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俊+陳凌+曹葳
摘 要 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新媒體的崛起,新媒體的發(fā)展使個人傳播成為可能。文章分析了個人傳播產生的背景、個人傳播的特點和個人傳播對個體文明進程的影響,提出了關于新媒體情境下提升個人文明進程的一些對策建議,以期對社會文明進程的發(fā)展能有所幫助。
關鍵詞 新媒體;個人傳播;個體文明進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23-0074-02
新媒體的出現(xiàn),為人類的傳播由大眾傳播走向人際傳播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在新媒體情境下,傳播是雙向的,每個人既是信息的發(fā)布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在這種意義上,新媒體已經(jīng)成為個人傳播的平臺。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7年6月,我國使用手機等新媒體移動終端的用戶已經(jīng)達到7.24億,這使得個人傳播逐漸成為傳播新銳并影響巨大,它不僅能夠對整個社會的文明產生作用,還會影響社會中個體的文明進程。
1 個人傳播的概述
1.1 個人傳播的含義
傳播是一種社會信息的傳遞和共享活動,體現(xiàn)了一定的社會關系。個人傳播是社會傳播活動之一,是以自我為中心,通過新媒體平臺成為面向大眾的傳播主體,進而強化自我意識和社交形象,期待他人認同。
1.2 個人傳播產生的背景
1)個人傳播平臺的迅速崛起。數(shù)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帶動了傳播方式的變革,新媒體不僅以傳統(tǒng)媒體從未有過的速度崛起并發(fā)展壯大,而且具備傳統(tǒng)媒體所不具備的開放性、交互性、即時性、便捷性等特點。大眾傳播時代,信息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的,受眾被動接受,無法按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很難體現(xiàn)受眾的主體地位。而新媒體兼具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優(yōu)點,將受眾變?yōu)橛脩?,用戶可以按自己意愿去選擇需要的信息,甚至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人人皆媒體”。每個人都可以以“自我”為中心,在新媒體這個平臺上進行個人傳播,實現(xiàn)傳播主體的地位。
2)新媒體影響巨大。由于新媒體有強大的技術支撐,信息瞬間可以傳遍全球,所以用戶群體日益龐大。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wǎng)民中使用手機上網(wǎng)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社交通信、搜索引擎、獲取新聞仍然是用戶使用網(wǎng)絡最主要的需求??梢?,人們對于接受與傳播信息的方式的選擇正在不斷向移動終端集中,新媒體的影響越來越大。另外,新媒體的交互性也吸引用戶的參與和關注。新媒體的這種巨大影響,能夠不斷吸引用戶個人傳播的熱情。
1.3 個人傳播的特點
1)平民化。新媒體平臺上,每個普通個體都可以通過微博、微信、論壇、網(wǎng)絡直播等方式將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感興趣的事傳播出來,暢所欲言,既不需要專業(yè)知識,也不需要監(jiān)管審批,由于內容的接地氣,所以能夠在自己的社交圈子引起強烈的共鳴。因此,平民化是新媒體時代個人傳播的顯著特征。
2)門檻低。大眾傳播時代,傳統(tǒng)媒體上信息并不能想發(fā)就發(fā),需要記者采寫,編輯審稿,層層把關,最后傳遞到受眾手中,這一過程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門檻高,審批嚴。而新媒體時代,個人傳播的門檻則要低許多,只需要一部手機、一個移動終端就可以把所見所聞發(fā)布出去,成本低,操作簡單。
3)可信度差。個人傳播的主體具有隨意性,很多個人不具備新聞專業(yè)知識,發(fā)布的信息具有明顯的個性化特征,隨心所欲,甚至為了追求吸引眼球而不惜夸大事實,進行不實報道。大量低俗、虛假、欺詐信息充斥其中,有時為了個人目的發(fā)布帶有明顯傾向性的信息,誤導用戶,無視新聞真實和道德底線。
4)互動性。新媒體的即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決定了個人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隨時隨地傳播信息。接收信息的用戶也能通過新媒體平臺與個人傳播者進行互動,及時反饋信息傳播的效果。
2 個人傳播對于個體文明進程的影響
2.1 什么是個體文明
文明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成果、政治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開化的進步狀態(tài)和標志。其中,必然包含著組成社會的個體的文明。個人作為社會的個體,通過語言、動作、信仰、觀念等各種形態(tài)表達自己的思想,構成個體文明,而個體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源泉。
