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醫(yī)學院中西醫(yī)結合臨床醫(yī)學系腫瘤研究室,江蘇 揚州 225000
近年來,全球惡性腫瘤的總體發(fā)病率呈現(xiàn)持續(xù)升高的趨勢[1],其中以消化道腫瘤尤為突出,我國惡性腫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2],嚴重影響人民的健康。
劉延慶教授躬耕杏林數(shù)十年,在治療惡性腫瘤方面有豐富經驗,特別是對運用中醫(yī)藥治療腫瘤有個人的獨到見解?,F(xiàn)將劉延慶教授對消化道腫瘤的認識和用藥經驗介紹如下。
中醫(yī)認為正邪和虛實[3]是造成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兩個重要原因。《素問遺篇·刺法論》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薄夺t(yī)宗必讀》曰:“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薄锻庾C醫(yī)案匯編》云:“正氣虛則成巖。”可見正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與防治腫瘤的根本動力。當機體正氣不足,難以御邪時,易被邪氣所侵,即《素問·評熱病論》所謂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泵鞔t(yī)家李中梓認為腫瘤辨治的一般規(guī)律應為:“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浸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奔丛诓捎梅稣?或)祛邪的原則治療腫瘤時,既要注意在疾病變化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所表現(xiàn)出的一般證候,又要注意在不同階段中所表現(xiàn)出的特殊證候,權衡機體與腫瘤之間的關系。
劉延慶教授認為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正氣虛損和邪毒內侵關系較密切,并提出了“癌毒[4]”的觀點。癌毒是導致腫瘤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之一,既不同于六淫邪氣,也不同于一般的內生五邪和氣滯、血瘀、痰結等諸邪,而是由于機體臟腑功能失調、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不節(jié)、勞逸失度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影響了五臟六腑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體精、氣、血、津液等物質運行失常,從而引起氣滯、血瘀、痰結、濕濁、熱毒[5]等病理變化,導致氣滯血瘀、痰濕凝聚、邪毒蘊結、正氣虧虛,進而產生的一類特殊毒邪。此外,中醫(yī)學認為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聯(lián)絡,互為表里。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為和。脾主升清,若升清不能,則氣血生化無源。而消化道的惡性腫瘤多是由于脾胃虛弱,導致毒邪入侵。因此劉師提倡用扶正抑癌的原則來治療消化道腫瘤。
2.1 扶正抑癌 在對消化道惡性腫瘤的治療上,中醫(yī)藥有明顯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①促進手術恢復,防止或延緩腫瘤的復發(fā)和轉移;②減少放化療產生的毒副作用,提高療效;③緩解晚期腫瘤患者的臨床癥狀,延長其生存期[6]。劉延慶教授在消化道腫瘤的治療方面常用黃芪、熟地、當歸、萸肉、丹參、紅景天、墨旱蓮、半枝蓮等中藥扶正,提高人體的正氣以抵抗外邪;石上柏、半夏、南星、莪術、三棱、紅豆杉、白毛藤、野葡萄根、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苦參、全蝎、烏梢蛇、白花蛇等中藥抑癌,直接攻毒以達病所。