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政治忠誠的核心問題

        2018-01-23 15:48:15左高山涂亦嘉
        倫理學研究 2018年5期
        關鍵詞:政黨國家情感

        左高山,涂亦嘉

        在人類的道德生活中,沒有哪一種美德比忠誠更為根本,甚至可以說,沒有忠誠就沒有其他一切美德。與此類似,沒有哪一種美德比政治忠誠更被國家、階級或政黨所重視,人們甚至認為對國家的忠誠是至高無上的政治美德。然而,在當代政治生活中,政治忠誠問題比任何時候更為凸顯,無論是普通公民對國家的忠誠還是黨員干部對政黨或國家的忠誠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危機,其緊迫性既體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建構中,也體現(xiàn)在一系列的政治事件之中,這些挑戰(zhàn)與危機都指向政治忠誠的核心問題:忠于誰?忠于什么?

        一、什么是政治忠誠?

        正如傳統(tǒng)美德在持續(xù)衰退那樣,政治忠誠作為一種政治美德在當代社會似乎也在不斷地衰落。人們對政治忠誠的理解和評價常常持對立的觀點,有的人把它拔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認為沒有政治忠誠,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好的政治,就得不到人們的認同和支持。也有人認為,政治忠誠是阻礙政治進步的主要因素,是一種被夸大了的、最不可靠的和最名不副實的美德,它甚至還是一種惡習,這種所謂政治美德在現(xiàn)代社會根本就沒有立足之地。例如,美國前總統(tǒng)林登·約翰遜、理查德·尼克松、喬治·W·布什等人過度關注下屬的個人忠誠,而執(zhí)政表現(xiàn)則差強人意,最后陷入濫用職權、以權謀私和小集團政治之中[1](P191-192)。這種本應對國家的忠誠變成了一種人身依附式的個人效忠,不僅沒有提升政治美德而且嚴重損害了它的聲譽。然而,如果政治忠誠真的過時了,人們?yōu)槭裁催€不遺余力地歌頌它呢?無論持何種觀點,人們都不能否認政治忠誠在政治穩(wěn)定和政治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尤其在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中,政治忠誠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甚至可以說沒有政治忠誠,就不會有對國家、對社會的奉獻精神。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界定政治忠誠呢?

        對政治忠誠的界定,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忠誠”?一種觀點認為,忠誠是人類的一種情感。例如,哈佛大學已故著名政治學家茱迪·史珂拉指出:忠誠是情感的強烈表達,是對社會群體的一種情感,而不是首先表達理性[2](P41)。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詹姆斯·康納教授在《忠誠社會學》一書中進一步發(fā)展了史珂拉的觀點,他認為:忠誠與行為體的情感密切相關,在我們的情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忠誠本身就是一種情感,而不是一種認知[3](P9-15)。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忠誠與理性相關,而不僅僅是一種情感。最有代表性的學者當屬美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已故哈佛大學哲學教授喬西亞·羅伊斯,他在1908年出版的《忠誠的哲學》一書中指出:忠誠絕不可能只是一種情感,雖然崇拜和感情伴隨著忠誠出現(xiàn),但是絕不可能獨自構成忠誠。如果沒有自我控制,忠誠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把“忠誠”界定為:“一個人對某項事業(yè)(cause)自愿的、實際的和徹底的奉獻?!绷_伊斯進一步指出,一個人之所以被稱之為忠誠之人,首先是他擁有某些值得其忠誠的事業(yè),其次是他自愿、徹底獻身于這項事業(yè),再次是他通過某些持久、實際的途徑表達他對事業(yè)的奉獻[4](P16-18)。羅伊斯意義上的“奉獻”包含了熱情和熱愛,正如馬克斯·韋伯所指出的:“對政治的獻身就必須起自熱情、養(yǎng)于熱情?!盵5](P252)羅伊斯此處所言之“事業(yè)”包含了理想、目標和追求等內涵,而不是人們日常所指的政治升遷、商業(yè)利益等這類事業(yè)。羅伊斯對忠誠的界定與朱熹所言“盡己之謂忠”(《四書章句集注》)類似,也與春秋時期的“誠心真意”的忠誠倫理相似[6](P36-37)。顯然,羅伊斯試圖從理性而不是從情感來分析“忠誠”的。邁克爾·桑德爾站在自由主義的立場上指出:“不是建立在同意基礎上的忠誠——無論在心理學上多么有說服力——仍然是感情問題,而不是道德問題。”[7](P17)他在此處把“同意”作為判斷忠誠究竟是“情感”還是“道德”的附加條件,他的言下之意應該是:如果忠誠建立在同意的基礎之上,它就是一種道德,反之則仍然屬于感情。根據(jù)上述兩種對立的觀點,我們認為忠誠首先是一種積極的道德情感,但是如果它僅僅是人類的一種普通情感,那么忠誠于善或惡的客體均無法判斷忠誠本身的價值。只有當忠誠者能獨立對忠誠的對象進行理性選擇時,我們才能判斷這種忠誠的道德價值。那么,政治忠誠究竟是出于情感還是出于理性的問題,或者說政治忠誠如何由一種情感變成了一種理性?促成這種轉變的中介或道德紐帶是什么?

