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國
大約是我曾長期服務的《江漢論壇》雜志創(chuàng)刊60周年的喜慶日子就要來臨,從今年初春開始,我的生物鐘就異?;钴S起來。原本不常做夢的我,最近半年以來,時不時夢到我多年前工作過的《江漢論壇》的辦公室、老領導、老同事。往事入夢境,情由深處來。歲月如風吹去,但往事并不如煙。流年的印痕雖然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但內(nèi)心的感知一定會銘心刻骨,總是令人終生難忘。尤其是在人所必經(jīng)的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在人生的起點路上,無論是風雨兼程,還是風和日麗,鐫刻其中的工作經(jīng)歷與積淀其間的人生經(jīng)驗,都是一部至為寶貴的無字書?!稌?jīng)》上所說的“靡不有初”,恐怕就是這個道理吧!
我與《江漢論壇》雜志結(jié)緣,源自于我大學畢業(yè)時一次大膽的自主擇業(yè)嘗試和《江漢論壇》對我的選擇與信任。1981年,我以湖北省文科高考高分考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雖然那時大學生畢業(yè)主渠道是計劃分配,工作無憂,但是,在熱烈紅火、激情迸發(fā)的20世紀80年代初期,人們的主觀能動性被極大地激活了。一天下午,我在學校圖書館期刊閱覽室翻閱當期新出版的《江漢論壇》,看到了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青年論壇》雜志社的招聘啟事,驀然眼睛一亮,興奮不已。當時我是學校歷史系“青年史學社”(該社獲得教育部授予的全國高?!皟?yōu)秀社團”稱號)暨《青年史學》雜志(該刊由七八級學長創(chuàng)刊,至今仍在延續(xù))負責人之一,也是骨干作者。那時,我懷揣著做一名學術期刊編輯的人生夢想,很想成為一名有思想、有作為的學者型編輯。這則“招聘啟事”,正好擊中我的心思。我自呈簡歷,附上我編輯的《青年史學》雜志和發(fā)表的若干習作,寫了一封情意滿滿、憧憬未來的信,一起掛號寄給《青年論壇》雜志社的主編李明華同志。不久以后,我就收到了李主編的回信。在信中,李主編充分肯定了我積極參與競聘的人生選擇,指導我盡早學習有關哲學社會科學期刊編輯知識。通過學校與湖北省畢業(yè)生辦公室溝通后,在我畢業(yè)即將離校時,學校發(fā)給我大學畢業(yè)生“派遣證”、“報到證”,上班單位是: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青年論壇》雜志社。
1985年6月8號,我到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辦理了報到手續(xù)。李主編對我的到來表示歡迎,他緊緊地握著我的手說:“艷國同志,從今天開始,你就是我們雜志社的正式一員了,希望我們的事業(yè)順利火紅!”李主編介紹了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的院史、《江漢論壇》的刊史,重點是介紹《青年論壇》的創(chuàng)刊情況,這使我更加具體、明確地了解《江漢論壇》與《青年論壇》的母子刊物關系:《青年論壇》獨立辦刊,行政管理隸屬《江漢論壇》。
報到以后,我回仙桃老家休息了半個月。正式到《青年論壇》上班的那天上午,李主編笑著告訴我,《江漢論壇》編輯部主任榮開明同志(1988年秋起,改稱主編)想和我談談工作問題。當時,《江漢論壇》的辦公點設在社科院東院2棟1門1樓借用的101號一套三居室,俗稱“大三間”。102號則是《江漢論壇》與《青年論壇》合用的辦公室,俗稱“小三間”。榮老師態(tài)度很和藹,像是征求意見,也像是宣布決定,用他那特有的湖南普通話說:“小張,今天就正式上班了。休息了半個月,父母都好吧!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了,家里都高興吧!上班了,就得要有一個工作崗位。前幾天我看了一下你的資料,名校畢業(yè)的大學生啊,成績蠻好的。正好編輯部(《江漢論壇》)歷史室缺人手,我就將你‘截留了。