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東省梁山縣中醫(yī)院針灸科,山東 梁山 272600;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北京 100029
絡脈是針灸脈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敖浢}為里,支而橫者為絡”(《靈樞·脈度》)、“經脈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靈樞·經脈》),可見絡脈是從位置較深的經脈橫行別出的位置較淺的分支。脈絡以十五絡為主體,亦包括孫絡、浮絡等,具有滲灌氣血津液,貫通營衛(wèi)經氣的作用,較廣泛地應用于疾病的診斷、治療、預后判斷?,F(xiàn)將近年來絡脈理論在反映病證、治療疾病、判斷預后方面的臨床進展概述如下。
古籍記載古人多通過觀絡色以診寒熱,寒證多表現(xiàn)為絡色青、白,熱證多表現(xiàn)為絡色黃、赤,舊疾則表現(xiàn)為絡色黑,如“黃赤則熱,多白則寒”(《素問·皮部論》)、“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魚黑者,留舊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靈樞·經脈》);除絡色黃赤外,熱證還多表現(xiàn)為絡脈堅緊充盛,如“結絡堅緊,火所治之”(《靈樞·官能》)、“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素問·痿論》)。古人也通過別絡脈顯現(xiàn)與否及其形態(tài)辨虛實,實證絡脈壅盛,虛證絡脈短小或空虛陷下,如“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靈樞·經脈》)、“其小而短者,少氣”(《靈樞·經脈》)。今人亦以觀絡脈來診查疾病、分析病情、辨別證型。
1.1 觀舌下絡脈辨證 楊栓柱等[1]對115例Ⅱ型糖尿病腎病(DN)患者進行舌下絡脈觀察,發(fā)現(xiàn)初病可見患者舌下絡脈變粗變暗,久病患者舌下絡脈嚴重迂曲;實證舌下絡脈充盈,或迂曲,甚則成片,虛證舌下絡脈塌陷、細短,由此可得舌下絡脈可作為DN證型的辨別依據(jù)。武哲麗等[2]對100例肝病患者的舌質和舌下絡脈進行觀察分析,發(fā)現(xiàn)正常組患者的舌下絡脈多為單支干,而肝病各血瘀證組患者舌下絡脈多呈雙支干、多支干,濕熱瘀滯證多見多支干且飽滿隆起彎曲,提示肝病患者舌下絡脈可為血瘀證微觀證型分類提供輔助診斷。
1.2 察白睛絡脈辨證 邵洪偉[3]依據(jù)彭靜山教授的觀眼識證學說對64例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患者白睛絡脈的分布、形狀、顏色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高血壓患者幾乎都有白睛絡脈的異常變化,白睛絡脈異常分布區(qū)最多為肝膽區(qū),形態(tài)多為根部粗大,顏色多淺淡,并將原發(fā)性高血壓常見中醫(yī)證型、不同分級、不同病程、合并并發(fā)癥的相應患者的白睛絡脈進行統(tǒng)計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白睛絡脈可直觀顯現(xiàn)患者病情變化,提示觀察患者白睛絡脈的異常變化可為高血壓病及其并發(fā)癥的及時有效診查提供依據(jù)。
1.3 望食指絡脈診疾 張會敏[4]對106例新生兒肺炎患兒的食指指紋進行觀察,通過觀察統(tǒng)計患兒食指指紋顯現(xiàn)部位、程度、顏色及流暢度,發(fā)現(xiàn)小兒指紋顏色可反映體內缺氧程度,缺氧愈重,指紋顏色愈青紫;小兒指紋顯露程度(浮沉)可間接反映心臟功能;指紋出現(xiàn)部位(風、氣、命)與患兒喘憋程度相關。提示對患兒指紋顏色、三關位置及動脈氧分壓的觀察與監(jiān)測有助于判斷新生兒肺炎的程度,望小兒指紋可為新生兒肺炎的早期診斷提供臨床依據(jù)。
古人多以刺絡放血(刺結絡、刺盛絡)、繆刺其絡(血絡、井穴、絡穴)及艾灸、推拿、中藥內服、外敷之法來治療絡脈氣、血、津、神失常所引起的相關病證。
