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婧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政府信息公開是指行政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制作或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信息,及時、準確地公開發(fā)布[1]。政府信息公開的含義分為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政府信息公開是指政務和信息公開兩個方面,而我國的政府信息公開就主要是指狹義的公開,其內(nèi)容是指涉及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公共利益的相關事項以及政府在工作中的政務定期地向公眾進行匯報,主要是執(zhí)法依據(jù)程序以及政府各項工作的事務處理情況。
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建立可以在危機時刻及時向公眾公布具體信息,諸如非典時期,為了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國家利用已有的平臺第一時間向公眾告知防非的信息[2];也有助于保護公民的知情權,讓民眾可以有效地參與到國家的各項事務中。
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促進了公民的監(jiān)督權,讓政府的政務與信息都公開于公眾面前,公民通過了解與掌握政府信息從而可以更好的進行參與,才可以對政府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讓權力行使在陽光下,防止了權力的濫用。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立法位階屬于法規(guī),其立法位階要低于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3]。因此當條例與一些法律出現(xiàn)沖突時,該《條例》就要讓位于其他法律,使得條例受到一定的約束,這就造成條例的實施與運用得不到高效的發(fā)揮。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13條規(guī)定除行政機關主動公開的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根據(jù)自身生產(chǎn)、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國務院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門申請獲取相關政府信息[4]。申請公開主體的資格也就被限定在生產(chǎn)、生活、科研這三個方面,許多的行政機關就是利用申請人提供相關這三個方面的依據(jù)才可以進行信息公開。
我國《條例》對于信息公開的列舉方式主要就是列舉式,例如《條例》中第九條規(guī)定的主動公開信息的范圍的最后一項為本條的兜底條款,規(guī)定為其他依照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有關規(guī)定應當主動公開的。但是這條兜底條款所包括的范圍太過籠統(tǒng),所以在實施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行政機關自由裁量的情形,為條例的實施與落實帶來了困難。
提高政府信息公開的法律位階,制定相關的政府信息公開法,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不足,保障與其他法律的內(nèi)容相通相一致,例如要與我國的保密法的相關內(nèi)容保持相一致,以防與保密法之間的沖突,更加促進其他法律的完善,例如《檔案法》。
把第十三條中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根據(jù)生產(chǎn)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才可以申請信息公開的范圍進行擴大。根據(j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需要開具證明,行政機關進行相應的審核后,如不是特定的個人隱私以及商業(yè)秘密國家秘密,則應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進行落實公開政府信息。
應該在立法中采取否定式列舉,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將不公開的事項進行列舉,這樣可以大幅度擴大政府信息公開的范圍。同時要細化不予公開的內(nèi)容,不僅要細化還要明確不予公開的界限,同時對于不公開的事項例如個人隱私、商業(yè)秘密以及國家秘密的具體含義進行解釋。
建立起問責保障機制是十分必要的,對于政府信息公開的工作應該由行政機關內(nèi)專門構成一個部門,進行信息公開的工作,要有合理的分工,并要有部門的負責人,實行行政機關首長負責制,讓每一位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都要依法依程序辦事,將責任標準進行明確,對于行為過于嚴重可能觸犯違法行為的要給予相應的刑事責任。
明確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才能使得行政機關行使的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將民主與法治緊密的結(jié)合起來,真正的建設服務型政府,推進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1]朱虹.淺析政府信息公開的豁免范圍[D].燕山大學,2010.19.
[2]范翔.政府危機管理中的信息公開問題研究[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2(18):68.
[3]王強榮.行政立法的性質(zhì)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55.
[4]楊小軍.論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的資格條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