我看,你就兩兼顧吧!那邊(《青年論壇》)我已經(jīng)商量過了。”由于沒有思想準備,稍過片刻后才回過神來。等我反應過來,就見榮主任起身說:“小張,如果你沒有意見,我就帶你到歷史編輯室上班去?!币驗榕c歷史編輯室只相隔一堵墻,所以,他一邊起身,就一邊喊:“老何!老何!我給你送年輕人來了!”喊著喊著,我們就到了隔壁辦公室。我站在門口,向里間張望,不覺有幾分緊張。但見一位穿著夏布襯衣、身體清瘦的老者十分緩慢地轉(zhuǎn)過頭來,不停地說:“好啊,好啊?!薄袄虾巍币皇址鲋宥纷?,一手拄著拐杖,佝僂著腰,緩緩站立起來與我們打招呼:“好,好,哪位是小張?快過來,不要害怕。我是個殘疾人啊,丑陋不堪啰?!睒s主任向我招手,說:“小張,快來見過何老師,他是你的頭,歷史室主任?!蔽疫B忙說:“何老師好!何老師好!請多指導?!睒s主任說:“何老師可不簡單??!是位老革命呢,自學成才,有名的楚史專家。他身體差一點,受到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折磨多年,身體變形了,行動不方便。你以后要多照顧些!”說著說著,榮主任就走出辦公室,朝外喊:“小饒,小饒,我給你介紹一位新朋友!”這時,從對面102房里跑來了一位年輕人,大不了我兩三歲,一邊抽著煙,一邊咯咯笑,連聲說:“來了!來了!”榮主任給我介紹說:“他是饒建國同志,武漢大學哲學系畢業(yè)的,比你早來兩年,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熟悉業(yè)務了。”然后又向他介紹了我。介紹完后,榮主任對饒建國說:“小饒,交給你一個任務:下午帶小張到水果湖商場買一些生活用品,安頓下來。先在歷史編輯室安個鋪吧,蚊帳、涼席、水桶、雨鞋、電風扇等等都籌劃一下?!睆陀洲D(zhuǎn)身對我說:“你們年齡相仿,盡快熟悉起來吧!”最后,他交代小饒帶我到各編輯室認認門、認認人,如編務室的張麗娟老師、張聯(lián)盟編務(聘用),文學室的聶鐵鋼老師、高逸群老師(我們喊“文學高”,為了區(qū)別同姓稱呼)、張仲良同志(我們喊他“老張”),以及因辦公室緊張,尚在哲學室與饒建國共用一間辦公室的編輯部副主任劉寶三老師。因為經(jīng)濟室的高映軫老師(我們喊“經(jīng)濟高”)、馬基嵩老師、李肇文同志(我們直呼其名“肇文”,以示親切),由于他們都住在2號樓宿舍,而且“經(jīng)濟高”和馬老師就住在編輯部的樓上,而肇文兄則住在2門1樓,加之編輯部彈性坐班(編務室的兩位同志坐班),只每周四上午集中(1987年10月搬進社科院大樓后,增加每周二上午集中半天。周二上午為業(yè)務學習,周四上午為政治學習),平時各自工作,所以,他們?nèi)辉诰庉嫴慷紱]有辦公室。下午可把建國兄累壞了。我們騎自行車三次往返于社科院所在的三官殿和水果湖商場之間,選購生活用品。支撐蚊帳的竹竿難買,但又少它不可。建國兄真有能耐,帶著我在水果湖周邊農(nóng)貿(mào)市場轉(zhuǎn),東拐拐,西瞥瞥,總算沒有白跑。最后選中買成時,建國兄如釋重負地說:“乖乖!總算把它逮著了。否則,今晚蚊子就有大餐啦!”他做事用情、認真,由此可見一斑。等我們將生活必需品采購完畢后,聯(lián)盟兄已在后勤處領來了床架、棕墊一套。這樣,我就順利地安頓下來了。晚飯后,榮主任和李淑媛老師夫婦一道來看我的“新居”,鼓勵我克服生活不便的暫時困難;稍后,何老師夫婦也從樓上下樓來看我,并介紹了社科院周邊的生活環(huán)境。
報到,尤其是正式上班的這一天讓我既興奮,而又感到無比幸福!到了一個陌生環(huán)境,遇上了一堆大好人,他們像迎賓一樣,而我則像過節(jié)一般。從這一天開始,我戲劇般地入職《江漢論壇》雜志社,而不是畢業(yè)派遣的《青年論壇》,但又能做著兩個單位的事情。人生的經(jīng)歷簡直太神奇了!真如人言:“只要留心,奇跡隨時可以發(fā)生?!边@是我從大學生到單位人轉(zhuǎn)型最初的真切感悟。從這一天開始,我正式融入《江漢論壇》這個大家庭,直到2001年10月8日調(diào)到科研教育管理處上班,一共17個年頭!雖然這期間人事有代謝,人員有進出,但大家在一起,就是“論壇人”,就是一個大家庭。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雖然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祖國各地,但共同的社科期刊編輯事業(yè)把我們緊緊地團結(jié)在一起了。
