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華
(太和縣阮橋鎮(zhèn)鄧廟小學,安徽阜陽 236650)
《白楊》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的一篇文章,對學生來說,在文章中感受到邊疆工作者對邊疆工作的熱愛與奉獻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白楊的品質(zhì),從而結合自身向白楊學習。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采用關聯(lián)教學法,從關聯(lián)課文與圖片、關聯(lián)課文與課外文本與關聯(lián)課文與寫作三方面來提升《白楊》這篇課文的教學質(zhì)量。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边@是論語的開端,也代表了孔子對學習的一種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就是關聯(lián),將學習知識作為一種延續(xù)性的存在,而不再是一味地以過去式的狀態(tài),在關聯(lián)中去理解、學習與掌握。而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決定了學生對具象、直觀的知識更容易接受,所以,教材中加入了許多有趣的圖畫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也可以關聯(lián)課文與圖片,讓學生走進課文,親近課文。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戈壁上的白楊樹,大多數(shù)學生不認識白楊,此時音樂響起,一首《白楊》在課堂中響起,學生跟隨著音樂,欣賞著戈壁的美景,學生發(fā)現(xiàn),在有戈壁的地方,就有白楊樹。此時教師再詢問學生:“在這一段圖片欣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學生回答:“戈壁真的有好多的樹??!”還有的學生說:“這些樹長得可真好呀,明明環(huán)境這么惡劣,它們都長得這么高大!”直觀的圖片讓學生對戈壁有了清晰的認知,接著教師用圖片展示20世紀60年代的戈壁以及白楊樹。如果教師在學習之處直接以口頭的講述告訴學生戈壁環(huán)境惡劣,學生是無法在腦海中形成具體的環(huán)境形象的,但教師利用具體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視頻、圖片真正看到了邊疆的整個風貌,學生對《白楊》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也有了初步的認知,在之后學習課文中更容易理解邊疆工作者在戈壁工作的艱辛,也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欽佩每一位工作人員。
圖片與視頻是最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在小學生眼里,顏色鮮艷的圖片與動態(tài)的視頻對自己的吸引力特別大,每一位學生都對圖片上的地點好奇,也想知道這么廣袤的土地上種植這么多樹的原因。教師采用了圖片關聯(lián),在學生的腦海中就可以產(chǎn)生清晰的白楊形象,之后閱讀文本時看到孩子與父親的對話,聽到父親介紹白楊更能夠產(chǎn)生共鳴,體會作者寫作的寓意。
《白楊》這篇課文以父親和孩子的口吻來介紹生長在西北戈壁灘的白楊樹,利用白楊來贊美在邊疆的工作者無私奉獻。要想讓學生在文章中提取到白楊樹的特點,首先,教師要了解白楊樹的特點,再將這些特點引入到邊疆工作者身上。圖片展示,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白楊的生長環(huán)境與生活特點,也看到了邊疆的地貌,對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從課文中找出作者是如何描寫白楊樹的。
如,課文中描寫道:“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不軟弱,也不動搖?!边@一段清楚地寫出了白楊樹的特點,不論是在哪里生根發(fā)芽,不論是遇到了風沙雨雪,從來都不會彎腰,堅強地活在西北的大戈壁中。學生總結白楊“高大挺秀、生命力強、生長范圍廣”等特點,而“堅強”仿佛成為白楊的代名詞。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關聯(lián)課文與課外文本,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贊》,在茅盾先生的筆下,白楊有著什么樣的特點呢?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白楊禮贊》,先讓學生閉上眼睛,伴隨著音樂聆聽這一篇《白楊禮贊》。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源于學生在上了半節(jié)課后注意力有些不集中,教師采用閉上眼睛傾聽的方式讓學生得到一個短暫的休息,以更好的狀態(tài)進入到下半節(jié)課的學習;另一方面則是通過聽覺對《白楊》與《白楊禮贊》做一個對比,看看在兩位作者筆下分別對白楊進行了怎樣的贊賞。
《白楊禮贊》: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
在茅盾的這篇文章中,除了對白楊進行了介紹,對于白楊的高大以及生命力頑強都進行了更加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在基于《白楊》這篇文章的基礎上對白楊的特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加深了對白楊樹的認知。但是對于白楊樹生長范圍廣這一特性,許多學生就難以很快找到答案,此時教師可以利用一道填空題幫助學生總結白楊樹的特點:
( )需要白楊樹,白楊樹就生長在( )
通過關聯(lián)課本與課外文本,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學習文本的興趣,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去認識到不一樣的文學家在描寫同樣事物時寫作方法的不同。學生再一次閱讀文本,分析文章中父親與孩子的對話,學生了解到文章中的父親也是一位戈壁工作者,但是為什么“爸爸”愿意主動留在邊疆呢?學生在文章中找不到答案。此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拓展20世紀60年代國家知識分子支援邊疆的行動,通過短暫的紀錄片,學生仿佛走進了那文中的年代,看到“爸爸”與當時的一群邊疆志愿者自愿來到新疆,為邊疆做貢獻,他們就像是邊疆生長的白楊樹一樣,新疆是需要白楊樹的,所以白楊樹就生長在了新疆,而新疆也需要像“父親”一樣的工作者,所以邊疆志愿者義無反顧地扎根邊疆,由物到人,學生從白楊身上看到了邊疆工作者,教師也就完成了教學目標——借物喻人的表現(xiàn)手法。
在新課程的改革下,語文教學強調(diào)讀寫結合,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一步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在教學《白楊》這篇課文時,教師也可以采用讀寫結合的形式,關聯(lián)課文與寫作,創(chuàng)設出適合的寫作目標,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雖然是在講白楊樹,但實際上是贊頌在邊疆工作的志愿者們,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寫作時,也要讓學生抓住這一特性,從物著手,讓學生明白作者所要贊頌白楊的品質(zhì)。但教師直接讓學生進行寫作,學生可能找不到自己想要贊頌的對象,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幫助學生關聯(lián)課外寫作,借助多媒體展示松樹,關聯(lián)到生活中那些一年四季都在奉獻的人;展示牽?;?,因為牽?;ǖ呐矢剑梢躁P聯(lián)到生活中那些趨炎附勢的人;展示鴛鴦,關聯(lián)出生活中人們對愛情的忠貞……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展示的關聯(lián),讓學生快速地拓寬思維,找到自己想要表達的對象,在腦海中也勾勒出了那件物品的樣貌,無限放開自己的寫作想象力,增強作文的說服力與感染力。
關聯(lián)教學一直貫徹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從最初的導入到初讀、精讀以及之后的讀寫結合,教師采用的關聯(lián)手法都讓學生學習趣味十足,也讓課堂的學習氛圍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