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周婷 趙倩倩
摘 要: 大學生犯罪,尤其是大學生故意殺人案件震撼國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經(jīng)拉響警報。大學生由于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的犯罪行為已經(jīng)影響了社會和諧和穩(wěn)定,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刻不容緩。了解認知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特征,并針對特征提出合理化建議,以促進大學生保持心理的健康狀態(tài),是這些案件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最大的警示。作為評定心理健康的關鍵指標,開展大學生人際信任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分析人際信任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變量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大學生;人際信任;心理健康;變量關系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1-7836(2018)11-0094-04
引言
近幾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實狀況引起公眾重視,大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由于沒有予以足夠重視而引發(fā)的大學生殺人犯罪案件也逐年增多。即便是心理健康狀況較為良好的大學生也因為受到擇業(yè)、工作、成家等因素困擾而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它不僅影響自身的工作學習,更在于大學生走入社會后對社會、企業(yè)等有更廣泛輻射范圍的影響。
人際信任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僅能夠及時地反映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更能夠折射出大學生心理狀況是否置于健康紅線之上。
國際心理學家一致認為:人際信任是評定心理健康的關鍵所在[1],人際交往中的相互信任是形成良好關系的一個重要條件。如何減少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充分認知自我人際信任水平和心理健康狀態(tài)是非常重要的,然后還要通過合理的方法改善并保持心理健康的良好狀態(tài),這是我們從諸多案例中得到的重要啟示。本文通過實證調(diào)查研究,綜述大學生人際信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提出的提高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和心理健康的意見和建議,旨在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并積極建設大學生的健康心理。
一、概念厘定
(一)人際信任
多伊奇認為,信任是指個體預感到某件事會發(fā)生,及時做出相應的個體行動[2]。Rotter認為,人際信任是一種趨于共同目的預期[3]。張建新認為,一方在某些不確定競爭或合作的前提之下,堅持期待另一方對己方能做出合作的行為,即人際信任[4]。鄭也夫認為,信任是一種態(tài)度,具有強烈的主觀傾向[5]。
根據(jù)這些定義,可以得出下以結(jié)論:第一,信任是心理情感的預期和傾注,個體需要通過行動的選擇來反映這種預期和傾注;第二,信任的目的包含了規(guī)避某種可能存在的風險;第三,信任屬于有限理性行為,是經(jīng)過一系列思考之后產(chǎn)生的判斷。
(二)心理健康
羅品超認為,性格特征、自我意識、認知能力、學習能力、職業(yè)能力、心理動力和人際管理等構(gòu)成了大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黃希庭指出,心理健康應該具備:積極的自我觀念;對現(xiàn)實的正確感知;熱愛生活和工作;人際關系良好;吸取經(jīng)驗,直面未來[6]。從時間發(fā)展上來看,無論是普林斯頓大學把心理健康問題列入大學法案,還是國際學生心理衛(wèi)生會議的召開,大學生心理健康已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重視已然是現(xiàn)實常態(tài)。
狹義上說,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意志行為,認知情感和人格相互協(xié)調(diào),能良好地適應社會并與社會同步。廣義上說,心理健康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持續(xù)滿意并且高效的。
二、研究對象和實施
(一)對象
抽取合肥市三所高校(兩所本科院校,一所高職院校)大學生600人,發(fā)放問卷進行調(diào)查。收回有效問卷577份,問卷效度為96.2%。其中男生292人,女生308人;大一155人,大二177人,大三134人,大四134人。
(二)測試工具與方法
1.人際信任量表(ITS)人際信任量表是1976年由Rotter編制的[7]。它測試內(nèi)容的范圍較廣,涉及到較為廣泛的社會角色,并且包括各種不同處境下的人際信任。評測方法采用五分對稱評定法。1分代表完全同意,依次遞增,5分為完全不同意。量表分值的下限為25,中間值是75,上限為125。本文中的問卷為了節(jié)省問卷調(diào)查的時間,主要以人際信任量表為依據(jù),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部分題目組成問卷。