2.2 個人傳播對于個體文明進程的積極影響
1)拓寬了利益訴求渠道。與大眾傳播相比,個人傳播不受時間、地點、手段的限制,能夠運用獨特的個體視角,及時快速地傳播身邊發(fā)生的事件,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利益訴求多元化的今天,通過個人傳播表達利益訴求能夠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拓寬了利益訴求渠道,同時也為政府和用戶更順暢的溝通搭建了新的平臺。
2)提高了輿論監(jiān)督實力。輿論監(jiān)督是主流媒體應有的職責,個人傳播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配合了主流媒體,提高了輿論監(jiān)督的總體實力。個人可以既是傳者,又是受者,積極參與到社會熱點事件中去,發(fā)表看法,引起關注,從而促進事件的解決。
3)激發(fā)了關愛生命的新方式。新媒體平臺憑借自身及時、交互、跨時間、跨地域的特點已經(jīng)成為個人傳播者傳播愛心、關愛生命的新載體。在新媒體平臺上,個人可以無私關懷他人,自發(fā)傳遞愛心,積極參與,相互幫助,既促進社會化進程,也對個人文明進程的促進起到了積極作用。
2.3 個人傳播對于個體文明進程的消極影響
1)傳播內容失真。由于個人傳播中“把關人”的缺失,往往造成虛假、低俗、欺詐內容大量傳播。加之個人傳播常常把對輿論的監(jiān)督作用擴大化,不明真相,就盲目擴散,這就導致它可能成為謠言的助推器,不但達不到輿論監(jiān)督的效果,還可能被別有用心的組織或者個人利用,對正確的主流輿論造成有害影響。
2)社會價值失范?;ヂ?lián)網(wǎng)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不同國家、民族的個體可以平等交流,但這也造成了對個人價值體系的沖擊。新媒體上為名利的炒作大肆橫行,抄襲之風日盛,更有甚者為了利益不惜傳播丑惡。另外,個人不具備專業(yè)素養(yǎng),往往造成個體問題社會化,普通問題政治化,一般問題熱點化,而且對于有些危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錯誤言論不辨真?zhèn)?,推波助瀾?/p>
3 新媒體情境中加快個體文明進程的對策
3.1 對個人傳播加強法律和行業(yè)監(jiān)管
在新媒體平臺上,個人傳播對于個體文明進程所產生的弊端,既有其作為新生事物亟待完善的客觀性,也有互聯(lián)網(wǎng)立法的滯后性。對于個人傳播,要進行切實有效的監(jiān)管。第一,國家應加強立法、落實監(jiān)管,使新媒體平臺個人傳播有法可依,并對違法違規(guī)行為堅決查處;第二,建立輿情預警機制。相關部門應該充分重視個人傳播的隱蔽性、自主性、突發(fā)性和虛擬性,正確引導、有效控制、科學化解,將個人傳播的網(wǎng)絡輿情風險防控到最低;第三,提高個人傳播準入門檻。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虛擬性,使得個人傳播變得有恃無恐。因此,應該加強對個人傳播準入限制,積極推行網(wǎng)絡實名,使個人無法規(guī)避社會責任的承擔。
3.2 加強信息公開,順暢訴求渠道
新媒體中人人都有發(fā)言權,有些謠言的產生便因為訴求渠道不順暢,期待得不到實現(xiàn)。謠言止于公開,回應不實傳聞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公開透明,不給錯誤傳播以可乘之機。政府機關和主流媒體要堅持實事求是、多方調查、認真核實,聽取不同的意見和聲音,給各方當事人說話的權利和機會,保障用戶個人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對輿論進行正確引導,化解矛盾,穩(wěn)定民心,進一步提高權威性和公信力和說服力。
3.3 培養(yǎng)個人的社會責任意識
任何一個時代,個體都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社會文明的普遍提高能夠促進個體文明的發(fā)展,而社會文明的提高則有賴于個體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因此,個人在新媒體的傳播不僅僅是個人行為,它會造成一定的社會影響,所以,個體必須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培養(yǎng)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自己不傳播低俗、虛假信息,勇于同新媒體上的雜音、噪音進行斗爭,傳播社會正能量。只有自律和他律相結合,樹立正確的名利觀、價值觀,守住底線,才能加快個人文明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李弼成,鄔江興,戴鋒,等.網(wǎng)絡輿情分析——理論、技術與應對策略[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5.
[2]田智鋼.媒體的變革[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3]隋云雁.新媒體的生命力在于傳播“真善美”[J].新媒體研究,2017(15):137-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