        無論政治忠誠是一種情感抑或為一種理性,我們都需要先確定政治忠誠主體的資格或身份問題。因為人們在很多時候并不清楚“誰”有資格成為政治忠誠的主體,遑論政治忠誠本身了。例如,當我們談憲法忠誠時,忠誠主體究竟是誰?如果我們了解憲法的功能,就知道全體公民都有忠于憲法的義務,因為憲法規(guī)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當然,當下最需要忠于憲法的是政府和國家公職人員,因為憲法規(guī)定了它們權力的來源和活動的范圍,一切權力來源于人民并且屬于人民。因此,對憲法的忠誠就等于對國家的忠誠、對人民的忠誠。如果國家公職人員、政黨或者政府不忠于憲法,將會導致嚴重的政治后果。與憲法忠誠或國家忠誠不同,我們討論某一政黨成員的政治忠誠時,只是針對特定政治組織而言的。當某一政黨要求其成員忠于它時,這種忠誠就是一種義務,而不是一種情感,而且這種強制性義務只對該政黨的成員有效,非該政黨的成員不具備對該政黨忠誠的資格,也沒有忠于它的義務。

        如前所述,忠誠產(chǎn)生于情感,忠誠本身就是一種情感,但是忠誠并不局限于一種情感。因此,政治忠誠作為一種政治美德,也表現(xiàn)出情感的特性。例如,愛國主義作為最能體現(xiàn)政治忠誠的一種形式,表達了一國公民對其所屬的特定國家的深厚情感。這種情感既有可能是公民由于自己的完整人格主動激發(fā)而產(chǎn)生的對國家深深的熱愛,也可能是由國家通過各種形式激發(fā)的結果。茱迪·史珂拉指出:政治忠誠是由國家、種族群體、教派、黨派所喚起的情感,也是由形成和認同團體的學說、事業(yè)、意識形態(tài)或信念所喚起的情感。當政治忠誠是一種選擇的結果時,它就是一種承諾,就具有情感的特性[2](P41)。根據(jù)史珂拉的觀點,政治忠誠并不是一種強制的結果,而是政治主體自主選擇的結果。政治忠誠在何種意義上具有強制性呢?如果把政治忠誠理解為一種政治義務,這種義務由政治規(guī)則所驅動,它就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但是,這種政治義務只對某一特定政治共同體的成員有約束力。當我們說某一政治共同體的成員有忠于它的義務時,首先是該組織的成員同意并承認其政治權威,同時該組織提出了全體成員忠誠于它的要求和義務。而且,這種忠誠義務一定有一個道德上的紐帶在起作用,在民族主義者看來,“他們對國家忠誠是因為國家保留和反映了他們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是他們身份的重要部分,應當在道德上得到尊重”[8](P31)。此處的“民族文化”就是民族主義者對國家保持忠誠的道德紐帶,它既塑造了公民對國家的道義責任,又給了公民一個特殊理由對自己的民族國家表示忠誠。根據(jù)康德的道義理論,如果忠于義務或責任所規(guī)定的東西,那么這種忠誠就是多余的,因為由義務或責任強加的忠誠,例如信守諾言、夫妻間的忠誠,只不過是義務或責任的一種特殊情況。忠誠服從道德法則,而不是道德法則服從于忠誠[9](P19)。進而言之,對于政治共同體的成員而言,如果政治共同體的法律、規(guī)章等要求你對該組織表示忠誠,這種政治忠誠就是一種義務,至少是政治義務的一部分,但是政治義務不能歸結為政治忠誠。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政治忠誠界定為:政治忠誠作為一種政治美德,是針對某種政治關系或某種政治信仰而言的,它意味著政治行為體對政治事業(yè)、政治信念、政治理想、政治原則和政治信仰等的矢志不渝和徹底奉獻[10]。

