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龔澤慧 王一珂 湯新星 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DBAE教育理論是藝術教育觀念的變革。在20世紀80年代,面對社會的迅速發(fā)展,美國已經(jīng)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結構了。教育改革之后,藝術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影響力逐漸加深。在實施教育改革的同時,DBAE教育理論逐漸形成,旨在培養(yǎng)一種正確健康的藝術理解能力。
DBAE教育理論的特點有:(1)學習領域包括美學、美術批評、美術史和美術創(chuàng)作四個方面;(2)教學內容由淺至繁遞進教學;(3)課程體系的設計較為嚴格,能夠實施系統(tǒng)化的教學。
現(xiàn)如今,高校藝術類專業(yè)的課堂教學內容冗雜,不具備針對性。如視覺類專業(yè)需要兼顧繪畫與動態(tài)影像等,無法有針對性地進行創(chuàng)作訓練。繪畫本質上是平面、二維的靜態(tài)畫面,其主要表達的是單幀畫面的美感與意境,但是如果同時訓練動態(tài)影像可能會造成側重點的偏失,導致兩者均無法得到良好的訓練。再甚者則是跨領域的學習,如將書畫專業(yè)與環(huán)境藝術的課程同時開展,這會使訓練沒有側重點,容易產生興趣點的轉移、訓練的針對性不強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當前高校藝術類專業(yè)的課堂教學缺少針對性。例如,對美術史的學習,很多情況下是對歷史過程的再現(xiàn)與闡述,很少加入與現(xiàn)代具體設計案例相通的內容。而宏觀的教育過程更偏向于解讀藝術作品本身,但卻很少有對設計作品中的精要進行提煉與方法論的歸納。尤其是在實踐課程中,由于學生的基數(shù)較大,教師很難在實踐課程中做到手把手地教學,所以學生的實踐能力很難得到發(fā)展。
本文中所指的教育層級結構是指課程與培養(yǎng)方案的結構,其涵蓋了藝術類學生在進入高校前的藝術教育。目前,很多綜合類藝術高校的課程設置缺少邏輯性,例如數(shù)字媒體這一藝術類的課程中,往往是在學習了分鏡頭的繪制課程后再學習劇本設計課程。但是在工業(yè)流程中,劇本設計是先于分鏡頭臺本設計的。
準備一杯牛奶、一大勺酸奶(最好是最新出廠的冷藏酸奶,以確保足夠的活菌數(shù))還有白糖,三者混在一起使勁攪拌,然后倒入玻璃瓶里。頭一天晚上蓋好蓋子放到暖氣上,第二天早上就能收獲一大杯酸奶。整個發(fā)酵過程需要8~9 h。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斷地發(fā)展進步。因此在教學觀念上要以學生為主體,由教師來做引導者,注重藝術教學的效果,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要想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維,需要教師弄清楚教與學之間的關系,使教學結構更有層次。學生在學習時也應該突出重點,提高藝術學習的實效性。
正如DBAE教學觀所述,要增加藝術課堂中美術史的教育環(huán)節(jié)。而此處的美術史不僅僅是對藝術史以及重要作品的敘述,更要開枝散葉,例如,在“埃及的藝術史”的講解中,普通高校關于古希伯來文學的影響通常只是泛泛一提,關于《圣經(jīng)》中的故事,如亞當夏娃、洪水方舟等神話傳說并沒有進行具體的分析與探討。由簡入繁的要義便在于加長課堂內外對資料本身的積累與解說,在課堂外讓學生對美術史做到掃盲式地預習,在課堂上則著重解決學生的問題并進行深入地分析探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節(jié)省課堂時間并提高教育質量,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使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從而更有利于其今后的創(chuàng)作與表現(xiàn)。
DBAE教學觀指出,要增強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批評能力,亦要讓學生對藝術史、藝術流程有系統(tǒng)性的理解。前文提到了部分高校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基礎課程與進階課程的設置相對混淆,學生無法將知識點進行前后串聯(lián),因此,教師在規(guī)劃基礎教育,讓學生系統(tǒng)了解所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