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華
(大連市莊河光明山鎮(zhèn)小營小學,遼寧 大連 116425)
閱讀教學是“以人為本”的對話,對話的主體是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以及與學生與教科書編者的對話。所以個性化閱讀首先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自主的尊嚴,生命存在的價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悅和心靈成長的幸福。而我們每堂課的共同的教學目標并不是生硬的強制學生接受的教條,它必須是學生在自己對文本解讀的基礎上,受文本作者的思想立場和價值觀的影響、教化、熏染,自然而然達成的,是學生從自己的種種體驗中,在老師的引導下“萃取”出來的,是學生主體智慧勞動所得。
個性化閱讀不代表完全的“放任自流”“漫無邊際”“你覺得是什么就是什么”,個性化閱讀必須是課程目標下的自主閱讀,是讓學生探尋并尊重文本的原有意義,文本內在的價值取向!“一千個哈姆雷特(個性)最終還是哈姆雷特(共性)”。比如我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寓言故事《扁鵲治病》這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懂得“小病不治,會釀成大病,小錯不改會鑄成大錯”這一道理,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如果讓你對蔡桓公說幾句話,你會怎么說?”我讓學生自主閱讀后說一說,演一演。學生們非常興奮,積極準備后,陸續(xù)舉手回答,一個學生說:“蔡桓公,你怎么不聽扁鵲的話,是不是害怕扎針喝湯藥???”另一個學生很形象地表演起來,他抱拳拱手說:“大王,你是不是害怕醫(yī)生騙你呀?我奶奶有一次只是感冒,就被一個醫(yī)生騙的花了好多錢.......”我意識到學生的聯想有些“天馬行空”了,立刻喊停,補充說:“大家要知道,扁鵲是當時醫(yī)術最高也最有醫(yī)德的大夫,勸告蔡桓公治病完全是為了病人好,蔡桓公不聽他的話,是覺得自己得的小病,沒什么大不了的”。學生沉靜下來,片刻有個學生舉手:“我會對他說,大王你要聽醫(yī)生的話,小病抓緊治,才不會得大病”另一個補充說:“我小時候感冒,沒及時治,后來變成肺炎住院了呢”......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難免在發(fā)散的過程中偏離課程目標,所以個性化閱讀只有在共性化目標限定的范圍內自由馳騁,才能保證課程目標的準確落實。
我們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都是文本作者的思想立場和價值觀的體現,教學中要落實這些目標,一定要以學生個人的閱讀感受作為前提。若沒有學生對文本的個人的閱讀感受,不去觸摸學生在閱讀中鮮活躍動的靈魂,那么共性目標就是建立在沙灘上,沒有生命的。所以我們要在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集體探究學習,讓學生自主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個性化的閱讀若是一條條小河,教師則要負責將它們通通引入共性化目標這個大海中。比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在解決課后問題“......說一說,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漁夫是怎樣的人”時,學生在深入文本,細讀體會后,有的說:“桑娜臉色蒼白,忐忑不安,可是她還是要留下孩子,說明她多么善良啊”有的說:“天氣那么糟糕,漁夫還要出海打魚,他養(yǎng)活自己的孩子都難,還要養(yǎng)別人的孩子,他真?zhèn)ゴ蟆边€有人說:“漁夫說,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這句話說明他堅強、樂觀”......個性化閱讀后人物的形象已經很立體呈現于學生頭腦中了,在此基礎上,“感受桑娜和漁夫美好心靈”的教學共性目標自然就達成了。
“誤讀”是指不能正確理解文本意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閱讀。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由于年齡,性格,經歷,期待視野等方面的不同,獲得閱讀感受與審美體驗就會不同,誤讀也就難以避免。教師要允許學生個性化閱讀中發(fā)生的錯誤,做到不責難,否則會打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另一方面,不縱容,就是對誤讀不能不置可否甚至無原則地鼓勵,要分析學生誤讀的原因,及時糾正。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橋》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就“你覺得課文中的老漢是個怎樣的人”進行讀文探究,感受人物形象,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后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回答,其中就有學生說“老漢是個狠心的人”甚至有的說“老漢是個很傻的人”......顯然這樣的回答就是對文本的誤讀,所以我就問學生,”你為什么覺得他狠心?”“因為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管”“如果他讓自己的黨員兒子先走,別的群眾發(fā)現了會怎么樣?”“會不信他,人群會亂”“后果呢?”“會死更多人......”至此,學生會明白,老漢是多么冷靜,多么無私,他對自己兒子的狠心,恰恰體現他對所有村民的大愛,他的不徇私情,堅持原則的共產黨員高尚情操!
有的文本含義比較深刻或含蓄,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往往不能清楚地理解把握,讀后只是獲得一些表面的印象,情感體驗也比較模糊。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領,比如和學生一起分析文章的題目、分析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分析文章的開頭結尾、找文章中的抒情部分或議論部分等等,從而將個性化閱讀中獲得的一些“碎片印象”整合成完整的形象,將一些模糊的感受明晰化。
總之,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閱讀興趣,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作為教師應盡最大努力使學生讀懂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章,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為提升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