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堅 吳穎
剛開始做媽媽的時候,容易對自己要求過高,渴望做一個“完美媽媽”,然后慢慢與自己和解:第一,我不是“超人媽媽”,再怎么樣也無法把所有事情都打理到最完美。第二,我也是有個人需求的,我有自己的工作、愛好和個人發(fā)展,有時候就要做一點選擇和取舍——對的,沒有所謂“平衡”,有的只是權(quán)衡利弊之后的選擇和取舍。理解了這兩點,就會輕松一些。
然后,新的問題又來了:當孩子長大一些,進了幼兒園、入了小學,開始自己獨立做一點事情的時候,尤其是開始學一點東西的時候,新手父母又容易對孩子要求過高。
對的,我知道,大部分父母會覺得:“我對孩子的要求并不高?。 蔽覐那耙彩沁@樣認為的。比如,我覺得,如果孩子從教室的圖書角借回來一本書,而和老師、同學們也約定好了,借回家的書第二天就要還回去,而且我在協(xié)助孩子整理書包的時候把這本書放在最前面,早上還叮囑過他……那么,他應該記得當天在上學的一天內(nèi)把書從書包里拿出來還回圖書角,這個要求并不高吧?
結(jié)果他就沒做到!
我很生氣啊。我問他:怎么會忘記了呢?!
他也很茫然:怎么會忘記了呢?……
這時候我就覺得:肯定是他不好,不負責任,約定好的事情沒做到。直到……
第二天早上他上學前跟我說,要不然媽媽,你下午來接我的時候幫我把那本書帶上吧。你帶上它,送到教室,我就去還,這樣我就不怕自己忘記了。
嗯,好吧。我把這本書放在書桌上,就在手邊,很顯眼的位置。然后我開始寫作,開始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務,直到猛一抬頭,發(fā)現(xiàn)再不沖出去接他就要遲到了!
結(jié)果,你肯定猜到了:我也忘了帶上那本書!
其實在那一整天,我隨時都有機會提前把那本書放進我的背包,但各種事情不斷地需要處理,我就想:等一會兒再放。我想起過它好幾次,每次都想:等一會兒再放。結(jié)果直到最后一刻,我發(fā)現(xiàn)要來不及了,匆忙收拾東西往外沖……就把那本書給忘記了!而且是開車到半路上才想起來。
然后,我忽然就理解了孩子。
他不是故意要忘記,也不是特別不負責任,他就是跟我一樣,進了教室以后就被各種事情吸引著或者推拉著:同學來跟他談有意思的事兒,老師催大家交作業(yè),上課了,吃點心了,上完體育課回來好渴跑出去倒水,鉛筆不見了、滿地找……
這樣挨挨擠擠地過了一整天,其間肯定也會有幾次想到要把書放回去,但是可能時間不對,比如正好在上課、或者正好在操場上,過后就又被別的事兒拉走了注意力……
所以我到了教室里,就跟他說:很抱歉,媽媽忘記了。并且很抱歉,媽媽之前批評你的方式好像媽媽不會忘記事兒似的,這是不對的。媽媽也會犯錯,我必須記得這一點。這樣當你犯錯的時候我就可以提醒自己:媽媽并不是完美的,你也不是;我們一起來想辦法減少犯錯的概率。
這時候,我跟孩子就真的平等了。
這就是我想說的:
批評孩子的時候,不要站在“絕對正確”的制高點上,好像自己從來不犯錯兒似的。那樣的話,對孩子的要求很可能就過高了。
● 批評孩子做作業(yè)走神兒的時候,想一想:我工作累了會不會走神?會的。我會聽一會兒音樂、看一會兒書,甚至就是望一會兒窗外發(fā)發(fā)呆。那孩子為什么不可以這樣做呢?只不過,我的忍耐力可能是持續(xù)工作3小時,孩子是持續(xù)做作業(yè)30分鐘——對他來說也很正常?。?/p>
● 批評孩子丟三落四的時候,想一想:我會不會弄丟東西?也會的啊。尤其在太忙的時候,或東西太多、太瑣碎的時候,比如旅行時就很容易弄丟小東西。那孩子為什么一件都不能丟呢?翻翻他的書包,那么多種不同的書、文具,對他的年齡而言,要全部都整理清楚,就跟我們旅行時整理一個大箱子也差不多吧?
● 批評孩子某段時間成績下滑的時候,想一想:我的工作難道就一直保持在最高狀態(tài)和水準上嗎?不是的啊,也是有起有落,也有低迷的時期。遇到這樣的情況怎么辦呢?拼命自責嗎?沒好處的?。∵€不是先諒解自己、接納自己,然后給自己找到新的力量嘛。那為什么對孩子就一味地批評、給他壓力呢?不應該啊。此刻他最需要的是從父母這里獲得新的力量。
我有時候會教育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實對于我們做父母的來說也是如此啊。我們誰都不完美,我們也會犯錯。想一想:我們自己犯錯的時候,希望獲得怎樣的對待呢?
最簡單就是想一想,當我們所犯的錯涉及孩子的時候——比如我忘了帶孩子要還的書,比如我有幾次因為忙過頭而沒能準點去接孩子遲到了,比如我有幾次忍不住對他發(fā)了脾氣,過后,當我對孩子說“對不起!”時他的回答永遠是:沒關(guān)系的,我知道你是太忙了。
那我們能不能也在孩子犯錯時對他說一聲:沒關(guān)系,我知道你要忙的事情太多了。這些事情,可能從媽媽的角度看,很簡單,一下子就能做完,但你還是個小孩子,所以我理解,它們對你來說就是很多、很忙碌的。我理解你會出錯,我理解你會忘掉一些事情,我理解你會突然“斷片兒”了——要走一走神、讓自己喘口氣。我不是完美媽媽,所以,我也不要求你是完美的小孩。
如果能有這份對于“不完美”的理解和接納,那么我想,我們跟孩子相處的時候彼此都會更輕松也更自在。而且,仔細想想:“完美”是不存在的啊!孩子的很多特點,都是有兩面性的。比如我的孩子做事情很慢,負面的表現(xiàn)比如放學時收拾書包,總是其他同學都走了,他才收拾到一半;做作業(yè),也是經(jīng)常要做很久。但有沒有好的一面呢?
當然是有的。第一,他很淡定,遇事不急。第二,他特別有耐心,也有很好的專注力。他很擅長畫畫,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坐那里1個多小時,就為了把自己想畫的那張畫,每一個細節(jié)都刻畫到位;他喜歡設(shè)計和搭建樂高,會為了很小的一個細節(jié),甚至是外部看不到的一個細節(jié),不厭其煩地改了又改,直到做到他認為的最佳狀態(tài)。這些不正是同一個性格帶來的積極面?
很多父母都說,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自己的修行。對我而言這其中的意味之一,就是讓我審視自己對于“完美”的不恰當追求——對于孩子、對于家庭、對于生活。當我能夠放下這份不恰當也不必要的執(zhí)著,情感和能量就會流動起來,和孩子的相處也就越來越自在,越來越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