對不同的腫瘤患者,又按照中醫(yī)學“三因制宜”的原則,辨證論治,臨證加減。劉延慶教授通過多年臨床發(fā)現(xiàn),胃癌早期多屬血瘀熱毒,常加用丹參、桃仁、紅花、三棱、莪術、姜黃、蜂房、地鱉蟲、白花蛇舌草、半枝蓮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中期多屬陰虛有熱,常加用蒲公英、夏枯草、重樓、女貞子、旱蓮草、玉竹、赤芍以清熱滋陰;后期則多屬氣陰兩虛,常加用黃芪、太子參、白參、石斛、玄參、鱉甲、山慈菇以滋陰益氣。而大部分肝癌的患者表現(xiàn)為氣滯血瘀,早期以氣滯為主,隨著病情進展,血瘀征象加重,故劉延慶教授在治療中注重理氣兼活血,常應用三棱、莪術、丹參、赤芍、平地木、三七、王不留行以理氣活血,祛瘀生新,恢復氣血運行。
2.2 注重兼證 腫瘤患者除重視扶正治療外,還應當注重兼證的治療?!杜R證指南醫(yī)案》指出:“噎膈之癥,必有瘀血、頑痰、逆氣?!惫示貌○鲅嗵︷鲎险?,常用三棱、莪術、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頑痰盛者,常用海蛤殼、瓦楞子化痰消積;氣逆上沖者,常用旋覆花、代赫石降氣鎮(zhèn)逆;熱盛津傷者,常用白花蛇舌草、菝葜、半枝蓮、山慈菇、白英清熱解毒,和胃降逆。食管癌患者因氣、痰、瘀交結,阻隔于食道,常有呃逆嘔吐、嘈雜反酸等胃氣上逆的癥狀。因此劉師在食管癌的治療中將“化痰下氣”貫穿始終[7],善用陳皮、青皮、木香、厚樸等理氣行氣的藥物,使氣機升降和順,推動水濕運行,則痰無以為生。同時配伍鍛牡蠣、海螵蛸、桑螵蛸等制酸止嘔。若心煩則加焦山梔、川連;失眠則加酸棗仁、合歡皮、首烏藤、茯神;因化療藥物的使用,納谷不香則加焦楂曲、炒谷麥芽、雞內金,皮膚瘙癢則加地膚子、赤芍[8]。
此外,針對血液高凝狀態(tài),多用三七、蒲黃、茜草、赤芍、生地等涼血活血;針對白細胞數(shù)目減少,給予紅景天、當歸、熟地、何首烏等補氣補血;針對膽紅素、轉氨酶升高者,酌情加大黃、茵陳、貫眾、五味子、雞骨草等降酶保肝之品。
2.3 調節(jié)體質 對于晚期體質較弱的腫瘤患者,在運用地龍、僵蠶、全蟲等蟲類藥時,減輕用量,合理配以扶正藥物,做到扶正與抑癌共治之。在癌癥的轉移防治中,中醫(yī)學認為要“先安未受邪之地”,即認為癌癥最易攻擊人體虛弱的部位。因此劉師在治療原發(fā)腫瘤的同時,常會兼顧對轉移部位或疑似或可能轉移部位的治療,加強人體對腫瘤的防御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減少并發(fā)癥。例如食管癌患者易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肝轉移及肺轉移。故淋巴結轉移者為痰濕流注,治當加百部、海藻、地龍,加強化痰祛濕的作用;肝藏血,肝轉移者多見血虛,治當加白芍、當歸、萸肉,加強補肝血的作用;肺主氣,為儲痰之器,肺轉移者表現(xiàn)為痰濕不化、氣陰不足,多用黃芪、百合、麥冬、白英、煅海浮石,加強化痰散結、補氣養(yǎng)陰的作用。若患者多臟腑轉移,則提示元氣大虛,多用十全大補丸以大補元氣。劉師在對食管癌患者采用藥物治療外,對體質較差、氣虛乏力的患者常建議患者進食鱔魚湯[9],調補氣血。
2.4 特殊用藥 在治療腫瘤中,劉延慶教授習慣使用紅豆杉、紅景天兩味藥。原菲等[10]通過對紅豆杉多糖成分進行分離研究發(fā)現(xiàn)其具有抗腫瘤的作用,姜建偉等[11]研究表明紅景天的抗腫瘤機制雖尚不清楚,但對腫瘤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整個消化道腫瘤在扶正抑癌的同時,還要注意對脾胃功能的調治,加陳皮、茯苓、霍香、佩蘭、草果、蒼術、白術、生苡仁、姜半夏等以健脾益氣。
對于腫瘤患者,劉延慶教授常囑患者另服三七粉,晨服 3 g。三七中的有效成分三七總皂苷(PNS)可通過直接殺死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或轉移,誘導腫瘤細胞調亡,增強和刺激機體免疫功能等起到抗腫瘤的作用[12]。可燕等[13]通過裸鼠尾靜脈成瘤實驗表明,三七根和三七花總皂苷具有抗腫瘤細胞誘導血小板聚集的能力,具有潛在的抗腫瘤血行轉移能力?!侗静菥V目新篇》記載:“三七根,止血之神藥也。無論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獨用亦效,加入于補氣補血藥中則養(yǎng)神”。王珍等[14]研究表明,三七素可能影響大鼠的凝血系統(tǒng)、血小板聚集和纖溶系統(tǒng),以提高血漿纖維蛋白原,促進血小板第 I 相和第 II 相的聚集,抑制纖維蛋白溶解、形成血栓而達到止血的作用。
