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江蘇省人民醫(yī)院司法鑒定所,江蘇 南京 210029)
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位點兼具法醫(yī)學常見遺傳標記STR基因座和SNP位點的優(yōu)點,在法醫(yī)學研究中引起了學者的關注。在醫(yī)學領域,一些InDel位點和腫瘤、遺傳性疾病也具有相關性。該類遺傳標記特性類似SNP位點,為二等位遺傳標記,突變率低,約為10-8,是理想的補充遺傳標記[1-3]。本研究主要針對江蘇地區(qū)漢族人群展開,在既往用STR基因座[4-5]進行遺傳學分析的基礎上,運用InDel遺傳標記物對該地區(qū)人群進行法醫(yī)遺傳學研究,以期獲得相關數據,為鑒定實踐及后續(xù)科研工作積累可靠依據。
本研究共涉及305名漢族健康志愿者的血樣,均采集于江蘇地區(qū),其中男性199名,女性106名。實驗前對每名志愿者進行風險告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Investigator?DIPplex試劑盒(德國QIAGEN公司),甲酰胺(美國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
SimpliAmpTM熱循環(huán)儀、3130基因分析儀(美國AB公司)。
采用Chelex-100法進行血樣DNA的提取[6]。采用12.5 μL體系對試劑盒中包含的30個InDel位點進行PCR擴增,反應體系包括:2.5 μL反應緩沖液,2.5 μL引物混合物和0.3 μL DNA聚合酶,其余體積由模板DNA(0.5~2ng)及去離子水補齊。反應緩沖液中主要成分為dNTP、MgCl2和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PCR 條件為:預變性 94℃ 4min;94℃ 30 s,61℃ 120 s,72℃ 75 s,30 個循環(huán);68℃延伸60min;10℃保溫。PCR產物變性后在3130基因分析儀上進行毛細管電泳,用GeneMapper?ID v3.2.1軟件對InDel位點進行分型。
采用SNPAnalyzer v2軟件對試劑盒中涉及的30個InDel位點進行Hardy-Weinberg平衡檢驗、頻率數據統計、連鎖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三聯體非父排除率(PEtrio)和二聯體非父排除率(PEduo)分析。采用PowerStats v12軟件統計分析30個InDel位點的多態(tài)信息含量(PIC)、個體識別率(DP)和雜合度(H)。收集國內公開發(fā)表數據[7-12]進行整理、分析,采用 Genepop v4.2(http://www.genepop.curtin.edu.au)提供的方法計算獲得人群間的遺傳分化系數(genetic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 F-statistics,Fst)及遺傳距離。
在305份江蘇地區(qū)漢族無關個體血樣中,Investigator?DIPplex試劑盒中的30個InDel位點均可以得到有效擴增,擴增片段長度為75~160bp,峰高穩(wěn)定在 1000~5000RFU。
30個InDel位點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相關的遺傳學信息見表 1。
經SNPAnalyzer v2軟件分析后發(fā)現,該試劑盒含有的30個InDel位點之間相互獨立。采用乘積定律計算,累積個體識別率為1-7.369×10-8,二聯體累積非父排除率為0.998933978,三聯體累積非父排除率為0.997806392。
通過缺失頻率進行7個漢族人群之間的Fst值比較和遺傳距離計算結果見表2~3。
表1 30個InDel位點在江蘇漢族人群中的遺傳學信息 (n=305)
表1 (續(xù))
表2 7個漢族人群的缺失頻率相比獲得的Fst值
表3 7個漢族人群之間的遺傳距離
Investigator?DIPplex試劑盒是目前市場上推出的第一個成熟化的InDel位點檢測試劑盒,共包含30個常染色體InDel位點[1-3]。這一類遺傳標記為長度多態(tài)性遺傳標記,可以在法醫(yī)學常用檢測平臺——遺傳分析儀(310、3130、3130xl、3500 及 3500xl型)上完成檢測,易于在各個法醫(yī)物證實驗室推廣,無需增購設備。針對這一商業(yè)化檢測試劑盒,目前已有華東漢族與畬族[7]、廣東漢族[8]、河南漢族[9]、北京漢族[10]、廣西漢族與苗族[11]、中國漢族[12]等人群數據。但介于人群之間可能存在的遺傳距離差異以及總結江蘇地區(qū)InDel位點遺傳信息的必要性,本研究針對305名江蘇地區(qū)長期居住的漢族無關個體進行了較細致的統計分析。
本研究的30個InDel位點分布在19個常染色體上,結果顯示等位基因頻率為0.049~0.951,各位點PIC 為 0.089~0.375,DP 為 0.093~0.500,H 為0.094~0.502,30個InDel位點的累積個體識別率為1-7.369×10-8,二聯體累積非父排除率為0.998933978,三聯體累積非父排除率為0.997806392。HLD118(rs16438)的最小等位基因頻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小于 0.1,5 個 InDel位點 (HLD111、HLD99、HLD64、HLD81、HLD39)的 MAF 在 0.1~0.2,3 個 InDel位點(HLD114、HLD122、HLD84)的 MAF 在 0.2~0.3,其余21個InDel位點的MAF均大于0.3。
