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應(yīng)德國慕尼黑市一朋友的邀請,前往她家做客。漫步慕尼黑住宅區(qū)街頭,富有當(dāng)?shù)靥厣母鞣N建筑清麗別致,可謂步步見景,處處如畫,盡顯當(dāng)?shù)孛窬拥莫毺亟承摹?/p>
德國民居房頂都鋪著瓦片,但是沒有瓦當(dāng)這種東西,他們在房檐處都裝有橫向的金屬攔水槽。下雨時雨水會順著傾斜的房頂流到攔水槽,再通過外墻豎立的排水管直接流到下水道。所以,德國的房檐下永遠不會出現(xiàn)水簾洞般的景象。
有些德國房子外墻豎有一人高的金屬箱,頂端與房頂排水管相連。問了才知道那是雨水收集器,能裝30升的雨水,收集的雨水會用于澆花、澆草坪。德國多雨,需要人工澆灌的時候不太多,用自來水澆灌的成本其實并不高。
除了農(nóng)田和工地,在德國,很少看到裸露的土地,不是鋪了草坪就是鋪了磚石,大風(fēng)天氣里空氣中也沒有浮土。在工業(yè)區(qū),我看到廠房周圍一些邊邊角角的地方?jīng)]鋪磚石也沒鋪草坪,直接就堆了一層10厘米厚的小石子,也挺省事,總之就是不讓土壤露出來。
說到鋪地面,德國人很少在地面鋪大塊的水泥,因為不利排水,除了透水磚,更多的是嵌在一起的碎石塊。中國古代青磚鋪地當(dāng)然也有同樣的透水功能,鋪設(shè)效率也比嵌碎石塊高,但是耐磨程度就差很多了,而且容易生青苔打滑。
德國居室的門大都極其厚重,比寫字樓防火門差不了多少,據(jù)說里面加有隔音材料。門邊有一個突出來的邊條,關(guān)門時邊條會蓋住門縫(沒法兒在門縫里看人了):門與門框之間都貼有厚實的膠條,密封性極佳,防塵隔音(關(guān)門時幾無聲音)。
德國帶鎖的門大部分是L形下壓式開鎖的門把手,幾乎見不到球形旋轉(zhuǎn)式開鎖的門把手。原因是當(dāng)你手上有東西時,可以用胳膊肘壓下把手開門,如果是球形把手,就不得不放下東西用手去擰開門鎖。
德國人在墻面貼瓷磚時,瓷磚間抹灰縫隙的標(biāo)準(zhǔn)寬度是五毫米,而不是像中國貼瓷磚時縫隙盡可能緊密。一是縫隙中可以釘釘子,無需破壞墻面;二是較寬的縫隙易于清潔;三是瓷磚邊緣有誤差,很難絕對平直,較寬的縫隙比緊密的縫隙能讓瓷磚接縫的誤差更不顯眼。
德國的電器工具品種繁多,但墻上的電源開關(guān)幾乎只有一種,五厘米左右正方形圓角平板開關(guān),見不到中國常見的按鈕式開關(guān)。這種大平板開關(guān)好處是手里有東西時用手肘就可以撞開,黑暗中無須手指摸索也能很容易打開。開關(guān)也因此都安裝在手肘能夠達到的高度上。
我國民居的窗戶多是向外推開的,但德國民居的窗戶都是向內(nèi)拉開的。問德國人為什么,回答是窗戶向內(nèi)拉開,擦玻璃時很方便。想想真是這么回事,你必須將胳膊甚至大半個身體探出窗外才能擦到外推窗戶的玻璃外側(cè),住樓房時這很危險。
德國的窗戶有兩種打開方式,一種是常規(guī)的橫向內(nèi)拉全開,一種是縱向小角度內(nèi)傾,后者相當(dāng)于在窗戶上端開了個大縫,既透氣又不會漏雨。第一次去德國時不知道,在酒店一拉,窗框向內(nèi)倒下來,還以為壞了,找服務(wù)員投訴,鬧了個笑話。這種窗戶是一百多年前發(fā)明的。
窗框下沿有兩個排水孔,窗框與窗臺之間鋪有一層外傾的金屬板,金屬板延伸到窗臺外側(cè),邊緣突出下彎,就像窗臺上鋪了個金屬屋檐。雨水順著窗戶下來,通過窗框排水孔流到金屬板表面,再沿外側(cè)直接墜落地面,可極大減少雨水對窗臺和墻面的浸泡滲透。
很多德國洗手間里看不見馬桶的水箱,水箱都做在墻里了,碩大的沖水開關(guān)也是嵌在墻上的,這意味著馬桶水箱里的機關(guān)零件必須泡在水里幾十年不能壞。
德國人家里除了馬桶,還裝有小便池,這樣男士小便時就不用搞得馬桶里尿液四濺,對女士會更衛(wèi)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