2.5 飲食調暢 對于消化道腫瘤的患者更要注意飲食的調控。劉師認為腸癌的發(fā)生也多與肆食油甘肥膩有關,結直腸癌患者在飲食上應當注意清淡,不要攝入過多的高脂飲食,多吃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如韭菜、芹菜、白菜、蘿卜等,可刺激腸蠕動,增加排便次數(shù),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此外,劉延慶教授認為從情志入手,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可改善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轉歸。適量適宜的運動,加上合理的膳食,能夠提高機體對疾病和外界環(huán)境的抵抗和適應能力。
患者,男,68歲。2016年3月2日因上腹部飽脹不適于揚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查,胃鏡病理示:(胃底)腺癌,(距門齒40 cm)腺癌。遂于2016年3月8日在該院行根治性全胃切除術。術后病理:(全胃)腺癌,低-中分化,侵及全層,可見脈管內癌栓,上下切緣未見癌累及,第12組淋巴結、胃大彎淋巴結(0/2,0/7),胃小彎淋巴結(10/20)。術后全腹部CT平掃:1、胃癌術后改變,吻合口下方壁稍后;2、肝臟鈣化灶;3、左腎上腺稍粗;4、雙腎小囊腫;5、腸系膜周圍淋巴結增大;6、前列腺增生、鈣化;7、盆腔少許積液;8、L2椎體壓縮性改變;9、兩肺少許陳舊性病灶。2016年4月6日予替吉奧聯(lián)合奧沙利鉑化療一周期,后因替吉奧過敏,4月28號改予卡培它濱聯(lián)合奧沙利鉑化療一周期,過程順利。2016年5月19日復查胸部CT示:1、胃癌術后改變,吻合口下方壁稍后;2、肝臟鈣化灶;3、左腎周圍滲出;4、雙腎小囊腫;5、左腎上腺稍粗;6、腸系膜周圍淋巴結增大;7、前列腺增生、鈣化;8、盆腔積液;9、L2椎體壓縮性改變;10、兩肺少許陳舊性病灶;11、肺氣腫,肺大皰。較前片左腎周圍高密度影為新增,盆腔積液增多,且肌酐偏高考慮為腎功能不全,經腎內科治療后好轉,后停止化療。癌胚抗原:5.54 ng/mL糖類抗原199:19.9 U/mL。
患者此時為胃癌術后化療后,病情穩(wěn)定,無畏寒發(fā)熱,無惡心嘔吐,無咳嗽咯痰,無胸悶心悸,無腹脹腹痛腹瀉,稍乏力,納谷尚可,二便調,夜寐尚安,舌淡紅、苔薄白,脈弦。遵“扶正抑癌”原則,擬健脾益氣,化痰利濕為治法,處方:黃芪30 g,熟地15 g,當歸10 g,五味子6 g,枸杞10 g,山萸肉10 g,藤梨根30 g,白毛藤30 g,雞血藤30 g,野葡萄根30 g,黃精15 g,石見穿30 g,制南星15 g,大貝母15 g,菟絲子15 g,淫羊藿15 g,枳殼10 g,蘇梗10 g,炙甘草3 g,紅景天15 g。14 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2 次溫服?;颊邎猿址弥兴幹两?,以上方為基礎,隨證加減,未訴特殊不適。2016年8月11日查胸、腹部CT示:胃癌術后改變,胸、全腹部未見明顯轉移征象。腫瘤標志物:AFP、CEA、CA125、CA199、CA50正常?;颊吣壳安∏榉€(wěn)定,至今已近1年。
按語:劉延慶教授將 “扶正抑癌”貫穿胃癌治療的始終,在健脾益氣、化痰利濕、解毒散結的基礎上,依據(jù)患者的不同治療階段,按照整體觀念以辨證施治。初診扶正固本為主,兼予解毒抗癌。黃芪、熟地補氣健脾,當歸、山萸肉扶助正氣,枸杞、菟絲子滋補肝腎,枳殼、蘇梗順氣化痰;白毛藤、野葡萄根解毒抗癌,藤梨根、石見穿、淫羊藿祛風除濕,五味子養(yǎng)陰固精,雞血藤活血化瘀,黃精補脾益氣,制南星、大貝母散結消腫,枳殼理氣寬中,炙甘草調和諸藥。諸藥相合,既能針對疾病的主要病機,又能發(fā)揮中醫(yī)藥辨證論治的優(yōu)勢,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療效。以上方為基礎,隨證加減,患者至今服藥已近1年,目前病情穩(wěn)定,精神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