30個InDel位點在本研究人群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說明江蘇漢族群體在符合隨機采樣的情況下,群體中各個體的基因比例(頻率)可從一代傳到另一代且維持不變,保持遺傳的平衡穩(wěn)定性,本次樣本隨機性和采集數目符合統計學要求。30個InDel位點經連鎖不平衡分析,各位點之間相互獨立,如HLD83、HLD84兩個位點均處于8號染色體,HLD40、HLD128和 HLD39 3個位點均處于1號染色體,亦不存在連鎖不平衡現象。
通常來講,MAF的理想狀態(tài)應位于0.3~0.7,但本研究中HLD118(rs16438)位點MAF值最小,為0.049,小于廣東(0.080)[8]、北京(0.0857)[10]、廣西(0.100)[11]漢族人群,更接近于胡真等[7]總結的結果(0.0628),但都普遍較低,說明該基因座在已有統計的中國漢族人群中多態(tài)性分布較差,不適合中國人群。而MAF在0.1~0.3的8個位點與已報道[7-12]的人群保持相同范圍??赡苁且驗樵撛噭┖形稽c主要基于德國人群,并非面向中國人群,造成遺傳學參數均衡性及多態(tài)性相對較差。
Fst是指特定基因座在群體間的分布差異程度。Fst值越小,說明變異程度越小。有學者[13]認為,通過群體計算得到的Fst值小于0.06可保證所選擇的位點適用于不同的群體,從而得到穩(wěn)定的個體識別效力。本研究 Fst值小于 0.06的有 HLD77、HLD45、HLD131等25個位點,絕大部分在所關注的國內7個漢族人群中不存在分化情況。另外,Fst值大于0.06的有HLD111、HLD118、HLD64、HLD81、HLD39 共 5 個位點,說明上述5個位點在不同群體中的基因頻率差異性較大。
對不同地域群體間的Fst遺傳距離進行兩兩比較,發(fā)現:江蘇漢族和廣西漢族的距離最遠(0.0871),與華東漢族的距離最近(0.0247);河南漢族和北京漢族(0.038 5)、中國漢族(0.030 6)距離最近;廣西漢族和除廣東漢族外的其他地域漢族人群距離都相對較遠(>0.0733)。說明遺傳距離和地域實際的物理距離區(qū)分度相似,人群在長年的遷徙過程中正逐步發(fā)生變化。同時,InDel作為遺傳標記物,以等位基因頻率計算遺傳距離可用于群體遺傳學的研究。
但考慮到30個InDel位點的累積個體識別率、二聯體累積非父排除率、三聯體累積非父排除率均低于13 個CODIS STR 分型試劑的效能(0.999 999 992)[8],Investigator?DIPplex試劑盒所包含的30個InDel位點可以作為必要的補充遺傳標記,在高度腐敗、小分子量片段及腫瘤組織等疑難檢材的鑒定分析中發(fā)揮作用,為相關法醫(yī)物證案件及疾病遺傳基因突變靶點確認提供遺傳學數據支持。
[1]BASHIR M,HASSAN N H.Analysis of 30 biallelic INDEL markers using the Investigator DIPplex?kit[J].Methods Mol Biol,2016,1420:135-142.
[2]BUS M M,KARAS O,ALLEN M.Multiplex pyrosequencing of InDel markers for forensic DNA analysis[J].Electrophoresis,2016,37(23-24):3039-3045.
[3]TORRES S R, UEHARA C J, SUTTER-LATORRE A F,et al.Population genetic data and forensic parameters of 30 autosomal InDel markers in Santa Catarina State population,Southern Brazil[J].Mol Biol Rep,2014,41(8):5429-5433.
[4]潘猛,陳子慶,丁小健,等.江蘇漢族群體15個STR基因座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J].江蘇醫(yī)藥,2012,38(5):561-564.
[5]潘猛,居曉斌,陳奇,等.江蘇漢族24個Y-STR基因座遺傳多態(tài)性及遺傳關系研究[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3(10):1426-1429.
[6]WALSH P S,METZGER D A, HIGUCHI R.Chelex 100 as a medium for simple extraction of DNA for PCR-based typing from forensic material[J].Biotechniques,1991,10(4):506-513.
[7]胡真,王正,張素華,等.30個InDel位點在華東漢族和畬族人群的法醫(yī)學應用[J].法醫(yī)學雜志,2014,30(5):337-341.
[8]洪麗,王小廣,劉素娟,等.30個插入/缺失多態(tài)性位點在中國廣東漢族人群中的遺傳多態(tài)性[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3,34(2):299-304.
[9]劉亞舉,張俊濤,岳俊濤,等.30個InDel在河南漢族人群中的法醫(yī)學應用[J].法醫(yī)學雜志,2015,31(1):61-63.
[10]百茹峰,姜立喆,張中,等.北京漢族群體30個常染色體InDel位點群體遺傳學及法醫(yī)學研究[J].遺傳,2013,35(12):1368-1376.
[11]趙蕾,袁晚紅,王雪倩,等.廣西漢族與苗族人群30個InDels 的遺傳學調查[J].刑事技術,2015,40(6):497-499.
[12]秦翠嬌,迪力夏提·塔什,賈竟,等.30個InDels在中國三個民族的遺傳學調查及法醫(yī)學應用[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14,29(4):299-303.
[13]王瑋,趙蕾,江麗,等.用于中國人群個體識別的InDel多重 PCR 系統的構建[J].刑事技術,2017,4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