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瑞芳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淀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滋養(yǎng)。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需要把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作為教育教學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融入
文化自信對于人和人類社會的變革與發(fā)展至關重要,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是推動社會變革、發(fā)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高校是傳播文化、交流思想、傳承文明的重要陣地,是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陣地,要將堅定文化自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各方面,不斷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學懂弄清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鮮明特色、思想精華等,從而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歷史基礎,增強文化自信的基本力量,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革命文化誕生于血與火的革命歲月,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書寫的紅色篇章。這一文化以“五四”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為核心,不斷迸發(fā)出生生不竭、代代不息的文化動力,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矢志不移、奮勇前行。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承擔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責任,在青年學生中傳承紅色革命文化是高校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革命文化離青年學生很近,教育資源也非常豐富,高校要讓青年學生在接觸和感知革命文化中領悟其中所蘊含的堅定理想信念、濃濃的民族情懷、無畏的犧牲精神、不懈的奮斗品格,明白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激勵學生珍惜偉大時代、珍惜青春韶華,傳承紅色基因,爭做理想堅定、信念執(zhí)著、勇于開拓、頑強拼搏的時代新人,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青年學子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追求和最為響亮的時代強音。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奇跡”。堅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徹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堅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就要以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己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著中華民族最核心的精神品質,也承載著我們民族的理想和信念,是當代中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價值基礎,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青年學生正處在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時期,高校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辦學育人全過程,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青年學生在心靈深處認知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認知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性、科學性、崇高性,引導青年學生爭做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高校在培育青年學生文化自信方面的特殊重要地位,決定了高校教師必然成為培育文化自信的骨干力量。教師教學活動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對學生思想、觀念、言行的影響最直接??梢哉f,教師一肩挑著學生的未來,一肩挑著民族的未來,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堅持教育與接受教育相結合。傳道者自己要明道、信道,讓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教師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深沉的文化自信。教師的學科專業(yè)不同,但育人的要求是一致的,各學科的教師都要加強先進文化的學習研究闡釋,幫助學生廓清迷霧,在知識傳授中潛移默化增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
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結合。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于課堂上怎么說,更在于課堂外怎么做。教師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把真才實學傳給學生,用文化涵養(yǎng)引導學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堅持網上與網下相結合。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當今的大學生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網絡生活已成為他們的主要生活方式。學生在哪里,學生關注什么,教育工作就要跟進到哪里。培育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除了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也不能忽視互聯網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好這個平臺,把要傳授的文化知識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傳播出去,增強文化自信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