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睿
(710061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大數據是指企業(yè)通過收集足夠多的數據,在這些數據之中找出規(guī)律,并且通過這些數據預測未來可能發(fā)生的事或是識別當前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在大數據“殺熟”這一事件中,即是企業(yè)通過大量收集用戶的訂單、偏好、年齡、收入等信息,進而對不同的用戶或新老用戶分別制定不同的價格。如在近期,一位消費者通過某網站預訂自己出差常住的一個酒店的房間,長年價格在380元至400元間,而其用朋友的賬號登錄該網站查詢后發(fā)現(xiàn),該酒店的房間是300元,但通過自己的賬號查詢卻是380元,新老用戶之間的定價存在著重大的差異。除此以外,還存在著依據大數據對不同收入的用戶執(zhí)行不同的價格,例如使用某打車軟件的甲和乙,呼叫起終點相同的快車,發(fā)現(xiàn)平時常呼專車高端車的甲,其顯示的價格比平時只用快車的乙略高?;ヂ?lián)網經濟不斷深化的今天,大數據“殺熟”的行為也越來越多。
價格歧視指的是一種具有特殊市場地位的經營者就相同類型的產品,無正當理由向不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不同的收費標準,以此危害競爭秩序的行為。其在我國的法律中早有明文規(guī)定?!斗磯艛喾ā返谑邨l規(guī)定:“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眱r格歧視行為從經濟學的理論來講,可以分為三種,即一級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以及三級價格歧視。其中一級價格歧視,又稱完全價格歧視,就是每一單位產品都有不同的價格,即假定壟斷者知道每一個消費者對任何數量的產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貨幣量,并以此決定其價格,所確定的價正好等于對產品的需求價格,因而獲得每個消費者的全部消費剩余;二級價格歧視是指,壟斷廠商按不同的價格出售不同單位的產量,但是購買相同數量產品的每個人都支付相同的價格。一個壟斷的賣方還可以根據買方購買量的不同,收取不同的價格;三級價格歧視是指對于同一商品,完全壟斷廠商根據不同市場上的需求價格彈性不同,實施不同的價格。通常來說二級和三級價格歧視較為常見,傳統(tǒng)的交易市場中,因消費者和經營者在信息獲取上較為平等,使得一級價格歧視難以實施。然而在互聯(lián)網經濟的今天,大數據的應用為一級價格歧視的使用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大量采集用戶數據進行分析,使得經營者和消費者處于信息極度不對等的地位,并且利用這種地位,講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價格定為消費者能夠意愿支付的最高價格,并以這一價格講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從而使得經營者最大程度地獲取消費者剩余,這是大數據“殺熟”的內在表現(xiàn)。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消費者享有九種權利,分別是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求償權、結社權、獲知權、人格尊嚴受尊重權、監(jiān)督權。有關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的內容分別在消法第八條和第十條中規(guī)定。第八條規(guī)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guī)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后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guī)格、費用等有關情況。”第十條規(guī)定:“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卑凑辗l的規(guī)定,經營者未經同意即通過APP采集用戶的數據,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侵犯;對消費者實施價格歧視的行為,則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在互聯(lián)網交易中,消費者依據經營者提供的產品服務,圖片介紹等對所購買產品或服務進行選擇,信息來源單一;而經營者的服務面向廣大的用戶,用過大數據分析的方法獲取信息,信息不對等的條件下,價格歧視難免會發(fā)生,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因此而遭到損害。
互聯(lián)網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新興產物,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來的各種各樣的法律問題,而法律因其滯后性使得這些法律問題難以解決。大數據“殺熟”這一事件中,我國對于價格歧視這一法律問題規(guī)定較少,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中有相關規(guī)定。對于互聯(lián)網企業(yè)來說,其對產品或服務的定價實行的是市場指導價,不適用于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因此,從合法合規(guī)角度看,法律其實賦予了企業(yè)可以根據其自身的經營策略制定價格的權利,是屬于經營自主權的范圍。亦有學術觀點認為價格歧視僅適用于經營者而不適用于消費者。筆者認為,有關部門應明確價格歧視行為的構成要件,執(zhí)法者也應健全價格歧視的責任追究機制,從立法、司法、執(zhí)法的層面處理大數據“殺熟”帶來的法律問題。從消費者來說,消費時要做到“貨比三家”,充分獲取信息,還應明確法律所賦予消費者的權利,當權利受到侵害時,積極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1]魏雪梅.論網絡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法律保護[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10):27-28.
[2]陸峰.大數據“殺熟”呼喚行業(yè)深度治理[N].中國經濟時報,2018-04-24(004).
作者簡介:
張睿(1993.1~ ),男,漢族,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