2.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
2005年,由鄭日昌、鄧麗芳編制。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是教育部組織研發(fā)的專門用于評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量表。該量表有80個評定項目,各項目均采用五級評分制,程度逐漸增加。題中有80個評定項目歸為10個因子,即抑郁、偏執(zhí)、軀體化、敵對、適應性差、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心理承受力差、心里不平衡、焦慮、情緒失調(diào)[8]。評測方法采用5點計分,1分代表沒有,5分代表總是,從最全面的角度測量大學生心理健康。本文中的問卷為了節(jié)省問卷調(diào)查的時間,主要以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為依據(jù),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部分題目組成問卷。
(三)測試與統(tǒng)計方法
測試之前對被試對象講解測試目的和問卷填寫的方法,對收集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等工作采用SPSS17.0完成。
三、結(jié)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人際信任情況
1.大學生人際信任總體情況
人際信任量表(ITS)的最高分為125,最低分為25,中間值為75。高于60%的學生的得分在75—100分。大部分同學的人際信任水平良好,但也有約30%的學生人際信任水平較低,如下圖所示。
2.不同性別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差異性分析
對不同性別的學生得分進行平均值的比較,把不同性別的學生進行分組,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
從表1可看出,不同性別的大學生人際信任程度不存在顯著差異,對其進行平均值比較后沒有發(fā)現(xiàn)顯著差別(t=2.267,p>0.05)。從分析中看出,性別對大學生的人際水平?jīng)]有顯著影響。現(xiàn)代社會在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對男女生的培養(yǎng)教育基本一致。男女生的思維方式越來越類似,所以性別對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影響不大。
3.不同年級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差異性分析
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得分進行平均值的比較,把不同的年級學生進行分組,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
從表2可看出,各大學生人際信任指標上存在得分差異,在對其進行平均值比較后發(fā)現(xiàn)在值得信任的指標上,大一大四年級間呈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t=-2.360,p<0.05)。
各年級大學生人際信任指標比較的結(jié)果顯示出,在值得信任方面和奉獻主義方面(利他主義)從大一到大三指標值逐年上升,大四指標值突然下降。這一點可能由于由高中進入大學,調(diào)查對象本身的心情愉悅,精神狀態(tài)良好,并且在大學幾年的學習中,受到了許多正面的教育,在課余的社團實踐中對人性的許多觀念都是積極的,更加樂于奉獻。而在大四的就業(yè)過程中,現(xiàn)實的復雜性和殘酷性正在慢慢使得之前的觀點發(fā)生轉(zhuǎn)變,社會和自己理想中的狀態(tài)甚有差別,一些失敗的尋找工作和工作經(jīng)歷使得大四學生在值得信任和奉獻精神的分值上有所降低。在被別人接受程度的指標上,大一最高,大二最低。大一進入新的環(huán)境,彼此不熟悉,容易對他人以禮相待,雖然較為拘謹,但是容易給別人留下好印象,而經(jīng)過一年的相處,彼此熟悉,開始展現(xiàn)自我較為真實的一面,更為隨意,各種缺點逐漸暴露,難以被周圍人接納。隨著臨近畢業(yè)和心態(tài)的更加成熟,大學生對他人的小缺點毛病持有更寬容理解的態(tài)度,所以大三大四的學生被接納的程度有所提升。
4.不同家庭生活水平的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差異性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家庭生活水平的大學生人際信任各指標的分值存在差異,在對其進行顯著性檢驗后發(fā)現(xiàn),在值得信任指標上,出自富裕家庭與貧困家庭的學生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在相信他人的指標上,富裕與貧困的學生存在顯著性差異(t=2.052,p<0.05)。
不同家庭生活水平的大學生人際信任指標比較結(jié)果顯示出,家庭越富裕的學生越容易認為他人值得信任。這一點可能因為家庭富裕的學生天生比較自信,心態(tài)較好,并且極容易受到優(yōu)良環(huán)境的熏陶,看到生活和社會中充滿正能量的地方,從而更容易對他人對社會產(chǎn)生信任。而家庭困難的學生在這方面沒有資源優(yōu)勢,本身自卑的成分也比較高,與人的接觸更加小心謹慎。所以相比較更難相信他人;而在相信別人的指標上也存在類似的特征;在被別人接納程度上,家庭是中產(chǎn)和小康的學生的得分較為突出,而富裕和貧困的學生得分較低。家庭小康的學生占社會中的大多數(shù)群體,與他們溝通和相處較為容易,非常富裕的學生和貧困的學生在生活中接觸的群體不為他人熟悉,并且非常富有的學生有驕傲自滿的心態(tài),貧困的學生有自卑的心態(tài),所以較難被接納。
