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培
《英國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新疆出土古藏文寫本》讀后
□王培培
《英國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新疆出土古藏文寫本》一書公布了斯坦因在新疆地區(qū)獲得的702件古藏文寫本文獻,絕大多數(shù)為首次發(fā)表。這是武內(nèi)紹人梳理英藏古藏文文獻的成果之一,雖然對非佛教文獻給予了出色的考察和鑒定,但在佛教文獻的內(nèi)容審訂方面仍有缺憾。本文對混雜在古藏文寫本中的幾件漢文佛教文獻殘片進行了釋讀,以期為文獻學研究提供基礎(chǔ)資料。
斯坦因;武內(nèi)紹人;古藏文寫本;佛經(jīng);漢文佛教文獻殘片
1900—1915年,斯坦因先后進行了三次中亞探險,所獲頗豐,涉及古絲綢之路多地區(qū)、多民族、多時代、多文字、多種類的文獻和文物。其中,最受學者關(guān)注的就是來自敦煌地區(qū)的收集品。然而,他在新疆地區(qū)所獲得的文獻卻寥寥無幾,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文獻數(shù)量相對較少,殘損較為嚴重,識別度和信息量沒有敦煌地區(qū)的文本顯著;其次,新疆地區(qū)出土的文獻內(nèi)容涉及多個民族和多種文字,整理過程需要同時精通幾種民族文字,成為研究工作的巨大障礙。實際上,這些文獻對于了解古代絲綢之路和新疆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古藏文文獻,對于了解這一地區(qū)的民族演變、民族成分、民族交流等內(nèi)容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武內(nèi)紹人的《英國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新疆出土古藏文寫本》一書①,為此方面研究提供了基礎(chǔ)資料。
《英國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新疆出土古藏文寫本》是武內(nèi)紹人整理斯坦因中亞探險所獲古藏文文獻的階段性成果之一,他在整理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未曾公布的古藏文文獻,于是決定將其整理出版。整理工作不但需要極度的細心和極大的耐心,更要求一定的藏學背景。幸好武內(nèi)紹人長期致力于古藏文文書的研究,從而成為此書順利出版的重要基礎(chǔ)。全書分為三冊:第一冊最先出版,刊布了新疆出土古藏文寫本文獻的照片。因為文獻的原始編號存在諸多錯漏,所以作者自己進行了重新編號。這些文獻包括世俗文獻和宗教文獻兩部分,共有702片,凡背面有字的文獻皆將內(nèi)容刊出。第二冊和第三冊隨后出版,分別為文獻描述和文獻詞匯索引。為使讀者更準確地了解文獻的出土情況和原始編號,第二冊在作者給出的新編號后列出以上內(nèi)容,并附有文獻的殘損情況、尺寸、保存情況、性質(zhì)、內(nèi)容和藏文的拉丁轉(zhuǎn)寫。作者為完成這項工作,不僅需要對所有英藏新疆出土的古藏文文獻進行梳理,還要核對斯坦因所有登錄文獻的記錄,訂正錯誤編號,找出文獻來源。同時,還需要熟悉學術(shù)動態(tài),在描述自己不了解的文獻性質(zhì)時盡可能多地列出已有成果,豐富文獻內(nèi)容。
由于漢文資料的缺失,書中對古藏文紙背的漢文文獻皆未考察。如第4號文獻殘存“攤糧數(shù)”、“征如前請”七個字,作者猜測其為“牒”,實際上這更像賦稅文書。第554號文獻有大字“周公注”,其后文字分為大、小兩種,小字明顯是對大字的注解。作者采用了櫌一雄的研究成果,認為這是《孔子備問書》卷首,并將其與普桑與伯希和的著錄聯(lián)系起來。其他7件漢文文獻均為佛教內(nèi)容,作者僅識別出第350號為《大般涅槃經(jīng)》,第669號為《佛說佛地經(jīng)》?,F(xiàn)將未考證的5篇漢文文獻的內(nèi)容論述如下。
第106號,背面古藏文,殘片尺寸4.7厘米×3.7厘米,出土于麻扎塔格,殘存3行。
原文:
受持……
親應墮……
當……
出自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大正藏》T08, p0750c):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第211號,背面古藏文文書,殘片尺寸2.5厘米×3.7厘米,出土于麻扎塔格,殘存2行。
原文:
為消…
念過…
出自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大正藏》T08, p0750c):
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绊毱刑?!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燃燈佛前,……”
第242號,背面古藏文文書,殘片尺寸27厘米×26厘米,出土于麻扎塔格,殘存16行。武內(nèi)紹人指出,漢文佛經(jīng)出自《妙法蓮華經(jīng)》卷三《受記品》第六,實際出自《藥草喻品》第五。
原文:
像法亦住而于……爾時世尊欲重
偈言:
□□□□ □□心聽 □□□說 真實無□
是□□□ □□□□ □□供具 供養(yǎng)諸佛
諸佛滅□ □□□□ □□□□ 供養(yǎng)舍□
其最□□ 得□□□ □□□□ 國土清□
廣大無量 萬億眾生 □□□□ 之所供養(yǎng)
□□□聞 斷一切有 無量□□ □□其國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
