檢驗:上身穿灰色秋衣,下身著黑色休閑褲,上述衣物未見破損等異常。
尸表檢查:自右手腕關節(jié)開始向右前臂、右上臂經軀體背部再向左肩部和雙側胸部延伸走行處,檢見“龍形”文身圖案,該文身圖案延伸走行處檢見大小不等、程度不一、厚薄不均的陳舊性淡黃色痂皮形成,痂皮下檢見軟組織凝固性壞死(圖1),部分痂皮處檢見灰白色粉末附著,部分痂皮處檢見暗黃色液化壞死。上述文身范圍約占全身體表面積的14%。
尸體解剖:雙肺表面及切面見肺組織淤血、水腫改變及多處散在分布的出血灶形成,其余未見明顯異常改變。
組織病理學檢驗:清洗處皮膚的表皮層、真皮層、皮下組織層及其下的淺層肌肉組織呈大片狀均質紅染,其間見大量單核細胞、漿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圖2);雙肺表面及切面淤血、水腫,并伴有多處散在分布的出血灶形成;局部心肌間質見紅細胞散在分布。
法醫(yī)病理學診斷:(1)“除痣靈”清洗文身處皮膚組織廣泛凝固性壞死伴炎性改變,組織水腫、出血改變;(2)急性肺淤血、肺水腫并肺組織局灶性出血,心肌間質局灶性出血。
毒(藥)物檢驗:死者肝組織中定性檢出苯酚成分,心血、胃及胃內容物中未檢出苯酚成分。
圖1 伏某清洗文身圖案后皮膚組織變性壞死情況
圖2 文身部位皮膚組織壞死、出血及炎癥細胞浸潤
實驗方法:選取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進行苯酚毒性試驗,參照本例“除痣靈”使用情況,先將實驗動物剃去背毛,模仿文身用大頭針對剃毛部位進行文刺,再用“除痣靈”對文刺部位的皮膚進行涂抹。
實驗結果:5只大鼠均在涂藥2 min后出現程度不等的中毒癥狀,即呼吸急促(平均138次/min)、甩頭(平均30次/min)、站立不穩(wěn)、肉眼血尿、肢體不自主運動(平均32次/min)和劇烈抽搐;其中3只分別在涂抹“除痣靈”后52、59和107min死亡,另外2只在飼養(yǎng)24h后處死。
動物解剖及鏡下所見:5只大鼠出現不同程度的病理學改變。皮膚表皮剝脫、真皮組織凝固性壞死、皮下組織出血改變;肺組織被膜點狀出血及肺實質出血,肺淤血、水腫改變;心肌間質小灶性出血;肝、腎、脾組織等呈淤血改變。
毒(藥)物檢驗:大鼠肝組織中定性檢出苯酚成分,心血、胃及胃內容物中未檢出苯酚成分。
根據系統的法醫(yī)學尸體檢驗,伏某頸部未檢見縊痕、勒痕和扼痕,全身未檢見致死性機械性損傷的形態(tài)學改變,也未檢見致死性疾病和致死性先天畸形的形態(tài)改變,故無上述因素導致死亡的依據。根據毒(藥)物檢驗可排除伏某系常見毒(藥)物中毒死亡。尸體檢驗所見的組織水腫、出血和廣泛性凝固性壞死伴炎癥細胞浸潤等改變,符合清洗文身所致皮膚損傷改變和苯酚中毒所致的病理改變。根據苯酚定性檢測結果,在送檢肝組織中檢出苯酚成分,提示死者生前有苯酚的體內攝入。雖然死者心血、胃及胃內容物中未檢出苯酚成分,但并不能排除苯酚中毒的情況。血液中毒物濃度的高低與涉毒量的多少、血液采集時間及機體代謝速率相關[1-2],苯酚的生物半衰期為1~2h[3],體內代謝快。死者于1月21日13時許到美發(fā)店用“除痣靈”藥水清洗文身圖案,清洗完成后于當日16:20離開,死者皮膚從接觸“除痣靈”藥水到死亡至少經歷了3h,超出苯酚的生物半衰期,此時大部分苯酚已經代謝,導致血液中可測濃度較低。而肝細胞的內質網是生物轉化的重要場所,吸收入血的苯酚需在肝組織內進行代謝轉化。因此,肝組織中定性檢出苯酚成分,而心血、胃及胃內容物中未檢出苯酚成分。此外,死者在死亡前1個月內曾兩次使用“除痣靈”藥水清洗文身圖案,并在第二次使用后數小時內發(fā)生死亡。本例使用委托人提供的“除痣靈”藥水進行動物實驗,實驗大鼠均在涂藥2min后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毒癥狀,動物解剖及鏡下所見的病理學改變與死者伏某的癥狀和病理學改變較為吻合,且肝組織中也檢出苯酚成分。
目前苯酚的主要檢測方法有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紅外分光光度法、流動注射光度法、電化學法、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法、熒光光度法和傳感器法[4]?,F行國家標準測定酚類物質采用分光光度法,但其操作繁瑣、靈敏度較低。而氣相色譜法靈敏度高、方法簡單、結果準確,可在實際檢案中運用[5]。毒(藥)物的中毒致死量存在個體差異,但通常情況下人口服苯酚致死量約為2~15g,體腔注射苯酚致死量約為1~2g[3]。因案發(fā)當時包括本鑒定中心在內的很多鑒定部門尚未開展苯酚定量檢測,所以本案例未進行苯酚的定量分析,但這并不影響本例被鑒定人系苯酚中毒死亡的鑒定意見。
綜上所述,根據法醫(yī)學尸體檢驗、毒(藥)物檢驗和動物實驗驗證,結合案情調查,綜合分析認為伏某系使用含有苯酚的“除痣靈”藥水清洗文身導致急性苯酚中毒死亡。值得一提的是,痂皮組織的皮膚完整性缺失,皮膚屏障被破壞,對外來刺激的抵抗作用減弱,在已經被“除痣靈”清洗過的痂皮組織上再次使用含有苯酚的“除痣靈”藥水,更易于苯酚成分的吸收,從而更易發(fā)生急性苯酚中毒死亡。此外,綜合組織病理學檢驗和毒(藥)物檢驗結果并結合臨床資料和動物實驗對苯酚中毒進行死因分析,在法醫(yī)學鑒定工作中十分重要[6],發(fā)現苯酚中毒所致的病理學改變和在死者的生物檢材中提取到苯酚成分是苯酚中毒致死的直接證據[3]。
[1]張開喬,李學仲,馬祥濤,等.外用雄黃致砷中毒死亡1 例[J].法醫(yī)學雜志,2017,33(4):435-436.
[2]喬正,嚴慧.孕產婦及新生兒溴敵隆中毒2例[J].法醫(yī)學雜志,2017,33(4):452-454.
[3]劉良.法醫(yī)毒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49-51.
[4]朱薇.微量苯酚和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檢測新方法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0.
[5]陳祥國,姜兆林,王淑真,等.尿中五氯酚和2,4-二氯-6-硝基苯酚氣相色譜分析[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11,26(3):213-215.
[6]高昌啟,張曉燕,劉享.苯酚外涂中毒死亡1例[J].刑事技術,200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