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制作工作組
張云婷1,5 馬生霞2,5 陳 暢3,5 劉世建1 張崇凡4 曹振波2 江 帆1
適量的身體活動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的四大健康基石之一?,F(xiàn)代社會飛速發(fā)展,人類生活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革。身體活動不足和久坐行為等不良生活方式越來越普遍,已經對人群健康造成了重要影響,成為全球范圍死亡的第四危險因素[1]。
健康生活方式需從兒童青少年階段開始重視,許多成年期疾病尤其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都與兒童青少年期間包括身體活動不足在內的各種不良生活方式有關。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展了針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相關研究并制定了指南,以此更好地推動和促進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的提高。
相較于兒童營養(yǎng)問題,中國在身體活動領域開展的研究相對較少,目前尚無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為此,在上海市加強公共衛(wèi)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項目(GWIV-36)的資助下,由醫(yī)學專業(yè)團隊、體育專業(yè)團隊和指南制作方法學團隊組成了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工作組(簡稱工作組),系統(tǒng)復習和評價了國際上現(xiàn)有的涉及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28項指南[1~28](見文后附表),綜合考量了國內外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研究的證據(jù),鑒于國外指南推薦意見比較一致,而來自中國的證據(jù)尚不多,因此工作組認為采用指南整合是制定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的恰當方式。工作組征求了來自兒科、運動健康、公共衛(wèi)生領域專家的意見,梳理了來自學生、家長、老師等各方對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最關注的10個問題,歷時1.5年,綜合國際上28項指南推薦意見,給出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推薦意見。
本指南一方面可供中小學生及其家長和老師、兒科醫(yī)護工作者以及其他關注兒童青少年健康領域的工作者,在開展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時參考借鑒;另一方面,希望能提升社會各界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關注,家庭層面提供更多身體活動機會,學校層面開展更多身體活動項目,社區(qū)層面提供更多身體活動的場所及競賽活動,學術層面開展更多針對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科學研究,政府層面制定和完善促進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相關政策舉措,各界合力促進兒童青少年良好身體活動習慣的養(yǎng)成,全面提升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
身體健康的6~17歲兒童青少年。
衛(wèi)生行政管理部門,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中小學教師,兒童青少年及其家長,體育專業(yè),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專業(yè),兒科專業(yè)。
問題1 什么是身體活動?
身體活動是指任何骨骼肌收縮引起的高于基礎代謝水平能量消耗的機體活動。身體活動包括:職業(yè)工作、家務、休閑活動、體育運動以及健身和健康為目的的身體鍛煉。運動是身體活動的一種具體的類型, 指為了改善或維持體適能、運動技能或健康而進行的有規(guī)律、有計劃、有組織的身體活動。身體活動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按強度分為低、中等和高強度;按類型分為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和抗阻訓練。
推薦說明: 指南工作組系統(tǒng)地采集和分析了28個指南[1~28]以及《身體活動流行病學》中的定義[29],歸納提煉了身體活動的3個核心要素:①骨骼肌收縮;②高于基礎代謝水平的能量消耗,基礎代謝是指基礎狀態(tài)下(清晨、清醒、靜臥、未做肌肉活動,前夜睡眠良好,測試時沒有精神緊張,測試前至少禁食12 h,室內溫度保持在20~25℃,體溫正常)的能量代謝;③機體活動是指睡眠和靜態(tài)行為以外的一切身體活動,除外面部表情肌、咀嚼肌等的運動。
本指南工作組也認為對身體活動的定義是必要的,而且有助于糾正對身體活動的錯誤認識和理解偏差,正確認識和理解身體活動用最通俗的語言描述就是:動起來,即使不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身體鍛煉,也鼓勵在日常生活中多動少坐,減少久坐行為。
身體活動強度通常以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作為基本測量單位。1 MET為安靜坐位休息時的能量消耗率,約定值為每千克體重每分鐘消耗3.5 mL氧氣。
低強度身體活動:指引起呼吸頻率以及心率稍有增加,感覺輕松的身體活動[30]; 強度為1.5~2.9MET,相當于主觀運動強度等級(RPE)量表[31]的10~11級;例如,在平坦的地面緩慢地步行,站立時輕度的身體活動(如整理床鋪、洗碗等),演奏樂器等(表1)。
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指需要適度的體力消耗,呼吸比平時較急促,心率也較快,微出汗,但仍然可以輕松說話[30];強度為3.0~5.9MET,相當于RPE量表的12~14級;例如:以正常的速度騎自行車、快步走、滑冰等(表1)。
高強度身體活動:指需要較多的體力消耗,呼吸比平時明顯急促,呼吸深度大幅增加,心率大幅增加,出汗,停止運動、調整呼吸后才能說話[30]; 強度≥6.0 MET,相當于RPE量表的15級及以上;例如:搬運重物、快速跑步、激烈打球、踢球或快速騎自行車等(表1)。
表1 常見兒童青少年不同身體活動與相應的代謝當量[32]
指南工作組通過提煉《運動生理學》[33]、《運動能力測試與評估指導手冊》[34]和美國運動醫(yī)學會(ACSM)《運動測量與處方指南》[35]中的相關內容,對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和抗阻訓練的定義總結如下。
有氧運動:是機體在氧供充足的情況下由能源物質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運動。有氧運動能夠提高有氧供能系統(tǒng)的能力和效率,有效提高心肺耐力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常見的有氧運動項目包括:步行、慢跑、滑冰、游泳、騎自行車、跳健身舞、做韻律操等。
無氧運動:當進行非常劇烈或急速爆發(fā)的運動時,機體在瞬間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能源物質來不及進行有氧分解,有氧代謝不能滿足機體此時的能量需求,于是進行無氧代謝,以迅速產生大量能量。與有氧運動相比,無氧運動的強度高,持續(xù)時間短。常見的無氧運動項目有:短跑、投擲、跳高、跳遠、拔河、舉重等。
抗阻訓練:又稱力量訓練,是克服外來阻力時進行的主動運動,是提高肌肉力量的重要手段??棺栌柧毧稍黾蛹∪獾捏w積、質量、耐力和功率,改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還可有效地增加承重骨的骨量(即骨密度和骨礦質含量)和骨力。常見的抗阻運動項目有:引體向上、仰臥起坐、俯臥撐、高抬腿運動、后蹬跑、提踵、啞鈴操、舉重等。
問題2 什么是久坐行為?
