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繆 華
新知應用型選擇題是一種以學生沒有接觸過或者只是有初步認識,但沒有深入理解的概念為情境,要求考生找出符合情境要求的選項的選擇題題型。此類選擇題能夠考查學生分析與綜合的能力,對學生的深度思維能力要求較高,是不可多得的好試題??荚囘^程中學生經常因為分析不全面而失分。筆者以2017全國新課標卷I第14題為例,談談此類試題的特點及對教學的啟示。
【典型例題】(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I第14題)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格總和。下列計入中國GDP的產品或勞務是 ( )
A.北京廚師為家人做了一頓豐盛晚餐
B.上海商人購買的一件精美的清代瓷器
C.中國某企業(yè)在紐約工廠生產的汽車玻璃
D.外國某企業(yè)在武漢工廠生產的空調和冰箱
思想政治學科的生命力在于與時俱進。因此,高考選擇題一般以新近發(fā)生的時事或是發(fā)生在學生周圍的生活現(xiàn)象作為試題情境,然后要求學生分析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日常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課中合作探究師生準備的事例、課后看新聞或做練習等方式,對試題所呈現(xiàn)的情境或多或少會有所了解。然而,新知應用型選擇題,是以學生沒有接觸過或者有初步認識,但沒有深入理解的概念為情境,學生對試題的把握就沒有那么容易了。一方面,因為我們身處于“知識爆炸”的時代,新概念、新觀點層出不窮,學生由于學業(yè)壓力,即使碰到新概念應該也不會深究,同時,也不排除命題者精心尋找一些學生沒有接觸過的新概念用以考查學生能力等等。這些因素無形中加大了試題難度。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講解概念時,很多時候是越俎代庖,包辦了學生對知識的分析。因此,學生碰到此類試題時,猶如第一次放開父母的手蹣跚學步,難免有些手足無措。
例題中關于GDP的概念,教材只是在“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的名詞點擊欄目中提到,由于不是教材的重點知識,往往被師生忽略,基本沒有深入分析。有些教師甚至認為它不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根本沒有提及??荚嚂r,學生對GDP的概念沒有印象,于是被“新”的知識弄得一頭霧水,不知如何下手。
新知應用型試題,首先要求考生具備分析能力。面對新知應用型試題,考生在思考過程中需要把新概念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對它們分別加以研究,認識事物的各個方面,從中找出事物的本質。如果考生平時疏于分析,突然碰到此類題目,將無法發(fā)現(xiàn)關鍵要素,或是只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一、兩個要素,不能全面分析,也就無法對新概念形成一個整體認識。其次,此類試題要求考生具備綜合能力。在分析新概念的基礎之上,考生要把分解出來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客觀的次序、結構組成一個整體,從而達到認識事物整體的效果,為分析題肢、正確選擇選項打下基礎。一般來說,教師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通過情境讓學生分析其中的道理,或是讓學生先學習課文知識,然后讓學生根據(jù)所學的知識分析情境,由于在此過程中應用歸納或演繹的思維方法較多,教師往往忽略了分析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例題要求對GDP概念中的“國內”“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生產”“最終產品與勞務”這幾個要素有精準的把握,并分析它們所包含的內涵與外延,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對GDP這一概念有一個整體認識,之后對四個選項進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缺少對任何一個要素的分析以及對整個概念的綜合把握,都會讓學生選錯選項或是無法判斷。
由于新知應用型試題中的概念在課文中根本沒有展現(xiàn)或是課文中有呈現(xiàn),但由于各種原因師生都沒有深入分析與理解,因此,考生見到此類試題時必須要獨立分析、自主思考,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矛盾,運用獨立、辯證、批判的思維對知識進行理性解釋、判斷、選擇。碰到新知應用型試題,考生再也不能和做其他類型的試題一樣,只是將課文中學習到的理論針對情境進行文本篩選,而是要根據(jù)情境的新情況進行自主分析之后,將材料理論進行合理應用。這種類型試題特別能考驗學生的理性思考、獨立判斷與價值選擇。
例題要求考生對GDP的概念進行自主分析:從“國內”這一要素中分析出,與產出GDP有關的行為一定要發(fā)生在中國境內生產,所以排除C選項中的“中國某企業(yè)在紐約工廠生產”;從“生產”這一要素中分析出,產出GDP有關的行為應發(fā)生在生產領域,而不是消費、分配或交換領域;故排除A選項“北京廚師為家人做了一頓豐盛晚餐”,因為這一選項屬于消費領域;以及B選項“上海商人購買的一件精美的清代瓷器”,因為這一選項屬于交換或消費領域。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更新教育與學習的理念,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是解決此類題目的關鍵。只有理念的更新才能讓教師與學生思想與行動有所轉變,為其他方式的轉變打下基礎。一方面,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師分析試題時不能平鋪直敘,只是通過情境讓學生進行歸納與演繹,缺少分析與綜合。特別是講到課文中的概念時,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后進行總結。這一過程可以進行適當?shù)囊龑?,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學生也要改變學習方式,改變“等、要、靠”的思想,學會自主學習,培養(yǎng)鉆研精神。
對于例題中的GDP概念,教師首先可以提問學生:這個概念有哪些要素要關注?為什么要關注這些要素?然后,展示2017年高考試題讓學生分析;最后讓學生談一談感受,并總結做題方法。對于新知應用型試題的講解,更多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會此類型試題的做法。
事物變化發(fā)展都是有規(guī)律的,新知應用型選擇題也有自己的獨特的做題方式。其解題方法如下:
第一,精心分析要素。弄清概念內涵與外延,分析概念的要素是解好此類題目的前提,只有全面分析概念中的要素,才能精準把握概念,為分析選擇題的題肢打下基礎。分析要素時,可以從主體(主語)、動作(謂語)、對象(賓語)、限制條件(定語、狀語)等方面入手。例如,例題中的主體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對象是“最終產品與勞務”;動作是“生產”;限制性條件:“國內”這些要素進行提煉,并分析其延伸的內涵,就可以正確解題。
第二,找出不同要素的關系。不同要素之間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有時試題難度增加時,就要考查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忌欢ㄒ獙⒉煌囊鼐C合起來進行分析,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鏈條。
例題中將“最終產品與勞務”“生產”兩個要素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GDP所指的物品應該是生產的商品,而不是消費品,就可以排除A選項。又如,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15題,應用產業(yè)關聯(lián)概念,弄清鋼鐵產業(yè) 、保險業(yè)、汽車產業(yè)的上下游協(xié)同發(fā)展關系,更是明顯要注重分析上下游要素之間的關系。
第三,分析選項。當考生對不同要素全方位把握之后,就可以根據(jù)選項的具體表述進行分析,最終選出正確答案。從選項“上海商人購買的一件精美的清代瓷器”中的“購買”一詞可以看出這一選項屬于交換或消費領域,與概念中的 “生產”這一要素是相矛盾的,所以排除。
新知應用型選擇題對于學生能力要求較高,不是通過課堂上聽老師講解一兩道試題,或是回家做幾道練習可以馬上解決的問題。而且很多考生把課后練習當成應付教師檢查的手段,只追求數(shù)量,不追求質量,認為當天的練習做完,甚至是抄完答案就算萬事大吉了,這樣的效果更糟糕。其實科學練習應該包括獨立完成、仔細思考、努力反思、不斷總結四個環(huán)節(jié)。科學訓練要求教師應多收集相類似典型例題,布置給學生,提高訓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考生應該在課后主動搜索相應練習或自己出試題,然后獨立完成并進行反思、總結,以提高能力,精準把握此類試題的做題方法,做到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