        二、政治忠誠的對象

        政治忠誠的價值是通過政治主體所忠誠的對象確定的,甚至可以說正是這一對象決定了政治忠誠作為一種政治美德的意義?!皩τ趬娜藟氖碌闹艺\比背棄更為惡劣。納粹黨衛(wèi)隊宣誓忠于希特勒,這種對罪行的忠誠是有罪的。忠于惡是不道德的忠誠?!盵9](P14)然而,作為某一政治共同體的成員,許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忠誠對象究竟是什么?換言之,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忠于誰?是忠于領袖還是忠于組織?是忠于政府還是忠于國家?是忠于政黨還是忠于人民?是忠于憲法還是忠于政治規(guī)矩?是忠于政治信仰還是忠于某個具體的組織目標?等等。根據(jù)我們對政治忠誠主體資格的分析,我們分別就普通公民的政治忠誠和黨員干部的政治忠誠來討論政治忠誠的對象。毫無疑問,黨員干部也是公民,他們既要承擔普通公民的政治忠誠義務,同時他們也具有特殊的政治忠誠義務。進而言之,黨員干部與普通公民的政治忠誠既有共同的忠誠對象,又有不同于普通公民的忠誠對象——政黨。換言之,某一政黨的成員既要忠于該政治組織,也要忠于該組織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而非政黨組織成員則不必表示對該政黨的忠誠。

        在本質上,政治忠誠的合理性只有限定在一個政治組織內才能得到有效的辯護。因此,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所說的政治忠誠是針對特定政治組織的成員而言的。對于特定政治組織的成員而言,往往會出現(xiàn)對領導人或者領袖的忠誠和對政治組織的忠誠之間的沖突。如果一個政治共同體的成員只忠誠于某個領導人或者領袖,這種舊式的個人忠誠與現(xiàn)代政治文明是背道而馳的。這種人身依附式的政治忠誠是需要回報的,這種回報往往超越了制度的范疇,需要領導者違反制度去解決或者滿足忠誠者的需要。久而久之,只忠誠于領導的成員就成了特殊的群體,他們對政治共同體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形成挑戰(zhàn),使制度形同虛設。漸漸地,政治共同體在得到少數(shù)成員忠誠的同時失去的卻是多數(shù)成員的不忠誠,嚴重挫傷了大多數(shù)成員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喪失了他們對政治共同體的認同。在很多緊急情況下,某些成員對領導人的忠誠大于對政治共同體的忠誠,甚至對政治共同體的忠誠完全消失了,因為此時個人私利的滿足壓倒了共同體利益和公共利益。我們分別對政治領導者和政治組織的忠誠予以分析。