久坐行為(Sedentary behavior):清醒狀態(tài)下坐姿、斜靠或臥姿時任何能量消耗≤1.5MET的行為。常見的久坐行為包括在坐姿、斜靠或臥姿時的“屏幕時間”活動(如看電視、使用計算機、平板電腦、手機等);坐姿時閱讀、畫畫、做功課;學校里的坐姿,乘坐交通工具時的坐姿等。
推薦說明: 指南工作組整合3項涉及久坐行為定義的指南[9,10,16],也參考了國際久坐行為研究聯(lián)盟-術語共識項目[36](來自20個國家84名本領域學者作為會員)給出的定義,久坐行為需要同時滿足以下3點核心要素:①清醒狀態(tài);②坐姿、斜靠或臥姿;③能量消耗≤1.5MET。
3項涉及久坐行為定義的指南推薦建議中,均以“屏幕時間”為主。例如指南16[16],久坐行為包括非學習性的“屏幕時間”,如看電視、看視頻或玩視頻游戲等;觀看視頻過程中長時間的不活動不利于機體代謝,并與肥胖發(fā)生有關,對兒童青少年而言觀看視頻和玩視頻游戲被認為是最常見的久坐行為。指南9[9],久坐行為是一組身體活動少,能量消耗低(≤1.5MET)的不同類型的行為(即坐姿下的看電視、玩電子游戲等)。指南10[10],久坐行為是指很少需要移動的姿勢或活動,例如長時間靜坐、看電視、看視頻或玩電腦游戲,長時間地使用電腦(上網或辦公)以及乘坐交通工具等。
問題3 身體活動對兒童青少年身體健康有哪些益處?
身體活動促進身體健康,包括改善身體成分,提高心肺耐力,促進心血管健康和代謝健康,改善骨骼、肌肉和關節(jié)的健康。
推薦說明: 28個指南[1~28]均說明了身體活動對身體健康的益處,歸納為如下4個方面。
(1)改善身體成分 身體活動可改善體成分,降低體脂含量,從而預防超重及肥胖的發(fā)生(指南1[1],指南2[2],指南4、5[4,5],指南10[,10],指南12[12],指南16[16],指南17[17]、指南22[22],指南27[27]);①每周3~5次,每次30~60 min的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可降低總脂肪量和內臟脂肪(指南2[2])。②對于超重或肥胖兒童進行身體活動干預,可降低體質指數(shù)、總脂肪量及腹部脂肪量,有助于身體成分恢復至正常水平;正常水平的身體成分,對預防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等有重要意義(指南12[12])。
(2)提高心肺耐力 美國心臟協(xié)會將有氧能力(即心肺耐力)列為“臨床生命指征”[37]。良好的心肺耐力是兒童青少年以充沛精力投入到學習、日?;顒拥幕A,身體活動可以通過影響最大攝氧量、靜息心率及最大心率等來提高心肺適應性及心肺功能。指南1[1]表明,身體活動與兒童青少年的心肺健康呈正相關, 運動訓練可以增進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的心肺健康;耐力運動可使最大攝氧量提高5%~15%;但由于研究的差異,尚不能獲得心肺適能改善所需的最佳身體活動劑量。
指南2[2]總結22項對照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每周3~4次、每次30~60 min、強度>80%最大心率的運動1~3個月可改善心肺適能。每天≥60 min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有助于兒童青少年保持心肺健康(指南12[12])。
(3)促進心血管和代謝健康,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身體活動與兒童青少年的心血管和代謝健康呈正相關,較大劑量的身體活動與更高水平的心血管和代謝健康有關;然而,精確的劑量效應關系尚未確定(指南2[2],指南22[22],指南27[27])。目前已知獲益包括:①有益于血脂健康,可降低心血管危險因素如甘油三酯及血膽固醇水平,提高保護因素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指南12[12],指南19[19]);②有助于控制血壓水平,包括改善收縮期血壓水平(指南17[17]);③可調節(jié)胰島素水平,有助于提高肥胖兒童青少年胰島素敏感性(指南17[17]);④可降低慢性疾病發(fā)病率,對治療兒童青少年慢性疾病至關重要(指南24[24]);⑤有助于預防成年期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如高血壓、高血糖等疾病(指南4、5[4,5],指南1[1])。
(4)促進肌肉骨骼健康 身體活動有助于促進骨骼、肌肉和關節(jié)的健康(指南4、5[4,5],指南12[12],指南16[16],指南24[24],指南27[27])。①可以增加骨骼的骨礦物質含量和骨密度,每周3天或更多的抗阻活動能使肌力增加(指南2[2]);②可以增加骨骼肌的質量、力量、耐力和強度,對于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具有重要健康效應(指南16[1]);③有助于改善協(xié)調和運動技能(指南4、5[4,5],指南10[10])。
問題4 身體活動對心理健康、認知、學業(yè)及社交技能有哪些影響?
