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江壽春
全國卷高考政治試題以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為命題依據,堅持問題導向和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題方向,按照核心素養(yǎng)的命題要求,不斷加強了對高階思維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考查的命題思想,考核內容突出政治價值引領與實踐導向的核心理念。命題素材緊跟時代脈搏,命題立意上注重關鍵能力考查并彰顯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充分體現了政治學科的綜合性、探究性、創(chuàng)新性和時代性等特點。如2017年全國Ⅰ卷的主觀題中,第40題以2017年央視熱播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為背景材料,考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都寓價值引領于真實的試題情境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學生具有政治認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參與意識。那么,在思想政治二輪復習中如何滲透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粗淺的認識。
明在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它要求學生在歷史唯物主義知識范圍內多角度突破,首先要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做到心中有數;其次是解讀情境材料,在素材中發(fā)現內在的哲學意蘊;再次在于素材與原理的匹配,實現知識的遷移;最后是語言組織關,僅有好的思想,但不能正確地表達仍是不行的。依據考后學生的反饋:“每題都有話說,就是得不到高分”;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內涵不熟悉。所以,在進行二輪復習時,首先要讓學生對課本的知識進行梳理,幫助學生構建主干知識框架,形成知識結構圖,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1)歸類相同的知識點,易于學生理解記憶。(2)重組不同的知識點,易于復習時提高效率。(3)遷移相似的知識,易于學生靈活運用。(4)比較相關的知識,易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與運用。這樣,學生通過復習既強化了基礎知識,又構建了自己的“知識庫”。
在二輪復習中,教師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自主排查基礎知識,合作探究解決重難點問題,不斷強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增強運用知識的能力。課后多讓學生積極整合并撰寫各章節(jié)的主干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庫”,理清基本概念、原理,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的知識融合,拓寬解題思路,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如以2017年高考政治第40題第二問為例:“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說
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試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反映國家建設發(fā)展成就,體現出鮮明的思想教育、價值引領的學科特色。凸顯高考評價體系基本要求,反映高考內容改革精神,通過適當的試題立意、素材選擇、情景建構和問題設置,突出學科基礎知識、關鍵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考查,發(fā)揮了引導中學教學的積極作用。因此,在二輪復習過程中,教師平常上課要結合社會生活現象,靈活運用思想政治課原理進行分析,突出思想政治學科的時代性、科學性、綜合性和應用性,從而強化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例如:在教學“走進國際社會”專題時,設計了如下的題目:2017年6月18日,印度邊防部隊270余人攜帶武器,連同2臺推土機,在洞朗地區(qū)的多卡拉山口越過錫金段邊界線100多米,進入中國境內阻撓中方的修路活動,引發(fā)局勢緊張。中國邊防部隊在現地采取了緊急應對措施。此后,印度邊防部隊越界人數最多時達到400余人,連同2臺推土機和3頂帳篷,越界縱深達到180多米。中國外交部6月28日對海內外公布印軍非法入侵我國領土的事實。并以附件的形式,列出印度總理尼赫魯給中國總理周恩來的信件、印度駐華使館給中國外交部的照會以及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印方提交的文件,有力證明了中印邊界錫金段已由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劃定,是中印兩國政府都確認的既定邊界。文件同時強調邊界一經條約確定,即受國際法特別保護,不得侵犯。最終經過雙方的外交溝通與協(xié)調,2017年8月28日14時30分許,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方現場人員對此進行了確認。
(1)運用國際關系的知識,分析國際關系出現“親疏冷暖”的原因是什么?
(2)結合材料分析中印雙方同意結束“洞朗對峙”,共同維護了地區(qū)的安全與和平的意義。
解析本題的關鍵,一是要抓住答題范圍“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國家利益”(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二是要從材料中挖掘,用辯證思維與歷史思維獨立思考,針對突發(fā)性事件,理性澄清有關信息和觀點,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并書寫出來組成答案則考查了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在這個復習的過程中就無形地滲透了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國家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等內容,促進了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在二輪復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能有效地從背景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提升學生對材料內容的整體把握,抓住關鍵信息,尋求切入點,擴大學生的知識存量,重視知識的系統(tǒng)性、綜合性及應用性,以致快速找到對應的知識點,能有效地調動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如2017年全國Ⅰ卷第40題:第一問是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中國詩詞大會》是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成功案例”的原因,本題的情境素材由《中國詩詞大會》主題及其節(jié)目組、比賽詩詞的選擇、參賽選手的身份、嘉賓的點評、賽會的設置、節(jié)目的技術手段、節(jié)目播出的反響等構成,呈現給學生的問題及其解決條件內生于情境,為考查學生的“科學精神”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支撐。但是,有些學生不能有效運用學科方法與技能,對情境中的信息進行篩選,找出全部原因。第二問把“人民”作為問題的主體,與素材進行對接;學生既是參加考試的主體,又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更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主體;是對第一問的深化,只有對第一問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把握好第二問。第三問就落實在學生作為主體,如何建議“學校如何開展中華優(yōu)秀文化教育”。其實,本題有兩條邏輯主線:(1)《中國詩詞大會》詩詞文化——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校園中華優(yōu)秀文化教育。(2)電視觀眾——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主體——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者和建設者的學生。可是,有些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這兩條主線,說明其邏輯推理能力欠缺。為此,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歸納解題的思路、答題的方法,尋找題型的共性、規(guī)律和策略。為此在平時的復習中要訓練學生做到:學會識題——回應試題——生成答案。
(1)學會識題。識題是進行解題的前提,只有通過平時的教學和訓練幫助學生提升設問所依據的邏輯思維,構建清晰的解題思路。從高考思想政治考查的關鍵能力上對試卷中的非選擇題進行分類,主要有獲取和解讀信息類、調動和運用知識類、描述和闡釋事物類、論證和探究問題類。從思想政治課的學科素養(yǎng)分類可以把試題分為:政治認同類、科學精神類、法治意識類、公共參與類等四類。
(2)回應試題?;貞囶}就是帶著自己的“知識存量”進行審題,這是獲取信息和答題的關鍵,包括認真閱讀題干的背景材料及試題設問,明確設問的知識范圍、設問主體、問題角度、問題內容,尋求突破口。首先,審題目分值和設問個數。一般題目分值高,意味著答案要點多,答題就比較詳細;同時注意題目設問,免得漏答問題。其次,審設問中的“主體”(即行為的發(fā)出者是誰)、“客體”(即主體行為所指的對象)和限定主體和客體的詞語,這不僅影響調用知識的范圍及其對事物特征、本質的認識和把握,還影響答題的方向。再次,審材料抓重點、捕捉有效信息,審設問抓關鍵詞語搞清設問的類型,這樣就能快速抓住材料主旨,對材料有效信息進行整合、分層、轉化為學科語言,就能把所學知識和材料信息及試題考查內容有機相結合,從而準確運用所學知識對接材料中的信息解決新情境下的問題。
(3)生成答案。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篩選有效信息,抓住要點、突出重點和關鍵詞,并且要把關鍵性的話、中心論點等放在句首,盡量答題條理清晰,力爭準確、全面地回答問題,做到書寫工整,獲得應該獲取的分數。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盡量采用理論+材料組織答案,即要有論點(自己的見解、主張和態(tài)度等)、論據(材料所述事實、與此相關的學科必備知識)、方法(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傊?,思想政治的根本解題方法是從考題的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力爭創(chuàng)新答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其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