《江漢論壇》60年薪火相傳、弦歌不輟,靠的就是“論壇人”的認同感和使命感,靠的就是大家庭般的和衷共濟,靠的就是“撼泰山易”的團結(jié)力量!我講述入職報到、第一天上班的故事,就是一個最鮮活的例證。
說實話,要將一個單位辦好,說難,也難;其實,說容易,也不難。這真是“其知也難,其行也易”。創(chuàng)刊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江漢論壇》雜志已經(jīng)成為湖北省學術理論界的一面鮮亮旗幟、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一個文化引領的學術風標;已經(jīng)成為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名刊,在全國也有地位、有影響、有美譽;已經(jīng)成為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的學術之窗,成為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幾代人成長的起點和始發(fā)站,甚至是像張培剛、章開沅、馮天瑜等老一輩名家所說的那樣,“《江漢論壇》是我們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成為全國一茬又一茬青年學子仰慕的學術圣地。這其中的辦刊經(jīng)驗值得總結(jié)銘記,形成的文化傳統(tǒng)值得傳承弘揚,積淀的文化記憶值得書寫研究。作為從《江漢論壇》起步并走出來、對《江漢論壇》懷有深深的敬意和深厚情感的編者、作者、教學研究者和文化傳承者,我覺得它有幾方面的經(jīng)驗值得好好地總結(jié)和深入研究:
一是堅持成熟穩(wěn)健的編輯方針?!督瓭h論壇》雜志始終牢固樹立一條成熟、穩(wěn)定、健康、積極的編輯方針: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學術標準、尊重學術個性,努力繁榮湖北省乃至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辦學術期刊,就得圍繞學術,知學術,懂學術,為學術;就得精心探索、真實踐行一條與此匹配的編輯方針。期刊長期成熟發(fā)展、長期穩(wěn)健進步、積極參與學術事務,并具有足夠的學術吸引力、吸納力和吸聚力,總之,具有高尚的學術品格和內(nèi)在的學術活力,“編輯方針”是靈魂。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學術堅定力,具有“辦刊不為媚世語”的學術卓立力,具有“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的學術包容力,在期刊編輯實踐中就會不折騰、不懈怠、不動搖。我工作經(jīng)歷所認識的陳正亮老主任、榮開明主任、李樂剛主任,以及如今在陳金清社長帶領下的編輯團隊,都是這樣的。我記得老主任陳正亮先生說過的一句話:“不管外面刮什么風,我只有浩蕩東風;不管面前有多條道,我只走學術正道?!敝两衲腿藢の?。
二是打造一支積極進取的學者型編輯隊伍?!俺墒轮F在得人?!庇辛藙諏嵖尚械木庉嫹结?,關鍵在于執(zhí)行落實;而要見實效、出實績,關鍵在人,在人才,在于一支有學術眼光、有學術水平、有業(yè)務技能的編輯隊伍?!督瓭h論壇》長期以來非常重視編輯隊伍建設,長期保持編輯隊伍學科構成的門類齊全性和人員的成熟穩(wěn)定性,確保編輯流程高效運轉(zhuǎn)。一方面,重視選新補員,構建老中青互補、職稱高中初有序的梯次結(jié)構。在補充新銳中,特別重視高學歷、高學位、名校背景。在我之后,1987年夏,劉龍伏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分配來,黃長義、鐘建勤分別從武漢大學歷史系、經(jīng)濟系畢業(yè)而來;1988年夏,陳金清碩士畢業(yè)留院(他是武漢大學哲學系七九級本科生)、徐楚橋從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yè)而來;1995年秋,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經(jīng)濟系(1987年夏)的陳孝兵從《社會科學動態(tài)》調(diào)入。