身體活動有益于心理健康;有助于認知發(fā)展和學業(yè)成績的提高;可提高社交技能。
推薦說明:10項指南提出了身體活動對心理健康、認知、學業(yè)以及社交技能的益處,歸納為如下3個方面。
(1)有助于促進兒童青少年認知功能并提升學習成績 ①身體活動和心肺適能有益于兒童青少年的腦結構、腦功能和認知發(fā)展,提高兒童青少年的學業(yè)成績;有助于學習和掌握基本運動技巧;有助于促進兒童青少年的認知功能(指南24[24]);②身體活動增加與學業(yè)成績有關(指南12[12]),當身體活動水平提高時,即使因此減少了學習時間,在知覺技能測試、發(fā)展水平測試、智商測驗和學業(yè)成績(包括數(shù)學和口頭技能)上表現(xiàn)得一樣或更好(指南16[16]),在學校有更好的表現(xiàn)(指南10[10])。
(2)有益于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對心理健康產生多方面的有益影響(指南2[2],指南17[17],指南27[27]),如增強自尊、自我認識,減少焦慮、緊張、抑郁等(指南1[1],指南2[2],指南4、5[4,5],指南12[12],指南16[16],指南17[17],指南22[22],指南24[24])。
(3)有益于提高社交技能 ①參加身體活動有助于兒童青少年發(fā)展與同齡人、父母和老師的關系,創(chuàng)造和朋友一起游戲運動的機會,發(fā)展團隊合作技能,減少反社會行為,包括挑釁和破壞(指南4、5[4,5]);②有效促進兒童青少年的生活技能(如人際關系、自律能力)和核心價值觀(如尊重、社會責任)的提升(指南24[24])。
問題5 久坐行為對兒童青少年健康的危害?久坐行為與身體活動不足的區(qū)別?
久坐行為(現(xiàn)有研究大多以“屏幕時間”為主)與兒童青少年較差的體適能、肥胖以及心血管代謝疾病相關;還與較差的社會適應性、較弱的自尊以及反社會行為和較差的學業(yè)成績有關。
推薦說明:指南工作組采集了3項指南[10,16,19]以及高質量系統(tǒng)綜述[38~46],歸納總結了久坐行為對兒童青少年健康的危害:①久坐行為與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有很強的正相關,超重/肥胖的增加與兒童期2型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升高、哮喘、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發(fā)病率上升有關(指南16[16]和文獻[38]) ,尤其是基于“ 屏幕時間” 的久坐行為危害得到更加廣泛研究的證實;②久坐行為導致運動能力下降( 指南19[19]);③減少久坐行為可保持健康的體重,有更好的學業(yè)表現(xiàn),還可提高適應性和學習新技能的能力( 指南10[10])。
一項納入了232項研究,983 840名兒童青少年的系統(tǒng)綜述[39]表明,每日超過2 h的電視觀看時長與不健康的體成分、較低的體適能、較弱自尊、反社會行為和較差的學業(yè)成績相關。
一項納入了235項研究,來自71個國家1 657 064名兒童青少年的系統(tǒng)綜述[40]表明,①屏幕時間和看電視的持續(xù)時間/頻率與不正常的身體成分密切相關;②看電視持續(xù)時間/頻率也與更高的心臟代謝風險相關聯(lián);③較長時間的看電視和視頻游戲與不良行為/親社會行為有關;④較長的屏幕時間與較低的社會適應性相關;⑤更長的屏幕時間與較低的自尊密切相關。
久坐行為與身體活動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是有區(qū)別的[41]。身體活動不足是身體活動沒有達到身體活動指南推薦量,對于兒童青少年,是指每日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沒有達到60 min[1]。
久坐行為對健康的危害是獨立于身體活動的[42~44],也就是說,即使達到了每天推薦的60 min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如每天仍然有較長的久坐行為,依然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一項納入了41項研究,2 152 689名成人的系統(tǒng)綜述[45]表明,與久坐時間較短的人群相比,久坐時間較長的人群全因死亡率的風險比(HR)1.240 (95%CI:1.090~1.41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HR 1.179 (95%CI:1.106~1.41257),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HR 1.143 (95%CI:1.002~1.792),癌癥死亡率HR 1.173 (95%CI:1.08~1.242),癌癥發(fā)病率HR 1.130 (95%CI:1.053~1.213)和2型糖尿病發(fā)病率HR 1.910 (95%CI:1.642~2.222),盡管身體活動水平高比低的人群其久坐時間在上述結局指標HR上有所降低,但沒有消除久坐行為對結局指標的不利影響。另一項納入了13項研究,1 005 791名成人的系統(tǒng)綜述[46]也表明,進行65~75 min·d-1中等強度身體活動能很大程度上降低8 h以下久坐時間對全因死亡率的風險比,但不能完全消除久坐的危害。
雖然兒童青少年中缺乏類似研究,但久坐行為對健康的影響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兒童青少年時期的久坐行為也將影響成年后的健康狀況。因此,兒童青少年在增加身體活動的同時也要減少持續(xù)久坐行為。
問題6 兒童青少年每天應進行多少身體活動?屏幕時間限制的最低要求?
