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程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和教育部發(fā)布的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目前共有在校大學生人數(shù)為2695.8萬,全國具有大學教育程度人口共有1.9593億人?!蓖ㄟ^這些數(shù)據(jù),讓我們看到了我國高校教育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而高校的精英教育再后來的擴招過程中卻在逐漸地轉變成大眾教育、通識教育。今天的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多元化,獲得知識的渠道多,但學習主動性卻較缺乏,考試成績60分萬歲,上課能不去就不去,不喜歡主動思考、專研,遇到問題就選擇求助他人或直接回避,依賴性強,追求個性,抗挫折能力弱,普遍在思想和行動方面獨立性都較差。我們也時常會從新聞中了解到,例如有大學生連襪子都不會洗,臟衣服、臭襪子都打包寄回家,讓媽媽洗了再寄回學校;例如有大學生生病了,找老師說不知道該如何去醫(yī)院看病等等,這些都是生活獨立性差的表現(xiàn)。也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有的大學生陷入傳銷、校園貸,甚至受境外反動勢力煽動,做一些有損國家利益的違法行為等相關案例多發(fā),這些也說明當代大學生辨別是非能力弱、獨立思考能力差。人們常說:“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獨立自強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當代大學生的面貌如果真是這樣每況愈下,那真的是令人堪憂了!
1982年我國正式將計劃生育定為基本國策,由此,中國特殊的一代——“獨生子女”誕生了。一家人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這一個孩子身上,他集中了家庭的萬千寵愛于一身,從小被家人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大的孩子,由于從來沒有機會去自己動手,哪怕進入大學里,他的生活行動能力依然很差,并且孩子在進入大學后,很多家長也還沒有轉變角色,還在一味包辦,也讓大學生依賴性更強。
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強調“聽老師的沒錯”,再加上長期的應試教育,造成中、小學校普遍不重視孩子的思想教育,孩子們擅長的是模仿,“依葫蘆畫瓢”,沒有引導孩子主動獨立思考,這就造成學生養(yǎng)成思想獨立性差的陋習。
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當代的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非常多,課堂上老師留下的問題,輕輕松松就能在網(wǎng)上找到答案,他們不再愿意去主動鉆研、探索、思考,學習變得更加被動。我們也發(fā)現(xiàn),小吃外賣如今隨時穿梭在高校校園里,一個網(wǎng)上訂餐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獲得食物,學生們在行動上也變得懶惰了。這些都造成當代大學生思想、行動獨立性差。
很多孩子從小到大只知道考試、分數(shù),上大學選專業(yè)也是家長幫忙選擇的,學生本身并不清楚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特長,不了解社會的需求,更談不上對未來發(fā)展的規(guī)劃,導致現(xiàn)在許多大學生在剛進入大學后都普遍出現(xiàn)一片茫然的狀態(tài),陷入不知所措的困惑中。引導學生認識自己應該是高校教育的第一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喜好、特長、優(yōu)點、缺點,進而在大學中有規(guī)劃有目標的去完善自己,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具備獨立的思想價值觀,學生才能真正去發(fā)現(xiàn)和認識自我、完善自我,這一過程,就是確立自我的過程。自我確立的過程,也是獨立性成長的過程。畢業(yè)以后,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通過自我奮斗,成就一番事業(yè),對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今天的大學生獨立性差,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家庭教育,孩子們從小就被包辦得太多,進入大學,不光學生要學著獨立,家長也要轉變角色,要敢放手。因此高校加強家校溝通,共同教育尤為重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網(wǎng)絡,建立家長QQ群、家長微信群等等,在和家長溝通孩子在校表現(xiàn)的同時,有效指導家長從家庭層面配合學校積極引導教育學生學會自己處理事情,教會學生處理事情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包辦。
學生們在進入高校的第一天,基本上就開始需要真正獨立地面對身邊的人和事了,而校園活動則是最考驗大學生能力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也是最佳的引導時機。學生們需要自己策劃、組織,通過活動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短板,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集體精神、責任感,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最關鍵是充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更有行動力。
大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后通過學習、校園活動,不斷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鍛煉自己思考、行動的獨立性,而參加社會實踐才是自己真正獨立處理解決問題的機會,讓自己真正成長起來,也要通過社會實踐才能了解社會的需求,不至于讓自己一直待在“象牙塔”里做井底之蛙,在畢業(yè)之際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