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莎
(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河南 焦作 454150)
琵琶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夠上臺進行表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掌握嚴謹的演奏技巧。但是由于琵琶教學之中普遍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導致學生只能夠掌握琵琶樂器演奏曲目,無法理解琵琶音樂的含義。學生在教師的教導下,無法深入了解琵琶演奏的作品。對此,可以通過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課程教學,通過教學情境來讓學生深入了解樂器演奏和作品情感,激發(fā)出學生對于琵琶演奏技巧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之中,教師和學生在課堂當中形成良性互動。
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中,琵琶教學主要采用的是老師教學生學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采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結果就是,學生只是簡單的復制了老師傳授的演奏技巧,最終造成學生演奏的音樂作品毫無靈性。在傳統(tǒng)琵琶教學過程當中,基礎扎實以及悟性比較好的學生有一定幾率從教學中領會出教師的意圖以及琵琶演奏技巧的真諦。而悟性較差的學生則很大可能什么都沒有學到。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琵琶教學則不同,教師通過在課堂中建設一個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作品之中蘊含的情感,之后進行演奏技巧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于琵琶學習的興趣,大大提升教學效果[1]。
以劉天華先生的《虛籟》這一琵琶曲目為例該曲目誕生時,北平幾所大學音樂系被建議合并,將要成立北平音樂學院,但是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標卻又非常困難,劉先生由此對于音樂發(fā)展前途產生了無限的感慨和惆悵,如果教師在進行這一曲目的教學過程當中,沒有注意曲目之中蘊含的精神以及情感內涵,那么將會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進行這一曲目教學之前,可以事先讓學生聽一首古箏曲目,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當中注意古箏演奏的特點以及曲目想要表達出的情感。然后再播放《虛籟》,讓學生同樣注意這兩點內容。之后由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教師進行相應講解,借此有效促使學生對于曲目的認知由感性認知轉變?yōu)槔硇哉J知,提高教學效率。
通過結合琵琶曲目的特點可以將其分為文曲、武曲以及文武曲兼有三個類別,在此基礎之上還可以細分為敘事、詠物、寫意等多種類別。其中敘事類的琵琶曲目如《花木蘭》、《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題材往往都是出自歷史典故,因此絕大多數學生都了解這些曲目的故事情節(jié),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只需要稍微引導便可以輕松將學生帶入到教學情境之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加快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在進行詠物類型的琵琶樂曲如《高山流水》、《大浪淘沙》等曲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結合琵琶曲目的標題內容在現(xiàn)實之中找到客體,之后讓學生從中感受到琵琶樂曲的魅力,如果無法進行接觸,那么教師可以通過采取多媒體教學等方法來讓學生深刻認識自然景物;在進行寫意類琵琶樂曲,如《潯陽月夜》等曲目的教學過程中,由于這種類型的琵琶樂曲的情感表達主要來自于現(xiàn)實,因此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需要著重注意這一點。寫意類型的琵琶樂曲之中的音樂意象絕大多數都比較抽象化,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進行語言描述,之后在課后讓學生閱讀文獻資料,借此讓學生對琵琶樂曲的誕生的時代背景和創(chuàng)作者的生活經歷進行分析[2]。
比如說在進行琵琶樂曲《春秋》這一曲目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該曲目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結合每一位學生文化歷史方面的不足之處進行針對性教導。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解《春秋》這一琵琶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春秋》是唐建平先生在1994年為了紀念孔子的生日創(chuàng)作出來,在樂曲之中體現(xiàn)出唐建平先生對于中國文化深深的自豪之情。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查閱春秋時期的文獻資料或者觀看描寫春秋時期的影視資料,讓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深入體會《春秋》曲目之中蘊含的情感。在聆聽琵琶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先播放一遍完整的樂曲,讓學生對樂曲進行大體上的感性認識,之后教師再在此基礎之上將樂曲分為一個個片段,進行分段講解。教師在進行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工作的過程中要注意將情和景有機結合,通過結合樂曲的不同,樂曲之中表達的情感來建設出合理的情感氛圍。
要想有效提高琵琶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就勢在必行。在采用情景教學法進行琵琶教學的過程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合理性直接決定了該教學方法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我國有識之士應當對其進行不斷研究,借此為我國琵琶界培養(yǎng)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