每天至少累計達到60 min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強度身體活動和增強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動,更多的身體活動會帶來更大的健康收益;每天屏幕時間限制在2 h內,鼓勵兒童青少年更多地動起來。
推薦說明:28項指南均推薦了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量,其中5項指南還包括了限制久坐行為推薦量。指南工作組提取、分析、匯總見表2。
(1)身體活動推薦 ①指南2[2]推薦量為每天≥60 min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包含每周≥3天的鍛煉肌肉力量和骨健康的抗阻運動,并說明更多的身體活動會帶來更多的健康益處。需要說明的是,除歐洲部分國家之外,身體活動指南均采納了指南2[2]身體活動推薦量。②部分歐洲國家身體活動推薦量如下,德國:每天≥90 min身體活動,總步數(shù)>12 000,但沒有推薦運動強度;芬蘭:<7歲,每天≥2 h的高強度鍛煉;~18歲,每天1~2 h全面鍛煉;馬耳他:每天30~60 min中、高強度身體活動。③部分歐洲國家對每次鍛煉時間長度有定性或定量的推薦,丹麥、挪威、瑞典:可以由短時間的身體活動積累達到推薦量;芬蘭:7~18歲,每次≥10 min;瑞士:每次≥10 min。④一些國家在每周包含≥3次鍛煉肌力和骨健康的抗阻運動外,還推薦開展提高協(xié)調、柔韌、平衡、速度、靈活性等身體活動。奧地利、瑞士:開展提高協(xié)調性、柔韌和柔韌性的身體活動;芬蘭:<7歲,以多樣化方式進行基礎技能鍛煉;盧森堡:柔韌和平衡訓練;荷蘭:協(xié)調、靈敏素質鍛練;挪威、瑞典:開展提高心肺耐力、肌力、柔韌、速度、靈活性、協(xié)調性和反應速度的多樣化活動,以提高體適能。
表2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推薦和久坐行為推薦量
(2)限制久坐行為的推薦 隨著對久坐行為健康危害的逐步認識,近年來一些國家的身體活動指南對久坐時間也有了針對性的限制推薦,但是大多數(shù)只是針對屏幕時間的推薦量。不同國家的指南對兒童青少年久坐行為或屏幕時間的推薦建議中,在時間、形式和是否要中途打斷等方面存在少許差異。較為一致的建議為:兒童青少年屏幕時間每天應限制在2 h內,指南2[2]:兒童青少年觀看電視和其他久坐行為限制在2 h內;指南10[10]:5~12歲的兒童每天應盡量減少久坐的時間;每天將娛樂電子媒體限制在2 h內,盡可能多地打斷長時間的坐姿;指南19[19]和指南25[25]:每天不超過2 h的屏幕時間;指南22[22]:坐姿>60 min建議起立活動。
與國際同齡人群相比,中國兒童青少年的久坐行為有自身特點。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上海地區(qū)學生連續(xù)在2009、2012的各項成績上蟬聯(lián)冠軍[47],然而2012年的報告顯示,上海學生每周的課外作業(yè)時間平均為14 h左右,遠遠高于OECD國家5 h的平均值,為全球最高[48]。一項對中國上海兒童青少年(5~17歲,53 162名)身體活動的研究表明[49],兒童青少年每天久坐行為時間<2 h的比例僅為11.8%;年級遞增的趨勢分析發(fā)現(xiàn),影響中國兒童青少年靜態(tài)生活時間增多的因素,每天的作業(yè)時間要遠大于屏幕時間。
一項Meta分析表明[50],打斷久坐行為(久坐行為間斷)可降低兒童青少年體質指數(shù);隨機交叉干預研究表明[51, 52],久坐行為的間斷干預可降低兒童青少年餐后血糖、胰島素和C-肽的反應。
對于中國兒童青少年除了應限制屏幕時間每天不超過
2 h,還應該提倡“動起來”,避免由于課業(yè)任務長時間久坐行為,在課業(yè)時間間隙進行適當?shù)纳眢w活動。
問題7 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評估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強度?