5.非獨生與獨生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差異性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人際信任各指標的分值存在差異,在對其進行顯著性檢驗后發(fā)現(xiàn),非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奉獻主義這一指標上(t=2.142,p<0.05)。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人際信任指標比較結(jié)果顯示出,在奉獻主義和被他人接納程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獨生子女的奉獻程度明顯低,非獨生子女的奉獻程度高。這一點可能因為獨生子女從小被長輩關懷,有任何需求長輩都盡量滿足,更多的是來自別人的給予,主動付出的想法和行動都很少。而非獨生子女,得到特殊關注的機會很少,從小就要學著與他人使用分配共同的資源,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逐漸成熟懂事,他們都更傾向于奉獻他人。在被他人接納程度上,非獨生子女更容易被接納,這是由于非獨生子女從小學習與兄弟姐妹相處,在多年的成長中已經(jīng)學習掌握了與他人溝通的技巧,更能寬容,而非獨生子女在家中比較孤獨,在進入群體生活時被接納難度較大。
6.不同家庭結(jié)構(gòu)的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差異性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不同家庭結(jié)構(gòu)的大學生人際信任各指標的分值存在差異,在對其進行顯著性檢驗后發(fā)現(xiàn),四項指標均存在顯著性差異(t=2.256,p<0.05)。
不同家庭結(jié)構(gòu)大學生人際信任指標結(jié)果顯示出,來自核心家庭的學生和來自多代家庭的學生在各方面的得分都明顯高于來自其他家庭的學生。多代家庭與核心家庭的環(huán)境氛圍相對美滿,來自這種類型家庭的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相對較好。而來自單親家庭和殘缺家庭的學生,由于家庭不完整和關愛的缺失,對個人的心態(tài)平衡很可能帶來影響,人際信任各方面的得分都比較低。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其中性別、年級等其他因素差別不大。但是在不同專業(y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理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文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
從表6可以看出,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各指標的分值存在差異,在對其進行顯著性檢驗后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專業(yè)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存也存在顯著差異(t=2.256,p<0.05)。這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就業(yè)壓力的逐步增大,不同專業(yè)的就業(yè)壓力也有區(qū)別。他們的心理程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從目前的就業(yè)情況看,理科大學生具備某方面可操作性技能,實用性強,由于社會發(fā)展需要大量技術型人才,他們的技能符合當前就業(yè)需要。而文科學生所學的理論性知識比較多,實用性技能較少,適合女生的工作遠遠不能滿足龐大女生群體的需求,供小于求。二是文、理科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處理事務的方式也會不同。理科生思考問題相對直接,自然科學知識接觸較多,看事物更具有客觀性;而文科生接觸社會人文科學知識更多,看事物則更有主觀性,思考問題更為間接深層。
(三)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分析
從表7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總體相關系數(shù)p<0.05,而在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各指標中,值得信任與心理健康指標中的自我悅納度、生活滿意程度之間都存在非常顯著負相關(r=-0.239,p<0.01);r=-0.245,p<0.01);相信他人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呈顯著正相關(r=0.131,p<0.05),生活滿意度與自我悅納度之間呈現(xiàn)出非常顯著正相關(r=0.213,p<0.01);被他人接納程度則與情緒表達力之間呈現(xiàn)出顯著正相關(r=0.123,p<0.05)。
大學生在認為他人值得信任時,自己并沒有通過外在明顯的表現(xiàn)去真正表達出來,對自身的表現(xiàn)不滿意,由此而形成的負面情感,直接導致了生活滿意程度和自我悅納性下降。所以,認為他人值得信任,生活滿意程度和自我悅納性就越低,這更加說明:只有真誠并且不求回報地信任他人,奉獻于他人,才有真正健康的心理。
四、研究結(jié)論
不同專業(yè)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高低不同,理科生信任度得分低于文科生。不同年級的大學生人際信任存在顯著差異,在值得信任方面,從大一到大三指標值逐年上升,大四指標值突然下降。在相信他人指標上存在同樣的現(xiàn)象,總體來說,大四的人際信任水平低于其他年級。非獨生子女在人際信任的各指標上的得分均高于獨生子女。來自不同家庭結(jié)構(gòu)的大學生的人際信任水平也存在差異,來自核心家庭和多代家庭的學生在人際信任各指標上的得分均高于出自單親家庭和殘缺家庭的學生。
