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文
德育的有效性是指德育活動和期望結(jié)果的吻合程度,吻合程度高,謂之有效;反之,實施活動與期望結(jié)果差距遠,或是出現(xiàn)負向功能,我們謂之低效或無效。在現(xiàn)實學校德育過程中,常聽老師們抱怨:學生屢教不改、我說東他偏要西……這些就是低效、無效的德育。怎樣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是擺在眾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德育離不開實踐。馬克思主義認知論認為,人類的認識活動是建立在實踐基礎(chǔ)上的,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又回到實踐中去。我們的德育目標最終也實現(xiàn)于個體的行為上,在現(xiàn)實中判斷一個人的崇高與低俗、善良與丑惡的標準也是實踐。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實踐這四個因素相互獨立、相互滲透又相互促進,當今的學校德育卻把這四方面割烈開了,教師往往重視道德認知、道德價值取向的教育,忽視了引導實踐。這種德育培養(yǎng)出的學生,知行分裂、言行不一,與我們的培養(yǎng)教育南轅北轍,又談何有效呢?現(xiàn)就談談如何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校德育的有效性。
一、寓“教”于實踐活動
美國教育家杜威“在做中學”的教育理論,不僅適用于智育,而且也適用于德育。“做”就是實踐,就是活動?!白觥蹦艹浞职l(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擺脫了枯燥的“灌”,學生樂于參與接受,能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我們的德育目標不是靠一兩節(jié)課,一兩次活動就能達成的,這要我們教師把的德育目標按學生的年齡特征、心智成長規(guī)律分解、滲透到每一次“做”中,讓學生從“做”中有所“知”、有所“悟”,而后有所“行”,我們的德育目標就達成了。德育的活動模式本人認為應該是“1做—思—2做”,第一次是老師跟據(jù)德育目標預設的活動,是有老師的活動;做了要引導學生體驗總結(jié),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第二次“做”是我們德育的最終落點,學生把“知”內(nèi)化為自覺行為,是沒老師的“做”。
二、寓“知”于實踐活動
這里的“知”是學生的自主的認識。我們的德育受傳統(tǒng)教育方法的影響,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講授法仍舊是德育的主要方式。在德育中,學生被動接受老師灌輸?shù)牡赖滦畔?,對生活事件的認知與判斷,只有老師的聲音,忽視了學生個人的自由的認知取向,學生成了社會道德準則的被動接受機。“聽話”成了好孩子的唯一標準,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自主認知事物的習慣與能力。孰不知,人的價值觀的形成是在社會生活中對人事的感知、體驗、修正中逐漸形成的。相對社會影響,我們傳統(tǒng)的德育是蒼白無力的。從心理學上分析,學生正處于感性認知階段,對于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現(xiàn)象的感知、接受勝于老師苦口婆心的說教。當今是信息社會,網(wǎng)絡媒體的宣傳鋪天蓋地,而且不乏消極的道德因素,學生道德認知力的缺失,社會不良素就會趁虛而入,腐蝕學生幼小的心靈。
在德育活動中,我們很有必要還給學生自主探索、自主認知的機會,從而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教育學生不要給別人取外號時,許多老師會直接說不要給人取外號,為什么不能給人取外號。其實開展一個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活動,效果會更佳。讓學生說說自己給別人取外號及別人給自己取外號的事,說說這些外號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影響,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我們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的心聲,此時不須您要求,學生心中已有一桿稱了。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p>
三、寓“情”于實踐活動
一直以來我們的德育就如同其他課程的授課一樣,把道德培養(yǎng)當作一門知識來教,忽視了情感體驗的培養(yǎng)。教育似乎變成了一個外在于學生的、冰冷的、過分抽象的概念世界,道德認識過程被簡化成為了一種機械的知識訓練活動。蘇霍姆林斯基有言:“沒有情感的道德就變成了干枯蒼白的語句,這語句只能培養(yǎng)偽君子。”
要把我們的德育目標轉(zhuǎn)化為學生內(nèi)在道德準則和道德行為,必須要有情感為中介。沒有情感支撐的行為,是不自覺、不確定的行為。因此,在實施德育時,教師切忌說空話、說大話,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運用鮮明真實的典型事例來組織開展有效實踐活動,以促發(fā)學生對道德的切身情感體驗,其實就是我們教育者常說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情”。例如我們教育學生緬懷革命先烈、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如果和學生講革命如何艱辛,如何拋頭顱灑熱血等大道理,學生不能產(chǎn)生切身的情感體驗,其內(nèi)心也是蒼白的,這樣德育的活動肯定也是低效的。有一次,我結(jié)合課文《狼牙山五壯士》,并且還組織學生觀看了電影《狼牙山五壯士》及紀錄片《滿江紅》(部分),學生對活生生的人物、沉甸甸的抗戰(zhàn)故事感受深刻,看后討論熱烈、群情激奮。這樣對學生的緬懷先烈,激發(fā)愛國情感的德育目標就達成了,而且學生經(jīng)久不忘,效果良好。
如果我們時時能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質(zhì)——以感性認知為主的特點,組織學生拜訪真人真事,或參觀博物館,又或看一部革命電影等等,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給予學生切身的情感體驗,那么我們的德育一定是成功的德育。
四、寓“思”于實踐活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檢討:為人出謀獻計做到忠心不二了嗎?與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誠信了嗎?老師所傳授的東西經(jīng)常溫習了嗎?”曾子的不斷反思,終成一代圣賢。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的內(nèi)心審視,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其實德育最關(guān)鍵的也是要引導學生反思自身的一言一行,以求達到對自我的再認識。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為:人要有強壯的體魄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與其所處的社會及自然環(huán)境保持協(xié)調(diào)的關(guān)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認識了自我、會審視自我,才能協(xié)調(diào)自已在社會中的關(guān)系,才懂得在“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和什么人說什么話,在什么場合做什么事”,這才是一個健康的人。
對于學校的德育活動,作為教師不單要引導學生怎么做,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之外,更重要的是啟發(fā)學生反思自已做得如何。對于學生也應向曾子一樣時刻反省自己,自己在今天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有沒有對家人或別人撒謊;有沒有做一件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學習任務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有沒有完成這個目標。這樣,就能逐漸形成良好的品格,成為一個內(nèi)心強大的人!
實施德育不可忽視其效果,在德育活動中我們必須對其效果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能不斷完善我們德育的方法,才能不斷提高德育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