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臨姍
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300
恐怖主義犯罪并不是一個具體的犯罪,而是一類犯罪的統(tǒng)稱。民航恐怖主義犯罪則是指發(fā)生于民用航空領域的恐怖主義犯罪,在日益增多的恐怖襲擊事件中,民航恐怖主義犯罪活動成為典型。現(xiàn)階段對于民航恐怖主義犯罪的定義則更偏向于實踐性,國際社會總結了頻發(fā)的民航恐怖事件,已達成多項關于打擊民航恐怖主義的公約與決議,對某一項或某幾項犯罪行為做出了規(guī)定,如劫持人質、劫持飛機、危及飛行安全、恐怖爆炸,以及虛假傳遞民航恐怖信息等,均有具體的規(guī)定。[1]但學術界并未對民航恐怖主義犯罪進行學理上的總結,對于逐年呈多發(fā)態(tài)勢的民航恐怖主義犯罪案件來說,從犯罪構成要件的角度進行分析,更有利于其治理和預防。
犯罪構成的客體要件包括本罪所侵犯的法益和對象。首先,民航恐怖主義犯罪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犯罪,其所侵害的法益不僅包括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公共財產權和私人財產權,還應包括破壞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最嚴重的,則是會危害特定國家的國防利益以及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安全。其次,民航恐怖主義犯罪的對象并不只限于具有特定意義的公眾人物,也包括公共群體,即享受民用航空服務的一般的公民。
首先,結合以往的民航恐怖主義犯罪案件,民航恐怖主義犯罪帶有極高的政治性,國家安全與主權的獨立是民航恐怖主義犯罪所侵犯的法益之一。一方面,犯罪主體企圖通過這種暴力恐怖的形式來宣泄自己的仇恨和不滿,顯示他們的客觀存在,以達到對國家和政府進行的政治報復和要挾;另一方面,他們又試圖通過民航恐怖主義犯罪,來公開他們的政治主張,影響群眾的政治觀念,以期改變國家的政治進程、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
其次,民航恐怖主義犯罪在本質上仍然是一種暴力活動,其行為方式是蓄意實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因此這一類犯罪同樣會非法剝奪他人生命或傷害他人身體,并造成嚴重的物質財產損失,因此,他人的生命與財產權利也是民航恐怖主義犯罪所侵犯的法益。
第三,民航業(yè)是公共運輸業(yè)的一種,民航恐怖主義犯罪會造成航空器或航空設備的傾覆、毀壞,從而引發(fā)航空器墜毀等嚴重的交通運輸事故,因此,民航恐怖主義犯罪所侵犯的法益也應當包括交通運輸安全。
在以往的民航爆炸恐怖犯罪活動中,犯罪人多以政治人物為目標,例如,1987年黎巴嫩總理座機爆炸事件致使卡米拉總理身亡。但由于政治人物的出行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保護和防范的力度不斷增強,措施更嚴密,甚至于能夠做到滴水不漏,因此以政治人物為目標的民航爆炸恐怖犯罪變得難以得手。
而與之相反的是,襲擊平民則更容易,更易于得手。機場作為交通繁忙之地,人員聚集,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民航乘客日趨平民化,而民航爆炸恐怖犯罪的目的既追求恐怖行為的簡單化和成功率,又追求恐慌和傷亡程度的最大化。因此更多地選擇平民作為施害對象和目標符合恐怖分子的選擇標準,這樣使恐怖分子的目的更易于達成。
民航恐怖主義犯罪以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脅手段作為其最鮮明的特征,這類犯罪的攻擊目標非常廣泛,無法預測,后果極其嚴重但又難以控制。