        我們分別對政治領導者和政治組織的忠誠予以分析。第一,對政治領導者的忠誠。這種忠誠可以稱之為人身依附式忠誠,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政治領導者的超凡魅力深深地吸引著崇拜者和追隨者,忠誠者既可能以犧牲自我人格實現(xiàn)組織利益最大化,也可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毫無疑問,如果忠誠者對政治領導者的忠誠可以實現(xiàn)政治組織的目標并且有助于組織利益的最大化,這種忠誠在某種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反之,則是否定的。第二種情況是在現(xiàn)實政治中,有些政治領導者并不具備個人魅力和超強的能力,但是他們掌握了“生殺大權”,顯然這種“忠誠”背后另有所圖,即追求和利用政治領導者掌握的權力來獲取自己的利益。第三種情況是出于恐懼而對政治領導者的“忠誠”,這種忠誠最不可靠。例如,納粹德國對希特勒的忠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對領導者的忠誠要么走向個人崇拜,要么是虛假的忠誠,最終都會損害政治和忠誠本身,因為這種忠誠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會隨著政治領導者的更替而發(fā)生改變,是一種有條件的忠誠。那么,這種人身依附式的忠誠是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忠誠嗎?答案取決于政治領導者的政治忠誠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忠誠,如果政治領導者忠于正義的政治事業(yè)、忠于正確的政治信仰,忠于政治領導者的追隨者也堅定地相信并忠于領導者所忠于的事業(yè)和信仰,這種忠誠就具有政治忠誠的特征。然而,大多數(shù)情況下,政治領導者都希望追隨者忠于自己,這種忠誠要求追隨者對政治領導者的個人效忠,這種效忠是單向度的。上文提到的林登·約翰遜、理查德·尼克松、喬治·W·布什都屬于這種情形。不可否認,領導力與忠誠密切相關,沒有追隨者的效忠,領導者的地位就無從保障。

        第二,對政治組織的忠誠。這種忠誠可以稱之為人格物化式忠誠,其實質是以自我人格的外化來追求個體自我與政治組織的統(tǒng)一。這種忠誠者認為政治組織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在某種情況下,當組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應該犧牲或者放棄個人利益,維護整體利益。甚至有些政治意識形態(tài)宣傳要求政治組織成員無條件犧牲個人利益而服從組織利益。這種“犧牲”體現(xiàn)了該組織成員對政治組織的忠誠。

        對政治組織的忠誠問題,我們需要區(qū)分不同的政治組織,因為不同政治組織的成員由于其成員資格而對所屬組織的忠誠情感或義務會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可以從普通公民對政治組織例如國家的忠誠和特定政治組織成員對該組織例如政黨的政治忠誠來進行分析論證。對于普通公民而言,國家是其所在的最大的政治組織,因而國家是每一個公民表達政治忠誠的首要對象,對國家忠誠也是公民應盡的政治義務。以我國公民為例,比方張三是廣東人,人們會說“張三應該忠于國家(中國)”,甚至會說“張三必須忠于國家(中國)”,我們不會說“張三應該忠于廣東”,也不會說“張三應該忠于美國或者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更不會說“張三應該忠于整個人類”。那么,人們?yōu)槭裁床粫竽骋还駥ζ渌诘氖』蚩h這類政治組織表示政治忠誠,也不要求他對超出國家之外的其他政治組織表示政治忠誠呢?毫無疑問,張三作為中國公民其成員資格或者公民身份具有某種道德顯著性,他的這種成員資格標志著這種特定關系是其忠于特定國家這種特殊政治義務的來源[8](P7)。

