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晗
(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精準扶貧”重要指導思想自提出以來不斷吸引著全社會的關注,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扶貧工作者的緊迫感、使命感,提升了工作的主動性和專業(yè)性。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成為“十三五”期間最重要的戰(zhàn)略部署之一。目前,高校資助工作中存在著經濟困難學生認定不精確、幫扶措施不完善、育人成效有局限等各類問題,將“精準扶貧”思想引入高等教育領域具有較強的緊迫性和指導性。本文將圍繞精準扶貧思想下的高校大學生精準資助工作思考展開探討。
“精準扶貧”是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考察時提出的,他指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边@一思想又于2015年在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中被進一步闡釋,“堅持精準扶貧、提高扶貧成效,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精準扶貧思想的提出,意味著扶貧工作不是只停留在口號上,而是黨向全國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提出精準扶貧思想,有巨大的時代意義,與粗放扶貧相反,精準扶貧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階段都強調精準,必須針對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口精準把脈、精準施策才能保證脫貧成效。
將精準扶貧思想引入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中,有利于解決現階段高校資助工作面臨的一些困境。精準扶貧工作要求“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而做到好精準資助就必須做到精確認定、精準幫扶、精心育人,將三方面有機結合才能不斷提高資助育人成效。下面將圍繞這三方面對精準扶貧思想下的高校大學生精準資助工作展開論述。
(一)精確認定,夯實精準資助工作基礎
經濟困難學生精確認定是資助政策公平有效的基礎。當前高校資助工作者面臨著許多困境,尤其認定工作中存在許多弄虛作假情況,嚴重影響了資助資源有效合理配置。將精準扶貧思想引入高校資助體系,就是要識別出“真貧困”,精確認定出最需要資助的學生,為精準資助奠定良好基礎。
1.制定科學合理的認定程序和標準
傳統(tǒng)的認定辦法一般有鑒別書面材料、家訪、相關人員談話等,但傳統(tǒng)辦法很難全面掌握困難學生的家庭與個人情況,因此應積極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彌補這一缺憾。第一,依托于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廣泛搜集學生家庭狀況、個人消費數據等信息,對各種信息進行分析,辨別學生申請材料真?zhèn)?。第二,對學生的家庭收入情況、個人消費情況、家庭成員情況、家庭所在地經濟發(fā)展狀況等進行綜合分析,在學校規(guī)定的認定標準之下制定出適合班級或年級等基層認定小組的科學合理的困難等級認定標準。第三,加強對困難學生的動態(tài)化管理,建立靈活的進出機制,除年度認定工作外,利用平時掌握的信息對困難學生情況進行日常梳理和評判,及時完成困難庫的更新。
2.利用大數據,獲取全面準確的基礎數據
將大數據引進高校資助領域,能通過多種途徑挖掘學生信息,例如,家庭經濟收入狀態(tài)、家庭成員狀況、學生日常消費水平、學生道德修養(yǎng)等,擴大信息覆蓋面、提高信息利用率,構建起更為全面的信息庫,為困難認定工作提供準確無誤的基礎數據。
比如,許多高校在困難認定方面存在漏洞,許多學生入校時被認定為經濟困難學生則在校期間就一直享受資助補貼,致使許多新增的困難學生無法被認定,從而得不到資助。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既可以發(fā)現實際存在困難卻沒有提出申請的學生,也能發(fā)現家庭經濟情況得到改善卻依然在享受資助的學生,實現精確認定。
(二)精準幫扶,抓住精準資助工作核心
精準資助的核心在于政策落實,如何根據學生的現實需求開展精準幫扶對資助工作成效起決定性作用。育人為本的要求決定資助工作也應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放在第一位,越來越多的現實說明目前高校經濟困難學生不僅存在經濟困難這一保障性問題,由經濟困難衍生的心理困難、人際交往困難、職業(yè)發(fā)展困難等發(fā)展性問題越來越多地制約著學生的發(fā)展。因此,精準資助應由保障型資助向發(fā)展型資助轉型,從經濟幫扶逐步擴展到心理、適應、人際、情感、思想、學業(yè)、就業(yè)等多方面相結合的幫扶措施[4]。
精準幫扶需要對癥下藥,首先,要保證了解癥狀精準。高校要對每個經濟困難學生建檔立卡,并進行跟蹤管理,除摸清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外,還應全面了解學生的成長經歷、親子關系、實際需求,保證充分了解學生。第二,要做到幫扶形式精準,以適宜的、學生最需要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資助,真正實現“點對點”幫扶。如:武漢理工大學成立了校院多級“自強社”學生社團組織,在新生適應性活動、心理幫扶、學業(yè)互助、志愿服務回饋社會等方面均起到了較好效果。第三,還要做到幫扶措施精準,突出發(fā)展型資助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如:針對因經濟困難引起的心理和社交困難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針對有出國深造意愿的學生提供出國交流機會,針對需要就業(yè)的學生提供就業(yè)指導等。在精準扶貧思想指導下,學校層面重視和支持精準資助工作,加強高校各部門間的協(xié)同,共同構建起立體化精準資助體系。
(三)精心育人,提高精準資助工作成效
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既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一項育人工程,在解決學生經濟困難的基礎上更高的目標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獲得全面發(fā)展。資助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體現了公平公正、自立自強、感恩愛國、誠實守信等價值觀,因此可以通過資助工作,加強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5]。衡量精準資助工作成效時,不應局限于受助學生人數、資助金額等量化指標,還應考慮育人成效。構建科學的精準資助體系,不僅要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經濟支持,更應在精心育人方面下功夫,形成全流程、全員育人氛圍。
目前我國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獎、貸、助、補、減”五位一體資助體系,使經濟困難學生無后顧之憂,得以安心學習和謀求發(fā)展。同樣,學校在資助工作中也應樹立發(fā)展性思維,不能僅滿足于解決困難學生在校期間的經濟問題,而要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脫離貧困,由“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轉變。從五位一體資助體系出發(fā),將精心育人理念貫穿資助工作全流程,將成為提升精準資助成效的“最后一公里”。
“五位一體”資助體系可以分為有償資助和無償資助兩類,如:獎學金、勤工助學等是需要付出勞動的,而助學貸款、無息借款等需要償還的屬于有償資助,如:助學金、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無需付出勞動的都屬于無償資助。高校應充分利用資助工作開展育人工作,如:通過獎學金評定提升學生自立自強的意識,培養(yǎng)勤勞奮進的品質;通過勤工助學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的機會,提供學生助理培訓機會,加強學生社交技能和工作能力;通過助學貸款和還款的手續(xù)辦理,幫助學生樹立誠信觀念、弘揚契約精神等。同時,還應利用學生社團、學生活動等多個平臺開展教育和自我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恩與奉獻意識。以精心育人的工作理念完成各項資助工作,不斷提升育人效果,增強精準資助成效。
隨著“脫貧攻堅戰(zhàn)”的打響,精準扶貧思想也越來越深入人心,這一思想正對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產生著深遠影響。我國高校資助體系已日趨完善,資助工作的內涵也不斷豐富,我們的目標不僅是“不讓一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而且要使每一位經濟困難學生都得到全面發(fā)展。在精準扶貧思想下,高校應從精確認定、精準幫扶、精心育人三個方面,不斷促進精準資助工作的有序開展,讓精準資助成效體現在每位受助學生的發(fā)展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