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軍
近年來,我校一直致力于“探索數學”的研究。探索數學為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提供了一個自我發(fā)展的廣闊天地,學生在探索的數學課堂里會自學、會探究、會思考、善傾聽、善提問、善交流、能合作、能辯論、能反思。胡老師的這節(jié)課(本期第29頁),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培養(yǎng)學生深度思維,體現了探索精神,真正促使學生形成數學素養(yǎng)。
教材呈現的是靜態(tài)的基本素材、基本內容和基本方法,教師在教學時應將視角投向現實生活,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且暗含著某種數學現象或數學規(guī)律的實際問題。關注學生的興趣點、障礙點和發(fā)展點,結合現實有趣的教學情境,改變教材例題的呈現方式,引導學生用數學方法描述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概念,教師的教學要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使靜態(tài)的文本材料演生成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真正體現為學習而設計教學、為生長而設計教學。
在“初建倍的概念”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胡老師讓學生回顧這節(jié)課剛開始時的拍手過程,“同學們拍了3次,胡老師拍了幾個3,老師拍的次數就是同學們的幾倍”,讓學生初步感受“幾倍”與“幾個幾”的聯(lián)系。接著讓學生第二次拍手,學生拍2次,教師拍的還是6次。追問:“老師拍的都是6次,為什么第一次老師拍的次數是同學們的2倍,而第二次老師拍的次數是同學們的3倍呢?”利用變式對比巧設沖突,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對“倍”的本質特征的理解與認知。這是綜合運用知識總結與提煉的過程,既對所學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又形成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數學基本思想與方法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內隱特質,是基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實現的。第三次不讓學生拍手,直接告訴學生拍手的次數,“你們拍4次,老師拍24次,老師拍的次數是你們的多少倍?”讓學生感受到隨著胡老師拍手的次數越來越多,用圈一圈、畫一畫的方法就越來越麻煩,自然引出除法的計算方法,以數解形,完成從概念到方法的指導。由形象感知上升到方法計算,是數學學習活動的核心內容與主要目標,也是學生數學素養(yǎng)重要的組成部分。
鄭毓信教授指出:“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涵義就在于:我們應當通過數學教學幫助學生學會思維,并能使他們逐步學會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課堂上,教師的作用一方面要“情境再現”,給學生“原來如此”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要“激勵、鼓舞和喚醒”學生積極的情緒,激活學生的思維。弗賴登塔爾也曾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p>
在“比較、提升倍的概念”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把圈里面的圖形擦去,讓學生思考:如果同學們拍4次,老師拍的仍然是同學們的3倍,那么老師應該拍3個幾次?進一步追問:如果同學們拍5次呢,老師拍的還是同學們的3倍,老師應該拍幾次?……學生通過教師不斷地追問,在追問中不斷深度思考,初步感悟到不管自己拍多少次,只要胡老師拍3個他們拍的這么多,那么胡老師拍的次數永遠是他們的3倍,學生學習數學的感覺越來越好。教師找到有價值的核心問題,學生的思維會圍繞問題產生興奮。思維的興奮將激發(fā)學生產生思考的愿望,產生學習的激情,并積極參與到互動交流中去。接著在“滲透除法計算的方法”這一環(huán)節(jié),胡老師不斷追問“為什么想到用除法計算?為什么不用圈一圈的方法呢?”教師抓住了思辨點,通過質疑、引導、追問、假設、推理等多種教學方式深化學生思維,達成了《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總目標中提出的“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學生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p>
“數學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在“拓展應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胡老師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胡老師巧妙設計,用富含趣味的兩個數學創(chuàng)意活動,通過小組合作,增進學習合作力,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提升數學思維能力。課堂中學生們討論交流,盡情講出自己的觀點,數學思維間相互碰撞,摩擦出智慧的火花。課堂中發(fā)揮大腦的無限認知能力和創(chuàng)造功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潛力,每位學生都能充分參與,享受數學帶來的無限樂趣。“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碧招兄眠@句話警示我們,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具有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意一切皆有可能!
因學而思、因思而辨、因辨而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好玩、數學有趣,數學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我想這樣的課堂就已經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品質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