對于非專業(yè)人員,可以采用脈搏測量或者RPE量表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強度進行評估。
推薦說明:脈搏測量:正常人的脈搏和心率是一致的。運動結束即刻計數(shù)10秒鐘橈動脈或頸動脈脈搏,乘以6換算成每分鐘心率。根據(jù)公式計算不同年齡的最大心率百分比[2]。
最大心率百分比=負荷后即刻心率/[220-年齡(歲)]×100%。
RPE量表是身體活動中測量自我感覺運動強度的常用方法[31],RPE量表等級為6~20級(指南2[2])。表3顯示了RPE量表等級與主觀運動對應強度分類及最大心率百分比。研究顯示RPE量表與測量強度的客觀指標和運動負荷強度之間有較高的相關性,與每分鐘通氣量、血乳酸和每分鐘消耗氧的相關系數(shù)為0.85。使用RPE量表輔助生理指標的測試,能夠對運動時人體機能的變化做出科學和準確的分析,還能夠簡單有效地推斷運動能力、判定運動強度,并可進行醫(yī)療監(jiān)督。
表3 主觀運動等級強度量表
問題8 如何理解身體活動與傷害關系?
較少進行身體活動的兒童青少年更易受傷,應鼓勵每天進行身體活動。
推薦說明:基于指南1、2[1,2]、加拿大運動生理協(xié)會觀點[53]提出推薦意見。
雖然身體活動中可能會發(fā)生傷害,但身體活動水平較低也是肌肉骨骼損傷和突發(fā)性不良心臟事件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2]。采取適當防護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或降低傷害的發(fā)生風險,包括:①身體活動前進行拉伸和熱身,身體活動后進行恢復運動;②開展身體活動的場所應確保安全,并根據(jù)不同運動穿戴防護用具,以降低傷害發(fā)生風險。
綜合權衡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健康益處和受傷風險,仍應鼓勵兒童青少年每天≥60 min的身體活動,并更加廣泛地傳播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健康益處和久坐行為對健康的危害[53]。
對于缺乏身體活動的兒童青少年,建議采取漸進式方法逐步增加身體活動量和身體活動強度,即從較小活動量、低強度開始,逐漸增加持續(xù)時間、頻率和強度,最終達到推薦水平。對于目前身體活動不足的兒童青少年,即使開始階段身體活動尚未達到推薦量,也會對身體健康帶來益處[1]。
問題9 不同氣候環(huán)境條件下,如何指導兒童青少年開展身體活動?
當空氣質量指數(shù)類別為優(yōu)和/或良時,推薦兒童青少年進行戶外身體活動;當空氣質量指數(shù)類別為輕度和/或中度污染時,建議兒童青少年減少戶外身體活動;當空氣質量指數(shù)類別為重度和/或嚴重污染時,建議兒童青少年避免戶外身體活動。
推薦說明:基于2016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標準《環(huán)境空氣質量指數(shù)(AQI)技術規(guī)定(試行)》(HJ 633-2012)[54]、美國環(huán)保局網站[55~58]、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網站[59]提出推薦意見見表4。
表4 空氣質量指數(shù)及身體活動建議
問題10 哮喘兒童青少年如何進行身體活動?
身體活動是哮喘管理控制的非藥物治療策略之一。哮喘兒童在醫(yī)生指導使用藥物控制好癥狀前提下,還是應鼓勵定期進行身體活動以獲得全面的健康益處。
推薦說明:基于2017年全球哮喘防治創(chuàng)議(GINA)指南[60,61]、2013年美國胸科學會關于運動誘發(fā)性支氣管痙攣診治臨床指南[62]、2016年英國國家哮喘防治指南[63]和2016年我國兒童哮喘指南[64]提出參考意見:①身體活動在相關指南中都作為哮喘管理控制的非藥物治療策略之一。②許多患有哮喘的學齡兒童通過規(guī)避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控制"哮喘發(fā)作,但事實上卻掩蓋了哮喘沒有得以有效控制的事實。因此,如果兒童青少年在身體活動后容易誘發(fā)哮喘,說明其哮喘癥狀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應該及時咨詢醫(yī)生及時調整質量方案,確保在控制好哮喘癥狀前提下,定期進行身體活動,因為缺乏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會使得兒童體適能下降且肥胖風險增高。③對于運動誘發(fā)性哮喘的兒童青少年,應該由醫(yī)生對其肺功能及癥狀進行評估并進行干預指導,可以在運動前,通過相應藥物使用預防控制支氣管痙攣癥狀;如果多種因素可以誘發(fā)哮喘的,應該在醫(yī)生評估指導下通過長期規(guī)范藥物治療減少運動誘發(fā)性支氣管痙攣的發(fā)生。此外,日常訓練以及充分熱身(尤其不同強度交替進行的熱身活動)可以降低運動誘發(fā)性支氣管痙攣的發(fā)生率及嚴重程度。④常規(guī)身體活動可以提高心肺適能,提高哮喘兒童的生活質量。
目前關于身體活動形式推薦證據(jù)仍不足,在兒童中有證據(jù)顯示,游泳可以改善其肺功能、緩解哮喘癥狀。但是應該在非氯氣暴露的泳池進行游泳運動,尤其要規(guī)避哮喘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兒童青少年在高氯游泳池中進行中高強度競技游泳。
本指南基于國際上已發(fā)表的28項身體活動指南整合而成,因此晚近一些初露端倪的研究依據(jù)沒有被納入相關指南,有待更多的研究驗證后,在指南更新時予以補充。也應當看到,已有的研究尚不能回答身體活動的熱點問題,如兒童青少年1個MET的對應能耗值是多少、每次連續(xù)久坐時長應該不超過多長時間等都有待進一步研究闡明。此外,由于缺乏針對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相關研究證據(jù),整合指南的研究人群主要來源于歐美,隨著“健康中國2030”政策的不斷推進,希望未來能夠積累更多的針對中國兒童青少年的實證研究數(shù)據(jù),進一步完善中國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指南。
2016年7月8日成立工作組;工作組中包括兒童保健團隊(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江帆、張云婷、劉世建、陳暢)、體育運動學團隊(上海體育學院曹振波、馬生霞)、指南制作方法學團隊(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臨床指南制作與評價中心張崇凡、張萍、孫晉楓);明確本指南的目的,學習了指南制作方法[65];確定先從已有的身體活動指南入手,了解國內外身體活動指南現(xiàn)狀。
2016年7月28日工作組對掌握的身體活動指南進行了梳理和討論,學習了AGREE Ⅱ評價工具。
2016年9月12~23日以physical activity and guideline or recommendation or concensus在Pubmed和Embase中檢索,并篩選出28個待整合的身體活動指南(附表)。
2016年9月29日至11月15日工作組對28項待整合指南閱讀和提取核心問題,以AGREEⅡ[66]進行了評價,鑒于如下原因:①2007年以來的10年中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WHO、WHO部分歐盟國家和印度等針對不同人群密集地制定了和更新了身體活動指南;②初步評價28部待整合身體活動指南,指南2[2]AGREE Ⅱ評價,達強烈推薦標準,且對其他的身體活動指南中有較大的影響;③工作組從不同專業(yè)角度對近年來身體活動原始文獻的判斷認為,新的研究證據(jù)不足以對已有的身體活動指南推薦意見做出方向性的改變;④盡管中國兒童青少年人群身體活動的問題與國外有所不同,如學生課余家庭作業(yè)多、霧霾天氣相對多等,但針對這些問題的相關研究證據(jù)很少。指南工作組綜合考量,基于系統(tǒng)、透明的方法,整合現(xiàn)有國際已發(fā)表的指南要比制定指南更現(xiàn)實。
2016年11月17日至2017年1月10日指南工作對28項身體活動指南提取核心問題;先后與上海市進才中學和湖北省黃岡中學的校長、教務長、體育老師、專業(yè)課老師和學生家長進行了面對面的座談,提煉反映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13個選題。
2017年3月31至7月4日指南工作組根據(jù)初步框定的13個指南選題,開始精讀和提取28個指南推薦意見和證據(jù)。
2017年9月28日至10月30日針對精讀和提取28部指南推薦意見和證據(jù),進一步優(yōu)化和調整指南選題為11個,開始撰寫推薦意見和推薦說明(第一稿)。
2017年11月8~9日工作組面對面討論本指南(第二稿),鑒于28項指南均未對推薦意見給出證據(jù)級別和推薦強度,故本指南也不對推薦意見給出強度建議。
