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芳
天津市北辰區(qū)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400
傳銷作為一種新型經營方式,在上世紀90年代由西方引入我國。傳銷具有組織上的封閉性、交易上的隱蔽性、傳銷人員的分散性等特點,易為不法分子利用,干擾正常的經濟秩序,影響社會穩(wěn)定。鑒于此,國務院于1998年4月18日發(fā)布了《關于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禁止任何形式的傳銷經營活動。在我國的特殊國情下,傳銷與非法傳銷具有相同內涵,在一定意義上可以通用。
(一)非法傳銷的實質是經濟邪教
當前傳銷活動名目更加繁多、渠道更加多樣、組織更加嚴密、方式更加隱蔽、成員更加復雜、危害更加嚴重。它一方面利用經濟轉型時期部分人的暴富心理,套用“框架營銷”、“網絡倍增”等新名詞,騙取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參與其中;另一方面通過家長制的集中管理,借助封建、迷信對參加者進行“洗腦”,對其實施精神控制。非法傳銷不僅直接侵害了廣大人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且嚴重破壞社會的穩(wěn)定和和諧,并以其對人身、精神的雙重控制而演變?yōu)椤敖洕敖獭薄?/p>
(二)非法傳銷的社會危害性
非法傳銷行為危害性主要表現在:
1.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破壞社會信用基石
傳銷分子宣揚的是“能把石頭當金子賣”,其傳銷的產品多是價值與價格嚴重不符的假冒偽劣產品,甚至包括走私或國家限制流通的產品。這些產品的存在,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更為嚴重的是,傳銷網絡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以出賣個人的信用資源為基礎的。傳銷參與人發(fā)展下線的對象多是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同鄉(xiāng)。就像某個參與傳銷人員所說:“即使發(fā)現自己被騙了,為了挽回自己的損失,只有發(fā)展更多的下線,讓更多的人受騙。”由此,一個龐大的騙子網絡形成了。假如傳銷活動無限制發(fā)展下去,社會信任資源也將無限量流失,最終動搖市場經濟賴以健康發(fā)展的誠信基石。
2.危害社會穩(wěn)定,誘發(fā)更多犯罪
非法傳銷的運行模式注定了隨著資金缺口越來越大,傳銷系統(tǒng)終將無以為繼,最終遭受損失的是大量的后期加入的參與者。有些傳銷組織者牟取暴利后攜款潛逃,大量受騙群眾遷怒于政府,引發(fā)大量群體上訪事件。有的參與者在發(fā)現上當受騙后,在報復心理的驅使下,不惜鋌而走險,實施了盜竊、搶劫、非法拘禁甚至殺人等過激行為,嚴重影響了社會穩(wěn)定。
(一)全面、準確揭示了非法傳銷犯罪的內涵
1.將非法傳銷犯罪的主體限定在組織、領導者,體現了刑法的謙抑性精神
非法傳銷活動往往網絡龐大,牽涉的代理商、中間人也較多。實踐中,除沒有下線而成為“死點”的最底層群眾,其他參與者均是中間人,即既是受騙者又是騙人者。如果對大量的中間人都追究其刑事責任的話,有悖于刑法的謙抑性。對于大量受騙的傳銷參與者(包括受騙后又發(fā)展他人,但發(fā)展下線較少的傳銷參與者)來說,采取教育、挽救方法,能更好的修復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
2.準確界定非法傳銷犯罪的客觀方面
刑修七將非法傳銷犯罪的客觀方面界定為“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fā)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xù)發(fā)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的行為。該客觀方面的規(guī)定與2005年國務院頒布的《禁止傳銷條例》可謂一脈相承,并有所突出:
(1)突出了非法傳銷犯罪中以“拉人頭”為核心的犯罪模式。一方面涵蓋了實踐中有些傳銷組織沒有任何商品或服務而純粹“拉人頭”的經營模式;另一方面突出了傳銷組織中以“人頭”數量計酬和返利的回報模式。通過以上兩方面揭示了非法傳銷組織的“贏利”方法,即不是通過銷售商品而是靠騙取入門費贏利。
(2)突出了非法傳銷犯罪的本質:騙。如前文所述,傳銷作為一種營銷模式,有其存在和發(fā)展的現實依據。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傳銷發(fā)展迅猛、隊伍也在不斷擴大。而非法傳銷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禁止,因為非法傳銷其本質在于騙。騙,揭示了非法傳銷者的不法目的,即騙取他人財物。在一騙十、十騙百的傳銷模式中,市場經濟秩序遭到破壞、社會信用基石遭到動搖、人民根本利益受到損害。準確揭示非法傳銷騙的本質,才能正確區(qū)分非法傳銷和合法傳銷行為,保護合法傳銷企業(yè)的健康、良好發(fā)展,防止打擊錯誤的產生。
3.全面體現非法傳銷犯罪的客體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情節(jié)嚴重的傳銷或者變相傳銷行為如何定性問題的批復》(以下簡稱批復)中規(guī)定將非法傳銷犯罪依照非法經營定罪處罰。非法經營罪侵害的客體是市場秩序,而非法傳銷犯罪侵害的客體不僅包括經濟秩序、還包括社會秩序。修七將非法傳銷犯罪侵害的客體定位于經濟社會秩序,與批復相比,這一定位更為全面、合理:(1)非法傳銷犯罪產生于經濟活動中,其首先侵犯的是市場經濟秩序;(2)非法傳銷“拉人頭”的運行方式,“洗腦”的犯罪方法,又必然擾亂著人們的正常生活,侵害了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如上文所述,非法傳銷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多方面的,綜合性的,并非經濟秩序所能涵蓋。
(二)法條設計存在不足
1.將非法傳銷犯罪作為合同詐騙罪的一項進行處罰是否適宜?
非法傳銷犯罪與合同詐騙罪雖然在犯罪構成方面存在交叉,但是卻不完全相同,分析如下:
(1)非法傳銷犯罪與合同詐騙罪侵害的客體不完全相同。合同詐騙罪侵害的客體為市場經濟秩序和他人的財物。而非法傳銷犯罪侵害的客體為經濟社會秩序(包括但不限于經濟秩序)以及他人的財物。
(2)非法傳銷犯罪與合同詐騙罪的客觀方面表現不同。非法傳銷犯罪雖然也表現為使用欺詐手段、騙取對方財物的行為,與合同詐騙罪在行為手段上具有重合。但是合同詐騙罪要求該欺詐行為發(fā)生在合同的簽訂或履行過程中。傳銷行為多是在親朋好友之間進行的,限于人情關系以及為逃避法律追究,上下線之間往往沒有訂立書面的合同。而實踐中,對于沒有書面合同的騙取財物行為,一般以詐騙罪定罪處罰。
2.非法傳銷犯罪追訴、量刑標準未明確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中對合同詐騙罪的追訴標準進行了規(guī)定:1、個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五千元至二萬元以上的;2、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單位名義實施詐騙,詐騙所得歸單位所有的,數額在五萬至二十萬元以上的。
在現行法律下,非法傳銷犯罪作為合同詐騙罪的一種類型,在沒有特別規(guī)定的情形下,應適用上述關于合同詐騙罪的規(guī)定。但是非法傳銷作為一個侵犯了復雜客體的犯罪,僅將經濟秩序(犯罪數額)作為認定其罪與非罪的標準,未免失之片面。而正如刑修七規(guī)定的,“拉人頭”是非法傳銷的核心,也是衡量其社會危害性的重要方面。同樣,在非法傳銷犯罪中,何為“情節(jié)嚴重”,也沒有具體的衡量標準。
鑒于刑修七在非法傳銷犯罪的法條設計上存在的不足,建議:(1)將非法傳銷犯罪單獨列條,而不是將其歸入已有的法律條文中。(2)采取立法或司法解釋的方式,將非法傳銷犯罪的追訴及量刑標準予以明確:追訴標準應包括:①違法經營額或所得額達××元;②發(fā)展下線達××人。“情節(jié)嚴重”的標準,除包括上述兩標準外,還應包括造成傳銷參與者死亡等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