當時,編輯部的老同志對我們這批新來的年輕同志愛護有加,總稱我們是“新來的大學生”、“新來的高材生”。編輯部還積極鼓勵我們在職攻讀博士學位,這批人在學歷學位提升的同時,又將高校的學術信息、動態(tài)和相關資源帶回來,促進了辦刊工作融入學術發(fā)展進程。另一方面,制定了“編研結(jié)合、以編為主、以研促編”的工作要求,使編輯者將學術研究與編輯工作有機結(jié)合起來,做一名學者型編輯、編輯式學者,集學問家、活動家、組織家于一身。雖然這一要求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編輯部內(nèi)外有過一番爭議,但由于榮主任堅持,在社科院黨組書記、院長、著名經(jīng)濟學家夏振坤教授的支持下,這項要求還是得以貫徹并堅持下來,特別是在實踐中見效后,最后形成了編輯部的共識,被編輯部作為一條管總的要求確立下來,至今依然得到體現(xiàn)。在那時,榮開明、劉寶三、李明華、高映軫、李肇文、何浩、張軍、高逸群等同志在哲學、經(jīng)濟、歷史和文學學科都是十分活躍的學者,被學界稱為“《江漢論壇》生力軍”,他們的論文發(fā)表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經(jīng)濟研究》《經(jīng)濟學動態(tài)》《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學評論》和《人民日報》理論版、《光明日報》理論版及《經(jīng)濟日報》理論版上,頻頻被《新華文摘》雜志和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zhuǎn)載、復印。他們在科研上取得的光輝成績,極大地激發(fā)著我們新入職的年輕大學生。“他們的奮斗,必須是我們接續(xù)的路?!边@就是我當時的感悟。特別是當時在討論如何看待“編研結(jié)合”時,榮主任的一番話語,至今還時常震撼著我。他說:“別人說編輯不能搞科研,我看是歧視;編輯自己說沒有時間搞科研,我看是偷懶的借口;或者說不須搞科研,我看是自己不自信。不搞科研,沒有好的科研成果,怎么能將編輯工作與學術發(fā)展融合起來,憑什么與專家學者交流、溝通、商討?憑什么約稿、改稿和編稿?因此,一定要抓科研,熟悉本領域的研究狀況,像大學老師那樣在搞好教學的同時,把科研也抓緊抓好!”現(xiàn)在看來,這段話多有前瞻性??!這是來自學者深處的人性力量啊!
三是通過狠抓內(nèi)部治理營造團結(jié)和諧、緊張有序的工作氛圍。現(xiàn)在回頭看,工作的確是抓出來的。榮主任常說,“時間去了不回復,干勁過后還復還”;李樂剛主任喜歡借用毛主席的話促工作,“抓而不緊,等于不抓”。長期以來,編輯部重視依章辦事、依規(guī)處事、同向謀事、和諧共事。譬如,新進人員和新上崗編輯,無論從事管理、校對、編務,還是從事編輯工作,都有自己各自對應的“辦公守則”,匯編成《編輯工作手冊》,形成制度規(guī)范予以遵循。對于出勤考核、業(yè)績考核、質(zhì)量督查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規(guī)范,都有明確的經(jīng)濟獎懲辦法。為了降低差錯,確保編輯校對合格率,編輯部制定了萬分之一的紅線,超出部分錯一個字扣五元錢編校費,對最小差錯率的編輯給予獎勵;嚴格堅持三校制度和清樣制度,三校簽名,值班人下印刷廠核紅。至今我還記得當時我和建國兄結(jié)伴到湖北工學院(今湖北工業(yè)大學)印刷廠清樣,風雨無阻、義無反顧的情景。為了確保稿件質(zhì)量,制定了審稿制度、約稿制度、退稿制度,形成了審稿意見寫作規(guī)范,長期堅持三審制度和責任編審制度。長期堅持每周二上午業(yè)務學習+質(zhì)量評議會制度、每周四上午政治學習制度。每周二上午的業(yè)務學習+質(zhì)量評議會,有內(nèi)容、有交鋒、有收獲。譬如,評點目錄中的專欄設置、首篇文章份量、校對質(zhì)量和編排裝幀效果,特別是定期安排的最近學術動態(tài)點評,逼著人留心、好學、積累。誰也不肯落后,個個爭當行家里手,形成了一種好學、討論,交流、交鋒,批評、自我批評的良好氛圍。那時,只要一聽說樣刊到了,大家不用號召,都會積極從辦公室趕忙跑出來,大捆小捆地肩扛手提搬雜志。