五、研究啟示
根據(jù)本次調(diào)查得出結(jié)論:人際信任量表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測試結(jié)果不能直接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唯一衡量標準,應與學生的具體實際結(jié)合起來[9],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可以通過提高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著手,針對提高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的對策,建議如下:
(一)社會:構(gòu)建社會信任制度
建設完善的社會信任制度,建立健全的法制體系來約束引導人們,使人們在社會行為中保持誠實守信,把誠信之風內(nèi)化到自己的言行之中,形成內(nèi)在穩(wěn)定的品行。同時,社會應該加強對具有良好誠信行為的人事物的輿論宣傳。如今的網(wǎng)絡時代,正面信息的傳播擴散變得十分迅捷和容易,長期、大量的輿論熏陶,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們的信任水平。
(二)家庭:營造和諧家庭氛圍,提倡民主家庭教養(yǎng)
家庭環(huán)境對人的人際信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影響非常大。信任的重要來源,與每個人幼年時期心理發(fā)育的環(huán)境和經(jīng)驗息息相關。幼年生活在圓滿的家庭,受到父母長輩的關懷關愛,有良好的家庭氛圍促進心智發(fā)育,就很容易對人產(chǎn)生信任。反之,如果家庭殘缺、父母離異,受到的關愛很有限則難以對他人產(chǎn)生信任。所以每個家庭應該營造出一種溫暖充滿關愛的環(huán)境,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子女,完善他們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同時,積極真誠平等地與孩子溝通交流,尊重對方意愿,采取這種民主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有利于提升人際信任水平。
(三)學校:重視誠信教育,營造誠信環(huán)境
第一,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運用心理學等理論知識,教育引導學生真誠平等地與他人相處。對人際信任水平不高的學生進行團體心理指導,通過討論交流,分享體驗,總結(jié)并意識到不信任行為的危害性;讓人際信任水平低的學生學習新的態(tài)度理念,感受信任與被信任給他們生活帶來的喜悅和便利,促進提高人際信任水平。第二,要突出思想品德教育,重視正確“三觀”的養(yǎng)成;第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誠信的大環(huán)境,包括公開招生信息、發(fā)展黨員和評優(yōu)透明、教學管理民主等,提升學生對整個校園環(huán)境中人的信任感。
(四)個人:完善自身人格,提升交際能力
在大多的人際互動活動中,每個個體間都會因時空分割而產(chǎn)生一定的陌生感,良好的人際交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個人作為信任的主體,他自身的人格特點和信任傾向都會影響到他對別人的信任。影響力高,控制欲低,自尊并善于控制自我,善于接納他人意見的人更能讓他人產(chǎn)生信任。大學生要主動學習運用交往技巧,在交往中完善自我;要提高道德修養(yǎng),增強社會責任感,相信他人且不失信于他人。
參考文獻:
[1] 許燕,工芳,劉嘉,等.SARS突發(fā)病害與大學生信任感的變化歷程[J].心理學探新,2005(4):66.
[2]呂佳霖.人際信任、風險傾向?qū)Υ髮W生風險決策的影響[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15—16.
[3]Rotter J.B.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J].Journal of ersonality, 1967(35):651—665.
[4]溫硯雅.大學生人際信任度測試量表修訂與提升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6:24.
[5]羅品超.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構(gòu)成因素及其測量工具的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5:18—20.
[6]陽文珍.人際關系培訓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0(3):186—187.
[7]吳彪.自我和諧、人際信任與婚姻質(zhì)量的相關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8:5—11.
[8]羅輝輝.基層公務員工作滿意度及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基于對湖南省C市的實證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30—33.
[9]王玉嬌.貴州省地方院校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分析——以六盤水師范學院為例[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8,3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