2017年11月17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對第二稿召開了身體活動指南終審會。審稿專家組組長:陳佩杰(上海體育學院);審稿專家如下:衛(wèi)生、教育管理:黃紅(上海市衛(wèi)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丁力(上海市教育工作委員會體衛(wèi)藝科處);體育專業(yè):陳佩杰(上海體育學院),湯強(江蘇省體育科學研究所),賀剛(首都體育學院);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專業(yè):馬迎華(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研究所), 羅春燕(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研究室);兒科專業(yè):米杰(首都兒科研究所流行病學研究室),黃美蓉(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中小學教師:范莉(上海市實驗小學小學部);兒童青少年家長:顧芙蓉(英孚教育)。邀請了中華預防醫(y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戴耀華對指南第二稿進行了函審。邀請了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鮑一笑,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yī)院洪建國對指南終稿進行了函審。
2017年12月1日工作組吸收了終審會審稿專家的意見,召開面對面討論會,再次優(yōu)化和調整指南選題為10個(第三稿)。
2017年12月29日工作組舉行面對面討論會,形成《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標準版和簡化版)。
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由上海市加強公共衛(wèi)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項目(GWIV-36)全額資助。
指南整合制作過程中、外審會議未接受任何商業(yè)贊助,指南工作組整合過程和審稿專家均聲明無商業(yè)利益沖突,也無學術利益沖突。
附表 28部整合指南概況表
[1] 世界衛(wèi)生組織. 關于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 世界衛(wèi)生組織, 2010
[2]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Report, 2008.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
[3]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e Start: A State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Birth to 5 Years, 2nd Edition. https:// www.naspeinfo.org, 2009
[4]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Australia's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Guidelines (5-12 Years)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2014
[5]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Australia's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Guidelines (13-17 Years)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2014
[6] Canadian Society for Exercise Physiology. Canadian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http://csepguidelines.ca, 2011
[7] Tremblay MS, Warburton DE, Janssen I, et al. New Canadian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ppl Physiol Nutr Metab, 2011, 36(1): 36-46; 47-58
[8] Tremblay MS, Leblanc AG, Carson V, et al. Canadian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Years (aged 0-4 years). Appl Physiol Nutr Metab, 2012, 37(2): 345-369
[9] Tremblay MS, Leblanc AG, Janssen I, et al. Canadian Sedentary Behaviour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Appl Physiol Nutr Metab, 2011, 36(1): 59-64; 65-71
[10] The Canadian Society for Exercise Physiology (CSEP). Canadian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 Canadian Sedentary Behaviour Guidelines. http://csepguidelines.ca, 2012
[11] Lipnowski S, Leblanc CM. Healthy active living: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12, 17(4): 209-212
[12] Bull FC and the Expert Working Groups.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in the U. K. :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School of Sport, Exercise and Health Sciences,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May, 2010
[13] McWilliams C, Ball SC, Benjamin SE, et al. Best-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hysical activity at child care. Pediatrics, 2009, 124(6): 1650-1659
[14] Tremblay MS, Carson V, Chaput JP, et al. Canadian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An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Sleep. Appl Physiol Nutr Metab, 2016, 41(6 Suppl 3): S311-327
[15] Brittin J, Sorensen D, Trowbridge M,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Design Guidelines for School Architecture. PloS one, 2015, 10(7): e0132597[16] Bagby K, Adams S. Evidence-based practice guideline: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schools--kindergarten through 8th grade. J Sch Nurs, 2007, 23(3): 137-S.
[17] Council on Sports Medicine and Fitness and Council on School Health. Active healthy living: prevention of childhood obesity through increased physical activity. Pediatrics, 2006, 117(5): 1834-1842
[18] Latimer-Cheung A, Rhodes R, Kho M, et al. Evidence-informed recommendations for constructing and disseminating messages supplementing the new Canadian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BMC Public Health, 2013, 13: 419
[19] Graf C, Beneke R, Bloch W,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Germany. A consensus statement. Obes Facts, 2014, 7(3): 178-190
