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逸萍
(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綿陽 621000)
(一)家長與教師之間缺乏溝通
現在家長多以80、90后為主,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和素養(yǎng),對幼兒的教育有著自己的看法,也認識到家園合作的重要性。但由于年輕家長正處于事業(yè)發(fā)展的黃金期,他們在關注職場中的自身生存及追求更高發(fā)展的同時,很難兼顧到幼兒的教育,多是交給自己父母包辦孩子上、下學的接送,很難抽出空余時間與老師對幼兒的在園情況進行溝通,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家長開放日也是由孩子爺爺奶奶代去,這都難以實現家長與教師兩者間的良好溝通。
(二)家園共育的形式表現單一,具有“單向性”,缺乏互動性
幼兒園組織家園共育的主題活動,多以召開“家長會”這種傳統的模式進行,在活動中幼兒教師為主導地位,扮演“講授者”的身份,向家長進行“單向灌輸”,家長則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家長會是一種集體的交流形式,但由于結構單一,內容繁雜無味,使家長們在家長會中缺乏積極性,很難達到家園共陪的教育效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我們正處于互聯網時代,網絡已融入生活的各個領域,甚至成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家庭與學校的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徑。信息技術運用到幼兒教育領域,讓家長參與對學校教育的形式變得多樣化,增進家長與教師在網絡信息技術下的良好溝通,拉進了父母和孩子們所在班級之間的距離,可以了解幼兒的在園情況,并在老師的指導下科學育兒。在信息技術下的基礎上,家庭與幼兒園兩者之間形成資源共享、教育合力,達到“1+1>2”的教育效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qū)密切合作,整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成長做準備”。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多方教育資源,進行家園共培,將單一向多元化合作形式進行轉變。
(一)利用微信、QQ等即時通訊工具
信息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將QQ、微信等作為主要的聯系工具,利用這一特點,可以組建一個由教師進行管理的QQ或者微信群,幼兒園領導也可以加入該班級群,在教育工作中發(fā)揮了監(jiān)督作用,提高了班級事物的透明度,營造和諧家園共育的氛圍。教師利用群相冊將幼兒在園情況通過照片形式發(fā)在群里面,家長可以在工作時也能看到幼兒在園情況;通過QQ、微信等即時聊天功能,使家長與幼兒教師兩者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地進行一對一的雙向交流;利用群公告向家長展示近期班級的工作內容;利用群投票來選擇幼兒的班級事務;群鏈接分享有關幼兒健康、安全、學習等方面的鏈接。
(二)建立校園網站,共享資源
網站是幼兒園對外宣傳的展示窗口,提高幼兒園知名度,也是家園共育便捷的新平臺。園方在網站上分享國內外先進的育兒理念、學前教育領域專家的教育講座視頻等內容與家長分享教育資源,實現家園共育效果的最優(yōu)化。網站上發(fā)布最新的教育教學信息、近期幼兒園工作概況等,并向家長傳遞信息,讓家長能更好的配合幼兒園,為幼兒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網站開設“家園互動欄”,家長可以對幼兒教育方面的問題進行互相交流并展開討論,提高家長參與幼兒教育工作的積極性。整合家長資源,利用家長職業(yè)的多樣性,讓家長“走進”課堂,提高家長對幼兒教育的參與度,和教師一起組織結合自身職業(yè)特點的主題活動,幼兒教師可將家長的活動內容寫成文章形式,收錄在幼兒園的校園網站上,可供其他家長閱讀,共享經歷,實現資源共享。
利用網絡的便捷、開放、互動等條件,將家園共育從單一向多角度、多形式進行轉變,用信息技術在網絡上將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翻開了家園共育的新篇章。在信息技術下,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之間進行相互溝通、交流,達到教育共識、資源共享、知識共進,信息技術下的家園共育更具多樣性、更富有生機,使得幼兒全面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