        公民對國家的忠誠與對國家的熱愛是緊密相關的。正如艾瑞克·費爾騰所言:“要忠于祖國,必然會先熱愛自己的祖國”[1](P226),他進而認為“熱愛自己的國家是愛國精神的前提條件”[1](P227)。換言之,愛國是體現(xiàn)普通公民對國家忠誠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通常表現(xiàn)為兩種不同形式:第一種國家忠誠是公民無條件地熱愛國家,工作勤奮,遵守國家法律,對國家從無異議,即使國家某些法律或政策實際上不公正或者低效率時,他也毫無怨言。例如,某位代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從沒投過反對票,對黨對國家一直擁護?!边@位代表的言論體現(xiàn)了“對國家無條件的熱愛”,也表達了對國家的忠誠。第二種國家忠誠主要表現(xiàn)為公民根據(jù)自己的立場來看待國家和政治人物,對國家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出路提出了不同于常人的真知灼見,這種忠誠可以稱之為有條件的熱愛。這種忠誠最典型的表現(xiàn)是“公民不服從”,例如,某國公民由于自己的國家侵略其他國家而拒服兵役,由于國家的某項法律或者政策不公正,而拒絕投票支持,對國家侵犯人權而提出公開批評,等等。當然,這種公民對國家的忠誠在第一種情形的公民或政治領導者看來恰恰是不忠誠甚至是背叛。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截然相反的觀點呢?這涉及人們對“服從”和“不服從”的辯證關系的理解。在人們的政治活動中,服從常被視為一種美德,不服從則被視為一項惡行。然而,事實上并非一切服從都是美德,一切不服從都是惡行,反之亦然。公民服從與公民不服從是否為一種美德,取決于他所服從的政治權威是否具有理性。進而言之,民主自由國家的理性的權威是按照普遍適用的理性行事,公民接受或者服從其指令并不需要放棄自己的行為準則,而非理性的權威則常常通過恐嚇、威脅或者武力等手段迫使公民接受或者服從其權威[11](P21-22)。因此,公民服從一種理性的政治權威自然表現(xiàn)為政治忠誠,而公民不服從一種非理性的政治權威當然是另一種政治忠誠,是值得肯定和稱贊的政治美德。判斷公民服從與不服從是否為一種政治忠誠還涉及下文我們如何深入理解政治事業(yè)、政治信念與政治忠誠之間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公民對國家的忠誠體現(xiàn)在一些儀式性的場合中,例如對國旗的忠誠,奏唱國歌時的莊重和肅穆,在公開場合維護國家的尊嚴,等等。公民對國家的忠誠也體現(xiàn)在戰(zhàn)爭、內戰(zhàn)等極端的政治事件中。例如,二戰(zhàn)時期,美國政府對日裔美國人的政治忠誠審查、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出現(xiàn)大量的漢奸對國家的背叛。

        與普通公民對國家的忠誠相比較,作為某一特定政黨組織的成員對該政黨的政治忠誠是否存在差別呢?例如,《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中的誓詞指出:“對黨忠誠”。毫無疑問,“黨”是全體黨員表達政治忠誠的對象。為什么要對黨而不是對黨的領袖表示忠誠呢?因為一個黨員志愿加入黨,就和黨組織之間形成了一種“契約”。我們接受了這一契約,政黨對于黨員就具有了權威,黨員對該政黨就具有了某種政治義務。遵守契約就構成了一種道德規(guī)范義務,不管這種契約是建立在明確同意還是以隱然同意基礎之上。

        人們對國家的忠誠,與我們作為國家的成員資格或者身份認同密切相關,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種成員資格或身份認同不是選擇的結果,因此公民對國家的政治忠誠不需要訴諸公民資格或公民身份之外的因素。但是,對某一特定政治組織例如政黨的忠誠則是我們理性選擇的結果,由于我們自愿加入這一政治組織,因此對該組織的忠誠就是一種必須自覺嚴格遵守的政治義務。

        三、政治忠誠的實質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仍停留在對領導者的個人效忠上,少數(shù)人忠于政治組織,他們大都狹隘地認為效忠領導者就是忠于政治組織,就是政治忠誠。當然,倘若政治領導者堅持和實踐的政治事業(yè)和政治信念是正義的,并且與其所在政治組織的價值目標完全一致,有利于維護國家利益,那么追隨者對政治領導人或政治組織的忠誠就具有某種正當性。根據(jù)羅伊斯的觀點,忠誠本質上是對某一項崇高“事業(yè)”的忠誠,那么政治忠誠也并非對具體的人和物的忠誠,對國家的忠誠并不是說人們對某個國家的國土的忠誠,而是忠于這個國家所倡導的原則、核心價值觀乃至精神文化,所謂愛國主義就是對這些原則的忠誠[3](P77)。在羅伊斯看來,忠誠本身不能以好壞論,應該加以判斷的是人們所忠于的原則,因此他提出了“忠于忠誠”的原則(loyalty to loyalty),正是依據(jù)對這些原則的忠誠程度,人們才能斷定是否以及何時應該終止對一個人或團體的效忠[4](P107-110)。因此,政治忠誠應該具有超越于上述具體忠誠對象的更深層次的本質,這就是對政治事業(yè)或政治信念的忠誠。如果說政治義務是最低限度的政治忠誠,那么對政治事業(yè)、政治信念或政治信仰的忠誠就是最高限度的忠誠。