魏爾曼對恐怖主義所下的定義是“使用或企圖使用恐怖作為強制的手段……恐怖主義常常要訴諸暴力,因為暴力是制造恐怖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盵2]恐怖主義犯罪最明顯的特征是濫用暴力,在民航領域中的體現(xiàn)則是大家熟悉的劫機、炸機、綁架等暴力行為,然而這種暴力并不一定是激烈的、顯而易見的,更有可能是隱藏的、不易察覺的。特別是隨著生物技術、化學技術、核技術等現(xiàn)代高科技的出現(xiàn),在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材料和方便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這些技術巨大的破壞力。民航業(yè)需要絕對的安全保障,任何破壞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到民航安全,而高科技破壞裝置變得越來越微小,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殺傷力越來越大,偽裝越來越巧妙,越來越易于攜帶和藏匿。犯罪分子將其應用于民航恐怖主義犯罪中,一旦得逞,其破壞力之巨大,危害之嚴重,無法估量。
恐怖主義犯罪的特征之一就是通過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脅來制造恐怖氣氛,對一定范圍內的大眾造成心理壓力,產生不安全感。民航恐怖主義犯罪是航空犯罪中最為極端的一種行為,其目標既是不確定的,又是廣泛的。從案例中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犯罪分子在實施恐怖行為之前,會審慎選擇其行動所針對的目標,根據(jù)其所期望的恐怖程度、危害以及影響,恐怖組織或個人會選擇不同的目標?!?·11”事件便在這方面達到了登峰造極,不僅將人、飛機和紐約雙子塔同時作為對象,又將飛機作為爆炸物,撞擊世貿大廈,造成機毀人亡,聞名世界的美國地標式建筑雙子塔也頃刻坍塌。
民航恐怖主義犯罪的目的是制造恐怖氛圍,使公眾陷入恐慌狀態(tài),無論是已然發(fā)生的民航安全事故,還是未發(fā)生的,都有可能達到這種目的;因此應當傾向于將民航恐怖主義犯罪作為危險犯來對待,即以使法益發(fā)生侵害的危險作為處罰根據(jù)的犯罪?!睹商乩麪柟s》第一條戊款說明“傳送明知是虛假的情報,從而危及飛行中的航空器的安全”也屬于航空犯罪的一種。同時,我國《刑法》第291條第1款也規(guī)定了“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因為傳播這些虛假的情報和信息不會發(fā)生重大的傷亡事故,但它可能會導致航空器緊急迫降,從而影響航空秩序,對飛行安全造成重大的危害,還會浪費大量的公共資源,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恐怖主義犯罪有一個基本的模式,即有兩個目的:直接目的是次要的,而間接目的才是真正重要的。民航恐怖主義犯罪的間接目的是犯罪分子真正的目的,比如帶有政治性或社會性,亦或是宗教問題上的訴求;而直接目的則是制造社會恐慌,威脅空防安全。
絕大多數(shù)定義是認可恐怖主義是帶有政治目的的,也可稱為政治主張。例如我國發(fā)生的“劫機第一案”,即卓長仁劫機案,卓長仁為逃避其因經濟犯罪的制裁而企圖逃亡臺灣,其間選擇了當時與中國還為建交的南朝鮮(即韓國)作為中轉站;這一系列的目的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3]此外,恐怖主義幾乎都是在極端思想的主導下產生的,而這種極端思想在一些民族與宗教的文化傳播中尤為盛行。當前社會形勢下,民族、宗教勢力間的矛盾不斷升級,已經漸漸演變?yōu)橐环N帶有嚴重暴力色彩的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特別是在我國的新疆、西藏等少數(shù)民族聚集區(qū),正面臨著民族分離主義勢力、宗教極端勢力的威脅,2012年發(fā)生的“6·29”新疆和田劫機案也說明了極端思想指導下的恐怖主義正在向民航領域滲透。