當以種種供具供養(yǎng)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
佛滅后各起塔廟高千由旬……
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七寶
合成眾華瓔珞涂香未香繒……
是……后當復供養(yǎng)二百萬億諸佛
是當?shù)贸煞鹛栐欢嗄α_跋旃檀香
出自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jīng)》卷三《藥草喻品》第五:(《大正藏》T09, p0021c):
像法亦住二十小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比丘眾,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是迦栴延,當以種種,妙好供具,供養(yǎng)諸佛。諸佛滅后,起七寶塔,亦以華香,供養(yǎng)舍利。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國土清凈,度脫無量,萬億眾生,皆為十方,之所供養(yǎng)。佛之光明,無能勝者。其佛號曰,閻浮金光。菩薩聲聞,斷一切有,無量無數(shù),莊嚴其國?!睜枙r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yǎng)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后,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馬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涂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以用供養(yǎng)。過是已后,當復供養(yǎng)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當?shù)贸煞穑栐欢嗄α_跋栴檀香……”
第243號,殘片尺寸2.5厘米×25.5厘米,出土于麻扎塔格,殘存2行,行間有藏文注文。
原文:
如舌能語鼻通息故若此于彼……
立為根是則咽喉齒唇肚等于諸吞嚼攝……
出自玄奘譯《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九(《大正藏》T29, p0379a):
如舌能語鼻通息故。若此于彼少有作用。即立為根。是則咽喉齒唇肚等。于諸吞嚼攝持等事。
第666號,可以與第667號拼接,背面古藏文谷物文書,殘片尺寸7.3厘米×7.5厘米,出土于吐峪溝,殘存5行。
原文:
清凈四……
凈……故是……
道支清凈……
羅清凈……
伽羅……
住清……
出自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卷一百八十八《初分難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七(《大正藏》T05, p1009b):
清凈,四正斷乃至八圣道支清凈即士夫清凈。何以故?是士夫清凈與四正斷乃至八圣道支清凈,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補特伽羅清凈即四念住清凈,四念住清凈即補特伽羅清凈。何以故?是補特伽羅清凈與四念住清凈,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第668號,背面古藏文,殘片尺寸11.5厘米×8厘米,出土于吐峪溝,殘存6行。
原文:
因出非此作此受此作彼受彼作……
無受時節(jié)和合而得果報眾生……
是亦復……
此非……
生……
者……
出自曇無譏譯《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三十二《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大正藏》T12,p0554a):
如是業(yè)性非有非無,亦復非是本無今有,非無因出,非此作此受此作彼受,彼作彼受無作無受,時節(jié)和合而得果報。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亦復非是本無今有,非內(nèi)非外非有非無非此非彼,非饑處來非無因緣,亦非一切眾生不見。有諸菩薩時節(jié)因緣和合得見時節(jié)者所謂十住菩薩摩訶薩修八圣道。
《英國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新疆出土古藏文寫本》一書雖然對一些字跡清晰、內(nèi)容留存較多的古藏文佛教文獻進行了考察定名,然而更多的佛教文獻仍未顧及。如未考證出的第462號古藏文文獻便出自spyan’dren rgyud gsum pa(勸請第三怛特羅),這將成為今后古藏文學者努力的方向。
注釋:
①Tsuguhito Takeuchi,old Tibetan Manuscripts from East Turkestan in Stein Collection of the British Library,The Centre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for Unesco, The Toyo Bunko ; London : British Library, 1997-1998.
(責任編輯保宏彪)
王培培(1980—),女,寧夏賀蘭人,博士,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古典文獻學。
寧夏大學民族學一流學科建設(shè)項目(項目編號:NDMZX201700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