四是明確期刊發(fā)展的目標,努力打造自己的學術風格和特色。《江漢論壇》在改革開放之初復刊,經(jīng)歷開拓奮進的80年代,的確為時代留下了自己的奮斗足跡和進取精神。這是值得后人尊敬和敬佩的。每次我到陳正亮老主任家中取回終審稿時,他臉色的凝重與輕松,全然取決于本期稿件質(zhì)量的輕重;在每次的發(fā)稿會上,榮主任強調(diào)最多的兩個字,總是:質(zhì)量!在每周的業(yè)務學習會上,討論最多的是《江漢論壇》發(fā)表的文章學術競爭力如何?與當時的幾家刊物《學術月刊》《學術研究》《社會科學戰(zhàn)線》《學習與探索》等比一比、看一看,我刊能否名列前茅?圍繞“辦名刊”、“爭做地方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的領頭雁”這些目標,大家鼓足了氣、鉚足了勁。今天,《江漢論壇》繼續(xù)保持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保持綜合核心期刊好的位次,正是對這種有目標、有理想、有操守的辦刊精神與品格的傳承光大。為了實現(xiàn)奮斗目標,為了辦特色刊物和體現(xiàn)期刊風格,編輯部經(jīng)常進行戰(zhàn)略研究?,F(xiàn)在看來,當時重視作者、“視讀者為上帝”的戰(zhàn)略選擇,是完全對頭的;編輯部確定“開門辦刊,尊重老作者、依靠中年作者、發(fā)現(xiàn)并培養(yǎng)青年作者,堅持約好稿、編好稿、發(fā)好文”的思路,是完全正確的;編輯部確定“立足湖北、面向全國、走向世界,靠質(zhì)量與特色贏得學術聲譽,為繁榮地方哲學社會科學、促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的辦刊氣魄與使命擔當,是值得尊敬和肯定的。通過戰(zhàn)略研判、戰(zhàn)術設計,編輯部科學解決了辦刊起點與目標問題,編者、作者與讀者問題,業(yè)務工作與使命擔當問題,辦刊面向與社會服務問題等等。這樣,一大批耳熟能詳、星光閃耀的學術名家的名字,如李達、張培剛、譚崇臺、韓德培、馬克昌、吳于廑、唐長孺、張舜徽、蕭萐父、石泉、陶軍、高原、徐善廣、張正明、皮明庥、朱祖延、張國光、黃曼君,章開沅、周駿、夏振坤、陶德麟、馮天瑜、劉綱紀、邢福義、郭道揚、胡德坤、宗福邦、趙德鑫、熊鐵基、吳漢東、馬敏、朱英、陳鋒、段超、鄒進文、陳繼勇、郭齊勇、歐陽康、汪信硯、林劍、吳根友、於可訓、陳文新、沈壯海、徐勇、周積明、何曉明、江暢、王雨辰、涂文學、曾成貴、許蘇民、劉玉堂等等薪火相傳幾代人,為構建“漢派”學術,從《理論戰(zhàn)線》、《江漢學報》、《江漢論壇》一路走來,從湖北社科界走向全國,乃至世界!一系列有濃郁地方特色,有鮮明學術特色的學科方向在《江漢論壇》得到助推,享譽學術界。譬如,以中國史為例,《江漢論壇》首開“辛亥革命史研究”、“楚文化研究”等,并長期堅持,為中國辛亥革命史研究、楚史與楚文化研究的開展和深化,起到了積極作用。目標就是高度,特色就是品牌,風格就是化育?!督瓭h論壇》所堅持的,就是中國學術發(fā)展所需要的。
回憶自己在成長起步階段的點點滴滴、一幕一幕,并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略微梳理了一些自己在《江漢論壇》親歷的感悟,更多的是感恩、感知和感謝,更多的是幸福懷念和美好祝愿!鞋子只有穿在自己腳上,才知道大小;路只有自己走過,才知道寬窄;思想感悟只有自己發(fā)自肺腑,才會珍藏!南北朝時期的大學者顏之推說得好:“德學周厚,名必善焉。”《江漢論壇》是一道耐看的風景線:“春看花開滿樹紅,秋聞果熟透園香。”“論壇人”是無私的奉獻者:“不問花開與花落,但留花香滿人間?!币虼耍矣欣碛勺T福骸督瓭h論壇》以60年的成就為新起點,在今后的歲月中,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