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彭德元(湖南道縣)
周敦頤是我工作地方的古圣人,學界尊其為理學開山鼻祖,孔孟后第一人,湖湘文化的先驅。小時候讀他的《愛蓮說》,美文精句,讀后難忘。這幾年,有機會更多接觸了解先生的思想和故事,更覺得他的理學精妙、人品磊落,一些困惑也豁然解開,于是愈想多讀先生的文章。
先生為官之清,在清正、清明、清廉、清為。心正則行正。先生秉公執(zhí)法、剛正不阿,為持公判案,寧可得罪上司、辭官不做,這在體制內實殊不易,需相當強的定力,非高尚獨立人格而不能為。明理則善斷。先生融儒釋道之學、通天地人之理,著《太極圖說》《通書》等理學大論,推演陰陽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智破疑案,以理化人,上級嘉許,百姓信服。
廉潔則品高。先生以蓮自喻、自勵,“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視清廉為人生至寶。自言“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停杯厭飲香醪味,舉著常餐淡菜盤”。病重友人來訪,家里余錢“不滿百文”,當了30多年的官,最后連告老還鄉(xiāng)的錢都沒有,這是怎樣的一種廉潔,怎樣的一種精神。
感慨之余,細思先生為官清廉之所以為、之所以能為,或來于他內心對圣賢道德的堅守、對為政在公的忠誠、對百姓關愛的深情、對事理透徹的領悟。
先生以“公”作為政之要,作為官的最低標準,堅持斷案在公、做事在公、守紀在公,先公后私、以“公”為大。他認為“圣人之道,至公而己矣”,“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者而能公于人也”。他拒絕為親侄謀差使,要求下屬“平斗量米”不占公家便宜。我想,“公”是清官最直接的體現(xiàn),是做清官的關鍵所在,公者必清,清者至公。做到了“公”,就是百姓公認的清官。
歷史反復印證,“公者千古,私者一時”。一個為官從政者,只要把公字放在心中,為人克己奉公,辦事公正公平,守規(guī)矩,公私分明,就能得百姓之心、受百姓愛戴,歷史上的大清官狄仁杰、包拯、海瑞等等不都如此嗎?
先生愛民、憂民,內心深處始終“先有民、后為官”,對貪官奸吏、土豪惡霸十分憎恨,對貧困百姓十分同情。他智斗端州知州杜咨,提出“凡仕于端者,取硯毋得過兩枚”,還端硯開采權給窮苦百姓,為百姓主持公道。先生在郴州汝城遍訪名醫(yī),尋找良方,治愈瘟疫,活人無數(shù)。筆者想,這是為清官的目的所在,是清官的價值追求。一個對百姓沒有深厚感情的人,一個不愿把屁股坐到老百姓板凳上的人,一個眼中只有上級和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清廉行為的。
先生也深知官場險惡、世事狡譎,認為“情偽微暖,其變千狀。茍非中正明達果斷者,不能治也”。因而,先生苦研理學,悟天地之道,得萬物之理,明辨事理,明斷是非,教化百姓。正是有這樣的智明,《宋史·周敦頤傳》記載:“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辯,驚曰:老吏不如也。”先生成為百姓心中敬佩的能官清官。我想,能官未必是清官,但清官必須是能官,否則,是難以在險惡官場立足的,不僅不能明斷是非、為民作主,而且還會遭人陷害,自身難保,也不能得到世人的認可和尊重。
《管子· 牧民》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為政清廉,是關乎政權存亡的大事,是事業(yè)成功的根本,是樹立威信、凝心聚力的關鍵。先生已為我們樹立了楷模,我們應努力學之承之用之,如能這樣,我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會來得更快更早更好。
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說:“要了解但丁,就必須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薄洞笏吻骞僦芏仡U》一書為我們了解先生思想和廉行提供了很好的資料,雖難以領悟先生博大精深的理學,無法達到他的思想層次,但我卻從心底敬佩先生的高潔品格,敬佩先生的大智大仁。人生易老,歲月匆匆。先生之道之行,已為我們點亮千年明燈,茍能如先生一樣,在厚德中行道,在勤為中悟道,在天地中立道,仁愛至公,清廉為官,勤政利民,則不枉一生。這樣想,不知先生認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