        對政治事業(yè)的忠誠可以稱之為人事融合式忠誠。這就是馬克斯·韋伯意義上的“為了政治而活”,把政治當作一種“志業(yè)”,而不是把政治當作成就個人事業(yè)的工具。韋伯指出:“為了”政治而活的人,在一種內在心靈的意義上,把政治當成自己的“生命所在”,他在為一件“事業(yè)”的服務中得到了生命意義[5](P208)。韋伯所說的“事業(yè)”或者“志業(yè)”,與羅伊斯所言的“事業(yè)”非常相似。這項“事業(yè)”首先是值得追求的事業(yè),唯有如此,我們才會熱愛這項事業(yè),才會為之奉獻;這項“事業(yè)”也是一項“客觀的”事業(yè),它不取決于忠誠者個人的興趣和偏好,它本身就具有價值。

        對政治信念的忠誠可以稱之為絕對道德式忠誠。持這種信念的人追求實現(xiàn)韋伯意義上的“信念倫理”,由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支配自己的內在信念去行使權力。正如韋伯所言:“政治行動若要有其內在的支撐定力,就必須要有追求一個理想的意圖。為了這樣一個理想,政治家追求權力、使用權力;但是,這樣的一個理想究竟以什么形式出現(xiàn),乃是一個由信仰決定的問題?!盵5](P254)韋伯指出了政治行動與政治理想、政治行動與政治權力、政治理想與政治信仰之間的內在關系,其中政治信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于政治忠誠而言,政治信仰或者政治信念具有絕對支配作用?!耙孕拍钜约靶囊鉃閭惱碓瓌t的人,覺得他的責任只在于確保純潔的意念?!盵5](P262)對于一個政黨組織而言,黨組織是全體黨員忠誠的對象,對黨忠誠是一個黨員的政治義務。然而,“對黨忠誠,關鍵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睂h忠誠,是一種具體的、無條件的忠誠,具體體現(xiàn)在對黨的信仰、對黨的組織、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忠誠上,其中對黨的信仰的忠誠是關鍵所在[12](P188-189)。

        政治忠誠本質上意味著要實現(xiàn)韋伯意義上的“責任倫理”,堅定不移地追求和實現(xiàn)政治信念指向的政治目標,把這些目標變?yōu)楝F(xiàn)實。韋伯指出,我們必須重視:“政治作為一件‘理想事業(yè)’所具有的精神風格。如果完全不考慮它的具體目標,政治在人生的道德安排中,能成全什么志業(yè)?或者這么說:在道德世界的什么地方,才是政治的居身之所?自然,在這里相互沖突的,乃是最終極的世界觀;在世界觀之間,最終只有選擇可言。”[5](P255)在本質意義上,政治忠誠意味著對“理想事業(yè)”和“政治信念”的忠誠,這種忠誠還必須考慮具體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政治忠誠意味著政治主體的自主“選擇”,要付諸行動,并且要對政治后果承擔責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政治擔當”。

        四、宣誓是政治忠誠的重要形式

        人們以何種方式體現(xiàn)政治忠誠?或者說,政治共同體的成員究竟通過哪些形式來表達政治忠誠呢?既然政治忠誠是由國家、階級、等級制度、種族群體和黨派所喚起的情感[2](P41),它難免帶有狂熱性和非理性的特征,因此表忠心、宣誓等形式化的表達常常充斥在人類的各種政治活動中。我們批判一切形式主義的效忠誓言,尤其是本身并非出于真誠和善意的虛假的、露骨的表忠心現(xiàn)象,因為它并不能體現(xiàn)政治忠誠的本質。那么,人類政治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政治宣誓是否能夠體現(xiàn)政治忠誠的本質呢?這就需要我們客觀地看待宣誓這種古老的儀式,正如茱迪·史珂拉所指出的:美國所熱衷的強迫宣誓這種完全非理性的習慣根源于過去的儀式,它們保留了某些古老的意義,但至少它們不是企圖誘使人們發(fā)假誓的那些忠誠宣誓[2](P43)。下面我們分別以憲法宣誓和加入政黨的入黨宣誓為例來予以探討分析。

