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
[摘要]文化自信作為“四個自信”有機構成,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共同引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fā)展,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建設和發(fā)展。本文通過對新時期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內涵與特征進行探析,從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研究的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內涵、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特征進行細致研究,為創(chuàng)新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文化支撐,真正助力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和培養(yǎng)造就一批批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文化;特征
一、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內涵與特征研究的意義
自1977年高考恢復以后,我國高等教育迎來了發(fā)展上的春天,黨和政府不斷對高等教育改革進行研判部署,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等一批批有分量的文件和實施辦法,使得高等教育發(fā)展日益步入正軌,教育成效日漸顯現,助推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截至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走過30余年的良好發(fā)展歷程,培養(yǎng)了一大批有為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成效日益顯現。
然而,高等教育作為培養(yǎng)我國高等人才和國家棟梁的重要陣地,不斷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著一批又一批人才,助推著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向前、向好發(fā)展,在我國綜合國力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提升和建設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隨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甫一出現和逐漸實施,人們不得不提及的是:如何使高等教育培養(yǎng)出一批批可靠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如何使高等教育培養(yǎng)出一批批得力的社會主義道路建設者,如何使高等教育培養(yǎng)出一批批實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者?是新時期我國高校在實施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必須予以重視和認真對待的。
立足于文化自信視角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內涵和特征進行探析,首先是清晰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內涵要義,比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下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差異,新時期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內涵;其次是通過對文化進行研究分析,凸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延伸對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特征進行綜合梳理、歸納,“發(fā)揮精神文化產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第三是通過對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內涵和特征進行把握,掌握其核心內涵和特征,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動提供文化支撐;最后是通過對思想政治文化進行深層探析研究,旨在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培養(yǎng)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真正使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前發(fā)展貢獻力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內涵探析
(一)文化的內涵
文化,作為一個抽象的名詞,是一個寬泛的且難以定義清楚的名詞,自人類誕生以來它都是無形存在著,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息息相關。文化作為一種影響人們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因素,無不與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息息相關。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不斷被人類所認知、所了解、所掌握。一如恩格斯在定義“文明社會”一詞時指出,人類社會自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門檻邁進的一剎那,人類便開始進入了文明社會。這其中就涵蓋了人們對于生活的環(huán)境的改變和發(fā)掘,不斷向前推進著文化的發(fā)展。同時,基于地緣或者地域的差別,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建構在自身的制度之下又衍生出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如此文化又稱為構成國家上層建筑之下的隸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的構成。從國家的視角而言,文化是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一國國民整體認同的粘合劑和同心圓。
(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高校校園文化異同
高校校園文化作為高校建設和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高校自身發(fā)展的軟實力。高校思想政治文化既然作為文化的一個分支抑或有機構成,首先是屬于高校文化的一部分,隸屬于是一個國度的文化有機構成,印記著一個國家或者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精神面貌。資本主義國家高校思想政治文化是建構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下的隸屬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是和資本主義價值取向相吻合的,以追求資本主義剩余價值最大化的教育載體。社會主義國家思想政治文化是建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代表著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文化范式,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共產主義實現為最終目標的文化構成。
(三)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文化主體和構成
高校思想政治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構成,是隨著人類社會進步而不斷向前推進發(fā)展的。自1810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所現代化大學柏林大學建立至今,現代化大學已走過200余年的歷史,但是不能簡單定義高校思想政治文化也只有200余年的歷史。實際上,自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人們開始認識到“學習”、“模仿”、“比對”后,人們對文化是逐漸認知的,只不過無法定義何為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尤其是原始社會末期人類開始向奴隸社會邁進的時候,有選擇的教育模式或者稱作教育“歸屬”便開始了。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文化是有多方面因素影響構成,首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作為主渠道所傳播和教育的;其次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所傳播和教育的;第三是師資力量和任課教師經過實踐經驗總結而向學生傳授和教育的;第四是高校校園文化作為無形載體所給予學生影響的;第五是黨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路線等出臺后在校園外給予學生所接觸和學習后內化為自身知識的文化傳播形式。以上五點便是現階段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主體和重要構成。
三、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特征
(一)鮮明的階級性
鮮明的階級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第一屬性。自階級社會產生以來,人類社會就產生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個明顯對立的階級。因而,建構在所屬階級之下的文化帶著階級的天然烙印。資產階級高校政治文化首要是為資產積極服務的,為資產階級追求目標服務的,為資產階級發(fā)展培養(yǎng)和造就更多更廣泛的人才儲備。無產階級簡歷政權之后,所建立的大學思想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為自身解放和人類社會向前發(fā)展的文化。馬克思恩格斯在指導歐洲個人運動的時候就強調在先進的理論指導下,要努力培養(yǎng)和造就更多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斗士,為了為了無產階級實現而奮斗終生的英才?,F階段,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建立首要的是高校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思想政治校園文化,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前發(fā)展。endprint