近年來,隨著社會矛盾的變化,從政治目的中分化出了一種以尋求某種社會訴求的社會性目標,也就是說,民航恐怖主義犯罪的主體可能只是想要影響或反對某一具體的微觀的社會政策,甚至只是為了發(fā)泄自己社會生活上的不滿與敵視情緒,例如出于仇富心理或情感問題而引發(fā)的報復社會的情緒。這樣的民航恐怖主義犯罪所突出的顯然已經不是政治性,而是非常強烈的社會性。這種情況無論是在發(fā)達國家還是在發(fā)展中國家,無論是在宗教國家還是非宗教國家,都是客觀存在的。
使社會不特定的多數(shù)人產生恐懼、焦慮、不安、擔驚受怕的心理,是恐怖分子或者組織的直接目的,也是其策略之一。[4]恐怖活動具有宣揚性,即為了使其間接目的達成而必須將其制造的恐怖行動為多數(shù)人所知,對于暴力心生恐懼是人之常情,一旦社會陷入大規(guī)??只?,犯罪分子便可以這種方式爭取到與真正的目標人物的對話權,有助于其達成他的政治目的,即間接目的。目標明顯、人群密集、易攻擊、影響力大的特性,使得民航領域越來越受到恐怖分子的重視,他們只需要較少的投入就可以制造足以使社會陷入恐怖氛圍的事件,從而為其間接目的的實現(xiàn)做出鋪墊。
民航恐怖主義犯罪的主體是指實施了與民航領域相關的恐怖犯罪行為,依據(jù)國際、國內刑事立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組織或人員??植乐髁x犯罪是一類需要密切配合和嚴密籌劃的犯罪,個體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民航恐怖主義犯罪主體存在組織化的傾向。
恐怖組織是一些反社會和反國家的人的集合體,他們有組織、有目的對人民和對國家進行慘無人道的恐怖行動。相比于其他普通刑事犯罪,恐怖主義犯罪強調組織的重要性。世界上已經發(fā)生的具有相當影響的恐怖襲擊,都是一些具有強大武裝能力的恐怖組織策劃的??植澜M織具有人員數(shù)量龐大、組織程序嚴密等特點,從人員的招募和訓練,以及行動計劃的制定、目標的選擇,到最終實施,都需要恐怖組織的協(xié)調,此外,組織可以提供強大的物質支撐,這使得其行動計劃更容易實現(xiàn)。
恐怖人員包括兩類個體,一是隸屬于某一恐怖組織或為恐怖組織的活動提供過幫助的成員,二是獨立策劃、實施恐怖行動的恐怖分子。自美國“9·11”事件后,國際社會普遍提高了對恐怖主義的關注,反恐力量也有了顯著增強,傳統(tǒng)的恐怖活動方式受到限制?!蔼毨恰笔娇植乐髁x活動受到恐怖分子的青睞,即某個人拿著可以實施大規(guī)模殺傷式武器行兇,造成一定范圍內的恐慌。[5]其中,“獨狼”即指恐怖人員,他們可能是在恐怖組織的授意下實施恐怖行動,也有可能完全由其自行策劃而實施。除“獨狼”這一類實行犯之外,對于參與、資助恐怖組織或恐怖組織的犯罪活動的人員,即幫助犯,也應當被認定為恐怖人員。
從犯罪構成的角度對民航恐怖主義犯罪進行定義是研究相關國內法律法規(guī)以及國際公約的基礎,科學地對民航恐怖主義犯罪進行理解,準確把握民航恐怖主義犯罪基本構成要素,是推進我國反恐立法工作、加強民航安全保衛(wèi)工作的需要。
[ 參 考 文 獻 ]
[1]文懷朝.預防和懲治國際恐怖主義犯罪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5.1.
[2]依高.普里莫拉茲.恐怖主義研究——哲學上的爭議[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39.
[3]唐燕文.我國航空恐怖主義犯罪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6.27.
[4]邵歡迎.恐怖主義概念研究——以我國<反恐怖主義法>定義缺陷為切入點[D].華東政法大學,2016.30.
[5]李吉陽.“獨狼”式恐怖主義活動治理探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6(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