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天,朋友甲來到朋友乙家小酌,三杯過后,朋友乙來了興致,非請朋友甲給題幾個字掛在他家新居客廳。
朋友甲自謙字寫得不好,一再推辭。但朋友乙就是不依不饒,非讓他寫不可,朋友甲只好從命。他展紙、磨墨,揮筆寫下了四個大字:“常想一二”。
朋友乙問:“這是什么意思?”
朋友甲答:“意思是說我的字寫得不好,你看到這幅字請多多包含,多想一二件我的好處,那就會原諒我了。”
朋友乙一聽,這話顯然是玩笑,便接著說:“別調侃我了,到底是什么意思?”
朋友甲這才一本正經(jīng)地說:“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淹沒了。”
朋友乙聽了非常歡喜,立馬把“常想一二”這四個字裝裱好掛在了客廳。
幾個月之后,朋友乙又來向朋友甲求字,說是“每天在辦公室里勞累受氣,一回家之后看見那幅‘常想一二’心里就舒坦多了。但是墻壁太大,一幅字顯得空,你再寫幾個字吧!”
對于好朋友,朋友甲一向是有求必應。于是他又揮就了四個字:“不思八九”,作為“常想一二”的下聯(lián);上面又寫了“事事如意”的橫批,中間隨手畫了一幅寫意蓮花。
沒想到過了幾個月,朋友甲再婚的消息傳開后,引起許多離奇?zhèn)髡f與流言蜚語,他感到很困擾。朋友乙有一天打電話來,說他正坐在客廳里,想不出用什么話來安慰他,只好用他自己寫的字念給他聽:“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p>
朋友甲接到朋友乙的電話很感動。這使他進而想到,在別人的喜慶里去錦上添花是件容易的事,但在別人的苦難里去雪中送炭卻是很困難的事,這種“容易”與“困難”的比例,大約也是“八九”與“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當然更甭說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不過,大可不必去在乎什么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甚至落井下石的人。相反,卻要從生命的痛苦與挫折中、從情感的相逢與離散中,去尋索積極的、快樂的、正向的觀想,這種觀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觀想。
這則故事使筆者想起了杭州靈隱寺內有這樣一副語言樸實、富含哲理的對聯(lián):“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這種“半稱心”其實是一種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與“常想一二”的觀想一脈相承。這不是無奈和消極,而是一種豁達和智慧。生命中“不如意”的事總是免不了少不了的,如果把多少年的“不如意”累積起來糾結于心,就會倍加痛苦甚至絕望消沉。忽略那八九成的不如意事,常想一二可喜可賀的如意事,就能讓我們感到慶幸、懂得珍惜、堅定信心、凝聚力量,進而推開幸福之門、打開快樂之源、升啟希望之光。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學會在萬般苦難中苦中作樂,折磨來臨時能逆來順受。
仔細想一想,凡大人物,他們的人生不如意事總是十之八九,但他們卻能做到“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最終他們都能超越苦難,把苦難化成生命中蓮花盛開的最肥沃的養(yǎng)料。這些大人物面對苦難時的堅持、樂觀、勇氣,永遠令人敬仰、給人力量。這有力地證明:快樂不快樂,如意不如意,并不決定于人生的際遇,而是取決于思想的深度。決定生命品質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