(二)較強的地域性
“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中國人民點亮了前進的燈塔。”較強的地域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又一重要屬性,是和各個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緊密相連的。在闡述清楚鮮明的階級性之后,地域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地域的不同帶來了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在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構上呈現不同。由于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有相對的對立性,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并不是千篇一律,資本主義國家有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兩個主要形式,君主立憲又包含二元和議會君主立憲兩個主要形式,民主共和制又包含議會民主共和制和總統制共和制。社會主義國家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別,因而所建立的高校思想政治文化也呈現出了階級性之下的地域性,從而使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呈現出了差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是建立在太平洋西岸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國家政權組織形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文化。
(三)歷史的傳承性
歷史的傳承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構在本土文化之上,受本土文化影響,對本土文化進行批判繼承后的綜合傳承、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同時,歷史的傳承性又表現在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受到高校自身發(fā)展歷史、進程的影響,是高校整體發(fā)展的重要構成。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在表現出階級性和地域特性之后,對歷史的傳承就表現的格外突出。人類社會發(fā)展是一個自然史的過程。人類社會誕生之后,人們就在循著既有的存在模式進行推進發(fā)展,這其中就包含不斷對既有社會模式的改進,對于不利于生產力發(fā)展的存在進行提出,逐漸形成了具備較強生命力的發(fā)展方式,成為文化的重要構成。高校思想政治文化也是在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繼承中形成和發(fā)展的。以北京、陜西、浙江為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分別結合當地歷史文化發(fā)展脈絡,凸顯對于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北京較好利用地區(qū)對于馬克思主義傳播和學習優(yōu)良傳統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陜西則充分利用革命圣地延安來進行高效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探索,浙江充分依托本省思想政治工作生動實踐進行高效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結合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進行育人教育實踐,真正確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施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四)文化的多樣性
文化的多樣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特性。由于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制度、地域、歷史、國情和域情不同,建構在其上的文化形式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類型。在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階級性、地域性和歷史傳承性后,為了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高校思想政治文化,文化的多樣性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如在分析地域性過程中對于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制度作了說明,在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qū)一個國或者一個地區(qū)范圍內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呈現出了自身的特殊性。例如,以英屬殖民地國家印度為例,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在有著印度自身特點的同時又表現出英國殖民時期所保留下來的特點,原法屬殖民地、荷屬殖民地、葡萄牙屬殖民地等高校思想政治文化表現了多樣性?,F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在主流、發(fā)展任務、發(fā)展使命和發(fā)展方向是一致的,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根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受儒、道、法、墨等傳統文化影響深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同時,建構在共同的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使命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又柔和進各高校自身歷史和專業(yè)特點,在文化多樣性上表現出“綜合類”、“理工類”、“醫(yī)學類”和“財經類”等類型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表現出較強的院校類型特點。
(五)群體的針對性
高校作為我國整個教育鏈節(jié)關鍵和重要一環(huán),培養(yǎng)和造就著一批批具備高等學歷的人才,為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綜合國力提升起到務必重大的作用。教師作為高校傳道授業(yè)解惑主要承擔者有著明確教書育人的責任和義務,學生作為高校受教育群體的主體,是國家和高校重要財富和資源,充分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文化有著較強的群體針對性。自從“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命題提出后,高校教育任務也更加明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教學全過程。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在向受教育者傳播知識的過程中要明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發(fā)展方向,不斷更新觀念、強化意識、深化認識,在堅持傳播知識的同時要加強對受教育群體的教育和引導,不斷深化學生群體愛國情懷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前推進貢獻自身力量,主動將學業(yè)學習完成融入到自我拔高當中,主動將個人價值實現融入到社會價值實現當中,主動將個人夢實現融入到中國夢實現當中?!案叩冉逃巧鐣竦囊蛔鶡羲咝熒菍崿F中國夢的生力軍?!币蚨?,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在孕育和培養(yǎng)過程中務必認識到群體的針對性,不斷深化學生個體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其認識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的共同奮進的未來影響,推升學生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意識。
(六)傳播的靈活性
傳播的靈活性是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傳播方式有文化傳播方式的共性特點,有許多路徑、方式方法對其外的存在的一種影響和傳播。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在傳播方式上表現出了自身的特點,涵蓋了課堂教學傳播、校園文化傳播、社會實踐傳播以及其他的一些傳播介質的傳播。同時,傳播方式的靈活性在教育的影響上又可分為主動傳播和被動傳播,主動傳播表現在:一是教育者通過課堂教育將思想政治文化有機融入到課堂當中;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納入到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將黨的有關方針政策宣傳和校園文化融入到學生日常生活當中;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到大學生日常學習考核,主動引領大學生走進紅色革命圣地,走進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走進公益組織等;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文化主動傳播的典型范式;被動傳播表現在:一是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為了應付考試而盲目接觸;二是人云亦云、云里霧里參加相關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形成不了個人認知;三是只專注專業(yè)技術知識的學習和汲取,對黨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校園文化建設不聞不問,將自己置身于專業(yè)課程的學習等被動接受。此外,隨著互聯網快速發(fā)展和網絡大眾化時代來臨,網絡變得觸手可及,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傳播也在依托互聯網載體不斷傳播和發(fā)展著,使得文化的傳播速度較快、傳播周期極端,充分表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傳播方式的靈活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