[20] Murakami H, Tripette J, Kawakami R, et al. "Add 10 min for your health": the new Japanese recommendation for physical activity based on dose-response analysis. J Am Coll Cardiol, 2015, 65(11): 1153-1154
[21] Kahlmeier S, Wijnhoven TM, Alpiger P, et al. 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recommendations: systematic over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in European countries. BMC Public Health, 2015, 15: 133
[22] Hills AP, Dengel DR, Lubans DR. Supporting public health priorities: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in schools. Prog Cardiovasc Dis, 2015, 57(4): 368-374
[23] Montoye AH, Moore RW, Bowles HR, et al. Reporting accelerometer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stud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authors. Br J Sports Med, 2016, pii: bjsports-2015-095947
[24] Bangsbo J, Krustrup P, Duda J, et al. The Copenhagen Consensus Conference, 2016: children, youth,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schools and during leisure time. Br J Sports Med, 2016, 50(19): 1177-1178
[25] Physical Activity Consensus Group. Consensus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sian Indians.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2, 14 (1) : 83-98
[26] Kist C, Gier A, Tucker J,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in Clinical Pediatric Weight Management Programs: Current Practices and Recommendations. Clin Pediatr (Phila), 2016, 55(13): 1219-1229
[27] Janssen I, Leblanc AG.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youth.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 2010, 7: 40
[28] Timmons BW, Naylor PJ, Pfeiffer KA. Physical activity for preschool children—how much and how? Can J Public Health, 2007, 98 Suppl 2: S122-134
[29] Dishman RK, Heath GW, Lee IM. Physical activity epidemi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13
[30] 教育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抽查復核工作小組. 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調查問卷(學生問卷). 2016
[31] Dawes HN, Barker KL, Cockburn J, et al. Borg's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s: do the verbal anchors mean the same for different clinical groups?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5, 86(5): 912-916
[32] Butte N, Watson K, Ridley K, et al. A Youth 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 Activity Codes and Metabolic Intensities.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7, doi: 10.1249/MSS.0000000000001430
[33] 王瑞元, 汪軍, 曹建民. 運動生理學(譯).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11
[34] 楊濤, 尹曉峰, 曹曉東, 等. 運動能力測試與評估指導手冊(譯). 上海體育學院運動訓練應用型本科國外引進叢書, 2016
[35] Pescatello, Linda S, Arena PD, et al.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Wolters Kluwer/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Health, 2014: 311 p[36] Tremblay MS, Aubert S, Barnes JD, et al. Sedentary Behavior Research Network (SBRN) - Terminology Consensus Project process and outcome.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 2017, 14(1): 75
[37] Ross R, Blair S, Arena R, et al. Importance of Assessing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Clinical Practice: A Case for Fitness as a Clinical Vital Sig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16, 134(24): e653-e699[38] Saunders TJ, Chaput JP, Tremblay MS. Sedentary behaviour as an emerging risk factor for cardiometabolic diseases in children and youth. Can J Diabetes, 2014, 38(1): 53-en
[39] Tremblay MS, Leblanc AG, Kho ME,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health indicator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youth.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 2011, 8: 98
[40] Carson V, Hunter S, Kuzik N,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health indicator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youth: an update. Appl Physiol Nutr Metab, 2016, 41(6 Suppl 3): S240-265
[41] Dempsey PC, Owen N, Biddle SJ, et al. Managing sedentary behavior to reduce the risk of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urr Diab Rep, 2014, 14(9): 522
[42] Hu FB, Leitzmann MF, Stampfer MJ,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television watching in relation to risk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men. Arch Intern Med, 2001, 161(12): 1542-1548
