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海
(133002 延邊大學法學院 吉林 延吉)
所有權保留買賣是分期付款買賣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具體特征為:經(jīng)過買賣雙方的約定,買受人履行合同義務或者附加一定條件,出賣人在買受人履行合同義務或者達成附加條件之前,保留標的物的所有權;買受人在履行了全部合同義務或者達成合同條件之后才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
只有極少數(shù)的國家對所有權保留的客體不加限制,標的物可以是動產也可以是不動產,但多數(shù)國家都僅僅承認動產作為所有權保留的標的物,如德國在民法典中明確規(guī)定所有權保留客體只能為動產,并且不包括無形財產、債權、使用許可權等。英美法系中,英國將金錢和不動產排除在所有權保留的客體范圍之外;美國規(guī)定的客體為除金錢、證券和無形財產外,合同確定時能夠移動的東西,這一規(guī)定的范圍雖然同英國法律的表述有所不同,不過其實際的客體范圍基本一致。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不僅僅規(guī)定了不動產不得適用所有權保留,還對動產中可以適用的進行細化限制,如瑞士將牲畜買賣排除在所有權保留客體之外。
我國法律沒有對所有權保留的客體進行規(guī)定,不過可以明確的是,我國不動產為土地和房屋,我國土地屬于國有,不得進行買賣,房屋所有權變動采取登記主義,不動產的變動條件僅為登記,之后經(jīng)過登記房屋所有權才發(fā)生轉移,而一經(jīng)登記,所有權即為轉移。故在我國的不動產不適用所有權保留。
故據(jù)前文所述,國際上的立法大多將不動產排除在所有權保留的客體范圍之外,我國雖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動產是否適用所有權保留,但是根據(jù)物權法定原則以及《物權法》對不動產所有權變更方式的規(guī)定,不動產經(jīng)過登記發(fā)生移轉,也就否定了所有權保留在不動產買賣中的適用。關于動產方面,有些地區(qū)或國家對動產中適用所有權保留的范圍進行了限定,我國《民法》中沒有類似的規(guī)定。如瑞士排除了牲畜作為所有權保留的客體。我國立法也該對所有權保留的動產客體范圍進行規(guī)定,列舉式的規(guī)定過于冗雜,也不便于適應社會發(fā)展,類型化的限制更適合我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狀。
要想構建并完善一個制度,首先要明確其法律性質,在此基礎之上,構建與其相適應的配套制度。目前國內外理論界對所有權保留的性質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附停止條件所有權轉移說,部分所有權轉移說,質權說,擔保物權說,法定所有權說,擔保權益說,限制所有權說。
筆者認為,在現(xiàn)今社會,我國正在制定的民法典規(guī)定中,應將所有權保留的性質定義為“附停止條件所有權轉移說”比較合適。理由如下:
根據(jù)上文所述,我國不動產的所有權轉移實行登記主義,所以所有權保留并不適用于不動產,所以討論僅限于動產并排除和解情況。各國的民法體系不盡相同,對于所有權保留的立法也存在著差異,下文僅討論所有權保留的性質及其在我國法律體制下的情況。根據(jù)我國《物權法》對擔保物權的規(guī)定,擔保物權的實現(xiàn)方式為優(yōu)先受償,而不是直接取得擔保物權的權屬,故筆者不同意“擔保物權說”;“質權說”存在的前提是,在標的物交付時所有權已經(jīng)轉移,而所有權保留的含義是在交付的時候,所有權不發(fā)生轉移,依舊歸出賣人所有,故這一說法與所有權保留的性質相悖,而且,根據(jù)流質條款的禁止規(guī)定,不得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質押物的所有權歸屬;“法定所有權說”則單純地將保留的所有權定性為法定所有權,根據(jù)物權法定原則,物權皆為法定,如此解釋所有權保留的性質并不能體現(xiàn)其本質;對“擔保權益說”筆者認為,保護“權益”是這一法律行為的目的,但是用權益來定義其性質似乎有些不夠準確。
對于“附停止條件所有權轉移說”“部分所有權轉移說”和“限制所有權說”,筆者并沒有明確的原因來否定他們,但是從我國現(xiàn)有法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哪一個學說更符合我國的法律體制。通過對比所有權和用益物權二者的概念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用益物權為缺少處分權的所有權,可以將用益物權視為所有權的一部分,所以說是所有權部分的轉移也無不可,但是因為在合同中,出賣人,即所有權人的處分權同樣收到了限制,因為按照合同的進行,所有權將最終屬于買受人,也就是在所有權保留中,出賣人也不享有對標的物的處分權,只有當買受人沒有支付價款或沒有完成約定的情況或者非法處分標的物致出賣人的可期待利益受到侵害時,出賣人才可以以取回標的物的方式來行使處分權。而從買賣雙方的所有權都受到了一部分的限制來看,所有權保留也比較符合“限制所有權說”,但是從合同的內容來看,按照合同的走向最終所有權將屬于買受人,而且《合同法》司法解釋中規(guī)定買受人履行了大部分債務時,出賣人的取回主張無法得到支持,也支持了這一走向,也就是說雖然買受人在交易中沒有享有所有權,但是更傾向于其獲得這一權利,所以,“附停止條件所有權轉移說”更加準確。
[1]王利明.所有權保留制度若干問題探討[J].法學評論,2014.1.
[2]翟云嶺,孫得勝.論所有權保留[J].法學家,2010.1.
[3]李永軍.所有權保留制度的比較法研究[J].法學論壇,2013.11.
[4]張雅萍.期待權概念及其學說之考察[J].商業(yè)研究,2011.5.
[5]劉晶.合同法定解除權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3.
[6]李丹.買賣合同中所有權保留制度若干問題探究[D].南昌大學,2013.
[7]王軼.論所有權保留的法律構成[J].當代法學,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