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琳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眾所周知,中國的絲綢享譽國外,絲綢從漢代才開始大量向外面輸出,漢代織錦在中國絲綢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可見漢代織錦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想更好地了解中國從漢代至今穿著風格的變化以及生產技術的特征,可以從漢代織錦裝飾紋樣方向進行研究,同時將織錦裝飾紋樣的技術特征與藝術特色全面結合分析,不僅可以幫助研究人員了解中國古代織錦在變遷過程中科學與藝術的關系,還可以為研究和開發(fā)現(xiàn)代織錦提供借鑒。
早在殷商時期中國已有絲織物。漢代則設有織室、錦署,專做織錦,供宮廷使用。在漢武帝統(tǒng)治時期,中國的織錦就通過絲綢之路,在波斯(今伊朗)、大秦(古羅馬帝國)等國大受歡迎。在民間,百姓很多以織布出售織錦綢緞為生,民間作坊蓬勃興起,織錦業(yè)達到繁盛。
漢式織錦是西漢至魏晉時期絲織工藝最高水平的代表,漢式織錦的特征首先體現(xiàn)在圖案上,像在云中有著祥禽瑞獸,動物代表了身份的象征;像天子就是龍袍加身,龍也是祥禽瑞獸,體現(xiàn)了皇帝地位的尊貴,甚至還有一些寓意吉祥的隸書銘文,顯示了漢代藝術的飛動之美。
中國古代織錦的發(fā)展沿革中,科學與藝術相互作用,即紡織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織錦藝術和織錦品種的創(chuàng)新,使得品種不單一,并且織錦的布料更加舒適,帶給人觸覺上的享受。
各類絲織品由于生產過程不一樣,因此分為生織和熟織這兩種。生織的生產方式成本低、過程短,因為它經(jīng)緯絲不經(jīng)煉染制成織物,然后將坯綢煉染成成品,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熟織多用于高級絲織物的生產,經(jīng)緯絲在織造前先染色,織成后的坯綢不需再經(jīng)煉染即成成品,在織造前,還需做好如使絲膠軟化的浸漬、整經(jīng)和卷緯等工作。
1.原料應用特征
織錦采用的是桑蠶絲的染色絲,在使用桑蠶絲之前要對原料進行精練和染色處理??楀\通過采用真絲線和人造絲線來生成產品??楀\在生活中大多是采用多絲合股的線織造,和大提花不一樣,織錦是通過染好色的絲線為原材料織造,這樣的好處是節(jié)約了材料,并且無須其后再整理,也提高了制作的效率。
2.生產技術特征
中國古代織錦的藝術效果的產生受到織錦材料和生產技術的制約,技術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織錦的材料應用和生產加工技術上。
漢式織錦織制的過程:首先,根據(jù)需要,先將經(jīng)線染成五種顏色,再裝在織機上,每厘米要排上兩百多根線,而織物的花紋是通過織機專門的裝置來控制的,這樣的技術特征使得織造費時費工。
漢式織錦上的圖案并不是隨意設計的,會根據(jù)人的身份來設定。皇親貴族們的衣服布滿了各種奔騰活躍的祥禽瑞獸,顯示了漢代藝術的飛動之美。百姓的衣服就比較樸素,花樣紋路較少。服飾圖案的運用到漢代時,已經(jīng)有了較高的藝術表現(xiàn)力。
1.紋樣特征
漢代構圖以重疊纏繞、四面延展、上下穿插的方式為主,不拘一格地進行變形,加上幻想和浪漫主義手法,形成了簡約大氣的圖案,可供不同身份的人選擇。別出心裁的構思和表現(xiàn)手法饒有風趣,其特色是流動的弧線上下左右任意延伸,具有對現(xiàn)代服裝設計的借鑒之處。
2.顏色變遷
漢代之前的服飾圖案比較樸素單調,因清貧生活所致。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謀生上,到了漢代,主要以對比為主,強調醒目、明快、艷麗等特點,這與漢代繁榮情況是密切相關的,漢代的人在滿足溫飽問題,生計上不需要擔憂,從而觀念轉向了精神文明的建設上來,穿著上追求精致細膩,服飾成了統(tǒng)治階級權力與地位的象征。
漢代的百姓生活在一個豐衣足食的時期,百姓很多以織布出售織錦綢緞為生,民間作坊也蓬勃興起,所以當時織錦達到了一個很繁盛的時期。本文從歷史角度縱觀織錦的發(fā)展變化歷程,對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技術特征、原料應用特征、生產技術特征、藝術特征、紋樣特征和顏色變淺等一一進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