[43] Dunstan DW, Salmon J, Owen N, et al. Associations of TV view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with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Australian adults. Diabetologia, 2005, 48(11): 2254-2261
[44] Hamilton MT, Hamilton DG, Zderic TW. Role of low energy expenditure and sitting in obesity, metabolic syndrome,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iabetes, 2007, 56(11): 2655-2667
[45] Biswas A, Oh PI, Faulkner GE, et al. Sedentary tim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risk for disease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 Intern Med, 2015, 162(2): 123-132
[46] Ekelund U, Steene-Johannessen J, Brown WJ, et al. Does physical activity attenuate, or even eliminate, the detrimental association of sitting time with mortality? A harmonised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more than 1 million men and women. Lancet, 2016, 388(10051): 1302-1310
[47] OECD. PISA 2012 results in focus: what 15-year-olds know and what they can do with what they know. Oecd, 2013
[48] OECD. Does Homework Perpetuate Inequities in Education? Pisa in Focus. 2014
[49] 張加林, 唐炎, 陳佩杰, 等. 全球視域下我國城市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研究--以上海市為例. 體育科學, 2017, 37(1): 14-27
[50] Liao Y, Liao J, Durand CP, et al. Which type of sedentary behaviour intervention is more effective at reducing body mass index in children? A meta-analytic review. Obes Rev, 2014, 15(3): 159-168
[51] Fletcher EA, Salmon J, McNaughton SA, et al. Effects of breaking up sitting on adolescents' postprandial glucose after consuming meals varying in energy: a cross-over randomised trial. J Sci Med Sport, 2017, pii: S1440-2440(17)30449-8
[52] Belcher BR, Berrigan D, Papachristopoulou A, et al. Effects of Interrupting Children's Sedentary Behaviors With Activity on Metabolic Function: A Randomized Tri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5, 100(10): 3735-3743
[53] Longmuir PE, Colley RC, Wherley VA, et al. Canadian Society for Exercise Physiology position stand: Benefit and risk for promoting childhood physical activity. Appl Physiol Nutr Metab, 2014, 39(11): 1271-1279
[54]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部. 環(huán)境空氣質量指數(shù)(AQI)技術規(guī)定(試行)(HJ 633-2012). http://bz.mep.gov.cn/bzwb/dqhjbh/jcgfffbz/201203/t20120302_224166.htm, 2012
[55]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irNow. Air quality index (AQI) basics. https://cfpub.epa.gov/airnow/index.cfm?action=aqibasics.aqi[56]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ir Quality Index - A Guide to Air Quality and Your Health. https://www.airnow.gov/index.cfm?action=aqi_brochure.index[57]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Research 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Air Quality. https://www.epa.gov/air-research/research-health-and-environmental-effects-air-quality[58]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Ozone Basics. https://www.epa.gov/ozone-pollution/ozone-basics#effects[59]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UNICEF). Clear the Air for Children. https://www.unicef.org/publications/index_92957.html, 2016
[60]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http://ginasthma.org/2017-gina-report-global-strategy-for-asthma-management-and-prevention/2017, 2017
[61]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nline Appendix ). http://ginasthma.org/2017-online-appendix-global-strategy-for-asthma-management-and-prevention/2017, 2017
[62]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Subcommittee on Exercise-induced Bronchoconstriction. 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exercise-induced bronchoconstriction.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3, 187(9):1016-1027
[63] Healthcare Improvement Scotland, 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 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et al. British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asthma.2016
[64] 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 《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16年版). 中華兒科雜志, 2016, 54(3):167-181
[65] 陳耀龍, 楊克虎, 姚亮, 等. GRADE系統(tǒng)方法學進展. 中國循證兒科雜志, 2013, 8(1): 64-65
[66] 韋當, 王聰堯, 肖曉娟, 等. 指南研究與評價(AGREEⅡ)工具實例解讀. 中國循證兒科雜志, 2013, 8(4): 31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