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第五中學 楊志國
教師評價是促進教師改進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教師完善自我,發(fā)展個性品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痘A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綱要(試行)》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教師和課程不斷發(fā)展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思考,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币虼耍绾慰茖W、合理、公平地評價教師,激發(fā)教師工作熱情、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成為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教師大多處于被動受檢查、被評判的地位,缺少參與的積極性。在“官本位”“領導即真理”等錯誤思想的影響下,一些學校的教師評價以領導為主,教師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沒有任何發(fā)言權和主動選擇的余地。這樣的教師評價忽視了評價過程中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雙向交流,造成了領導和教師之間的不平等關系,不利于調動教師改進教學和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同時,這種評價具有較濃的行政色彩,注重自上而下的單向交流,重結果評價輕過程評價,重概括性的優(yōu)劣評定輕具體問題的信息反饋,導致教師評價的嚴重異化。
評價結果通常與獎勵掛鉤,很難真正促進教師業(yè)務水平的提高。教師評價制度與獎懲制度掛鉤,是教師擔心和懼怕現(xiàn)行教師評價制度的主要原因。部分學校的教師評價以獎勵和懲罰為目的,通過對教師工作表現(xiàn)和工作績效的評價,做出獎懲決定。其功能一是檢查和鑒定教師是否履行了應盡的工作職責,他們的工作表現(xiàn)和工作績效是否符合校方的期望;二是根據(jù)教師的工作表現(xiàn)和工作績效,做出獎勵和懲罰的判斷。而大部分教師的工作表現(xiàn)既不符合獎勵的要求也不夠懲罰的條件,所以這種評價最終是面向少數(shù)人的,效果是不全面不充分的。另外,獎懲性評價自然關注的是教學的結果而不是教學的過程,因而也不利于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其高度概括性的評價內容和評價結論也無法真正幫助教師提高業(yè)務水平。
診斷評判功能過強,交流促進功能不足。教師評價通常有兩大功能:一是診斷評判功能,即通過評價、鑒別和評定教師各方面的工作質量和水平,為教師培訓、獎勵、升職加薪提供依據(jù);二是交流促進功能,即通過評價發(fā)現(xiàn)教師教學工作中的具體優(yōu)缺點,通過評價者和被評價者的平等交流,將評價的具體信息及時反饋給被評教師,促進其改進教育教學。從實踐上看,某些區(qū)域的教師評價主要是行政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是針對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結果的價值判斷,是衡量教育目標的達到程度的活動后的評價。而真正有意義的教師評價,應該要深入到教育活動的過程之中,直接為教師提供教育教學狀況的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善工作,這顯然是傳統(tǒng)的教師評價無法做到的。
忽視了人的情感因素,忽視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學校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師評價中,人們常常關注評價的指標、程序等物質性內容,而評價產(chǎn)生的重大心理影響還未引起普遍重視。評價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懼怕評價、抵觸評價、敷衍評價、附和評價等心理現(xiàn)象都是極其不利的,它們破壞了評價功能正常發(fā)揮的“心理場”。一些學校的教師評價是從領導到教師的單向交流,是教師被動參與的指令性活動,它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教師頭上的緊箍咒,影響了教師教育教學的自主性和進行個性化教育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這樣的教師評價方式過于強調量化,把教師區(qū)分為三六九等,使教師間協(xié)作關系日益演繹成單純的競爭關系,比如有些教師對教學資料、教學方法等內容保密,搞“知識壟斷”,盡量避免其他教師學習到自己的長處。
為了走出教師考核與評價中過于強調“約束”和“限制”的舊框框,將目標指向教師工作的改進與提高,我們可以嘗試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學生、學校領導、同事和家長共同參與的多元的教師評價體系。
教師自我評價。在教師評價中強調教師的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認同非常必要。一方面,它能夠把評價活動和過程變成教師展示自我的平臺和機會,增強其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使評價成為激發(fā)教師前進的工具。另一方面,自我評價有助于教師進行內省。即增強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性,提高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反思意識和能力,督促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多思考,多審視,多調整,多積累,把自己工作中的創(chuàng)新點和不足及時總結記錄,并進行交流、借鑒和學習,從而最大可能地實現(xiàn)其自身的發(fā)展。教師自我認同的過程,也是對他評結論的理解、消化和反思的過程,這種由外而內的吸收過程會帶來強大的內部動力,這比任何外部壓力更能發(fā)揮實質性的激勵作用。
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優(yōu)勢:第一,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他們對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師生關系是否良好,都有較深刻的了解;學生直接感受到教師教學效能因素的影響,他們的觀察比其他突然出現(xiàn)的評價人員更為細致周全。第二,學生不像專家和同事那樣,只聽一兩次課,他們在整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對教師教學質量的系統(tǒng)評價和“全程監(jiān)控”。選擇學生評價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貼近教師的平常狀態(tài)。第三,教師通過學生評教,可以看出教學活動對學生影響的程度,找出差距,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評教工作直接架起了教與學雙方溝通的橋梁,減少了教學反饋的煩瑣環(huán)節(jié),提高了管理效率。當然,學生評教有可能會不公正,所以我們倡導教師要以平和的心態(tài)坦然面對,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對照學生的要求改變不當做法,把自己對學生的關心和嚴格要求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
領導評價。領導參與教師評價,可以促進教師個人發(fā)展目標與學校發(fā)展目標的整合,激勵教師拓展自身的潛能,在自我的不斷超越中推動學校的發(fā)展。同時,客觀公平的評價和有的放矢的指導,能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提高組織執(zhí)行力。
這種評價也促使領導深入基層了解情況,增強和教師的溝通和互動。在評價過程中,我們都是充分肯定教師的成績,引導教師分析和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最后還要給教師以目標激勵和信息激勵,使教師產(chǎn)生一種被信任感,對工作產(chǎn)生一種責任感和緊迫感,這樣才會使他們今后的教學行為持續(xù)地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
同行評價。教師互相評價的過程,應當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第一,互相展示的過程。它使教師有機會討論和反省自己的工作表現(xiàn),使教師有機會暢談自己的工作成績和壓力,從而減輕壓力,變得更坦誠。第二,互相認同的過程。校長不可能對教師都十分了解,對教師的評價,往往受與教師熟悉程度的影響。開展教師互相評價,則重視了群眾的公論。這樣,評價結果容易被認同,也能夠增強教師對所在學校、教研組、年級組的責任感和歸屬感。第三,交流學習的過程。它促使教師實現(xiàn)強強聯(lián)合,強弱合作,從而使原有的信息和經(jīng)驗在流動中被激活、增值;促進教師相互間的合作與交流,讓每個教師都能收獲單獨學習所得不到的東西,從同事那里獲得信息和借鑒,少走彎路。
家長的評價。將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置于家長的評價之中,既是檢測教師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了解教育教學實效、調整工作思路、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的必要措施。家長參與教師評價,有助于促進教師反思習慣的形成和反思能力的提高。事實上,無論是否給予家長參與教師評價的機會,家長對于教師的判斷和評價都是客觀存在的,他們的意見隨時都有可能從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出來。與其這樣,不如以坦誠的態(tài)度,通過參與教師評價的方式,將家長的意見引向促進教師提高這樣一種健康積極的方向,在良性循環(huán)中不斷促進教師、學校的發(fā)展,從而提高學校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