        憲法宣誓制度由來已久,大多數(shù)民主國家都明確規(guī)定國家公職人員任職前必須進行忠于憲法的公開宣誓,必須宣誓擁護或效忠憲法?!霸?42個有成文憲法的國家中,規(guī)定相關國家公職人員必須宣誓擁護或效忠憲法的有97個?!盵13](P51-52)公開宣誓就是要求國家工作人員向憲法表示政治忠誠,實質就是向國家和人民表達政治忠誠。2018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確定的憲法宣誓誓詞為:“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眹夜毴藛T為什么要忠于憲法呢?因為由人民所賦予他們的權力具體通過憲法來表現(xiàn)。如果他們不忠誠于憲法,那么權力的來源和合法性就會遭到質疑。因此,國家公職人員忠于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就成了一項政治義務。通過憲法宣誓,國家公職人員在莊重嚴肅的儀式上公開表達其忠于憲法、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政治意愿,明確自己的職責,喚起對憲法的敬畏,強化自律。宣誓本身也代表了宣誓人內心對誓詞的認同和良心上的約束,以及對國家和人民的一種公開的承諾。憲法作為現(xiàn)代國家規(guī)定國家權力和保障公民權利的根本大法,體現(xiàn)全社會的核心價值,對一切國家權力都具有最高的約束效力。因此,忠于憲法就等于忠于國家和人民。

        我們再以《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中關于宣誓和誓詞為例來說明黨員對政黨的政治忠誠?!邦A備黨員必須面向黨旗進行入黨宣誓。誓詞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zhí)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庇纱丝梢钥闯觯A備黨員必須面向黨旗宣誓,表達自己對黨的忠誠。此處的“必須”具有強制性,強調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性。入黨為什么要宣誓呢?因為宣誓表明黨員個體對共產(chǎn)主義、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共產(chǎn)主義信仰等的諾言和聲明。大多數(shù)政黨都要求其黨員通過宣誓擁護并捍衛(wèi)黨的章程,宣誓可以讓黨員認識到入黨的神圣性,意識到誓詞對自己的約束和內心世界的震撼,從而增強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喚起廣大黨員對黨章的尊重,對誓詞的敬畏。

        無論是憲法宣誓還是入黨宣誓,都喚起了我們對國家或政黨的內在情感和熱愛,從而倡導一種共同的政治責任和政治團結。然而,宣誓人知道或者熟悉誓詞的內容,僅僅意味著他擁有了關于誓詞的某種知識,宣誓僅僅意味著做出了某種承諾,這些都是形式上的忠誠表達。更為重要的是,對國家、對人民和對政黨的政治忠誠必須體現(xiàn)在宣誓人的實際行動之中。

        猜你喜歡
        政黨國家情感
        “帶領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政黨”
        布達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三個新”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民主黨派政黨認同的有效構建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闺蜜|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偷拍|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国产果冻传媒av在线观看| 米奇影音777第四色|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99久久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中文字幕乱人伦在线观看| 好吊妞人成免费视频观看| 日本少妇比比中文字幕|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人妻久久| 欧美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多人P群无码| 中文字幕av久久激情亚洲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视频你懂得|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 乱码一二区在线亚洲|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乱精品女同自线免费|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老妇| 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精品色超碰| 青春草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www456c0m| 日韩一二三四精品免费| 欧美成人在线A免费观看|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二区|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国农村妇女hdxxxx| 亚洲AⅤ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美女视频| 人妻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白浆| 亚洲天堂亚洲天堂亚洲色图| 48久久国产精品性色aⅴ人妻| 久久久久成人亚洲综合精品| 四虎在线中文字幕一区|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