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文敏
摘要:俗話說:萬丈高樓始與足下。小學語文教育就像是房子的根基,只有根基打好了,房子才能屹立不倒。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拼音、識字、閱讀理解都是語文學習的根基,它不僅關系到未來本身語文學習的質量 ,而且關系到對于其他各門學科的理解與學習。
關鍵詞:語文 學習 興趣
小學語文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且在小學階段只有語文學好了,才能加快對其他學科的理解。小學語文,它不僅具有工具性,還有很強的人文性,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是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首要載體,在課堂上,學生作為主體,教師作為指導,因此,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至關重要。應如何讓小學生對語文課充滿興趣呢?
一、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 激發(fā)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在課前確立好學習目標,使學生奔著所確立的目標進行學習,這樣,在上課伊始就激發(fā)起了學生的求知欲。好的開始是成功過的一半。因此,學生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是對提高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情境,能激起學生情感共鳴,使學生迅速進入老師設置的各種角色,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投入快樂的學習中去。所以,在確立好目標的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不斷向學生進行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語文的生活意義和社會意義,看到語文的實際價值,誘發(fā)其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的角色便是調動學生主動思維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條件,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知道學習到的語文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其感受到生活離不開語文,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受到語文學習是一種美的享受,從而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學習興趣。
二、創(chuàng)設藝術性的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具體表現(xiàn)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三個方面。
1.教學內容設計的藝術性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識和能力的積累,所以教學內容必須有取舍,這里就存在教學內容的設計藝術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及自己的才智,研究教材,并結合學生實際,最后做出取舍。現(xiàn)在電教手段具有形、色、聲、光的獨特效果,表現(xiàn)力鮮明,直觀形象,最能調動學生的感官,喚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們拓寬一些文學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得以熏陶,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利用多媒體并經(jīng)過設計的教學內容有了藝術性,對學生而言是新鮮的,讓他們感興趣的,因此學起來自然津津有味。
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在設計本節(jié)閱讀課時,我爭取做到整體勾勒,勻稱安排,詩意策劃。教學分為四大板塊:聽讀,說理解的話;選讀,說積累的話;品讀,說發(fā)現(xiàn)的話;演讀,說創(chuàng)造的話。表現(xiàn)出一種順承而下,層層推進的邏輯順序,表現(xiàn)出語言形式上的排比之美,時間的切分大致相當,表現(xiàn)出比較勻稱的節(jié)律之美,使學生在“美”的氛圍中入情入境,被語文的力量所打動。
2.教學方法的藝術性
(1)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相結合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而思維能力尤其重要。所以講課時,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并精心設計一些耐人尋味的小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
如在引入《爬山虎的腳》時,首先用電腦課件展示一墻碧綠的爬山虎,接著讓大家展開想象,想象微風吹過爬山虎時的畫面。頓時大家興趣盎然地搶著說自己的感受。這時可以緊接著問:“大家注意過爬山虎是怎么生長的嗎?”而在講授《“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則從題目入手,開門見山地問:“同學們,看到題目有什么疑問嗎?”學生可能會回答:“精彩”和“糟糕”是對反義詞。那你們能用這兩個詞說句話嗎?強烈的表現(xiàn)欲和好奇心會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
(2)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做相結合
努力創(chuàng)造游戲似的教學。在教育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造自由、民主、平等、心情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得到釋放,使學生的充分自由得到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發(fā)揚教學民主,充分信任學生,給學生提供發(fā)表不同見解的機會,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引導、鼓勵和督促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會,真正做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與學中充分發(fā)揮自己。
如在教學《去年的樹》中的四次對話時,可以讓同學們來試著體會作為主角的小鳥當時的心情,帶著體會來讀小鳥的問話,然后找同學來扮演小鳥在教室內轉一圈,停到誰那里誰就和扮演小鳥的孩子對話,這樣可以讓孩子們一邊游戲一邊學習,更能激起孩子們的朗讀興趣。使學生都樂于做、樂于學,在游戲的過程中,生動地揭示了事物形象,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培養(yǎng)了學生勇于參加實踐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也很多,只要能挖掘教材的“愉快”因素,就能達到“樂學趣練”的目的。
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陶行知說過:“惟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币鄮熞嘤训膸熒P系,寬松、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并促其主動學習的基礎,也是實現(xiàn)主體性參與教學的前提。老師淵博的文化知識和寬泛的興趣愛好,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只有師生關系融洽了,整個課堂才能和諧愉悅,學生才敢于參與。學生只有在不“怕”老師的情況下,才會積極回答問題,才會對學習充滿興趣。這樣,建立了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老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使學生對老師充滿崇敬與喜愛,樂于參與整個過程的學習。言傳身教勝過千言萬語,老師和藹的笑容,優(yōu)雅的動作,堅信的目光,鼓勵的語言,多彩的教法,都將在潛移默化之下激發(fā)他們對美的追求與仿效。在教師精心營造的輕松愉快無拘無束的氛圍中,學生自然會樂讀樂說。
總之,人一旦對某種活動產(chǎn)生了興趣,就能提高這種活動的效率,對學生學習語文亦是如此。學習興趣問題,歷來受到了眾多教育家的重視,孔子就提出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出發(fā),考慮到:“學習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睗夂竦呐d趣是學習、創(chuàng)造的泉源和動力,能夠激發(fā)學生不斷地去探索,在探索中,他們的思維才會靈活,他們才能有所創(chuàng)造。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樣語文學習便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