結絡多為脈絡郁結,瘀血停滯之處,刺之以祛瘀血;盛絡多為邪氣所聚,脹起異常但無結之處,刺之以祛邪氣,如“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決之乃行”(《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故諸刺絡脈者……甚血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靈樞·經脈》)??姶膛c巨刺相類似,均為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但巨刺為深刺其經,以治經病、臟病,繆刺為淺刺其絡,以治絡病,正如《內經》所載“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素問·繆刺論》)、“邪客于手陽明之絡……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左刺右,右刺左”(《素問·謬刺論》)。對于絡氣不充、神氣不足者,古人常以艾灸及推拿導引之法治之,如“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靈樞·禁服》)、“神不足者,視其絡虛,按而致之,……以通其經,神氣乃平”(《素問·調經論》)。
今人亦以絡脈理論為指導,采用中藥內服、中藥外敷、刺絡放血、繆刺井穴等方法治療內、外、婦、兒、骨、皮膚等多種疾病。
2.1 理氣通絡,配制中藥內服 宋立群教授從絡脈論治糖尿病腎病,認為糖尿病腎?、跗跒槎緭p腎絡型,治療當以益氣固本,通絡泄毒為法,其運用通絡降濁湯治療糖尿病腎病Ⅴ期(腎衰竭期)患者43例,總有效率為60.47%,代償期及失代償期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降低,白蛋白水平升高[5]。張曉峰等[6]從“瘀、濕、濁、毒互結損絡”論治子宮內膜異位癥(EMT),認為其病位在胞絡,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言:“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血氣,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于胞絡,損傷沖任之脈”,并自擬祛瘀解毒消癥湯對EMT患者加以治療,療效較為理想。吳以嶺[7]通過構建“脈絡學說”,提出“絡以通為用”的治療原則,使用搜剔疏通類藥物,研制出治療冠心病的通心絡膠囊;運用“絡虛通補”的學術思想,研制出治療心律失常的參松養(yǎng)心膠囊;并提出了“氣、血、水同治分消”的治療原則,研制出治療慢性心衰的芪藶強心膠囊。
2.2 祛瘀解毒,研制中藥外敷 王臻[8]采用絡脈康復法(安神通絡耦合劑手法揉搓聯(lián)合藥物超聲導入)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輕度抑郁患者進行治療,研究結果表明絡脈康復法可以提高患者外周血去甲腎上腺素含量,改善患者心境障礙。李濤等[9]采用局部刺絡放血配合加味黃金散膏外敷治療下肢丹毒52例,以瀉血解毒之法,達消腫止痛之功,總有效率為94.23%。唐倩[10]以“毒損絡脈”為理論基礎,以活血解毒通絡為治則,用冰蟲止痛膏外敷輔助治療局部癌痛77例,結果表明癌痛局部輔助使用冰蟲止痛膏外敷,可以提高癌痛緩解率,減少爆發(fā)痛次數(shù),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是治療癌痛的一種綠色高效的方法。
2.3 活血行氣,刺絡放血
2.3.1 舌下及耳背絡脈刺血 汪慧平[11]在采用刺絡放血結合針灸治療瘀血質黃褐斑時,對治療組進行金津玉液點刺放血和肢體淺表瘀血部位刺絡放血,通過刺絡放血使邪隨血出,經絡氣血暢達,促進患者面部斑塊消散。王宏南[12]采用耳背絡脈放血治療小兒急性發(fā)熱65例,總有效率為93.8%,為小兒急性發(fā)熱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
2.3.2 浮絡刺血 李玉捷等[13]采用針刺配合刺絡放血治療乳腺增生30例,刺絡放血部位為患者乳腺周圍、背部對應區(qū)、肘關節(jié)內側面的細小瘀絡,治療后患者乳房疼痛程度及腫塊硬度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花春玲等[14]對47例豐隆穴有浮絡現(xiàn)象的慢性咽喉腫痛患者進行浮絡處散刺拔罐放血,治愈率為87.23%,總有效率為100%。田元生等[15]應用埋線刺絡法對43例強制性脊柱炎(AS)患者進行治療,治療組埋線選穴為夾脊穴、大杼、腎俞、陽陵泉、足三里,刺絡部位為腰背及委中穴的若干浮絡,對照組給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治療,連續(xù)治療8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87.3%)明顯高于對照組(70.0%)。
2.3.3 絡穴、井穴刺血 宋帥等[16]對32例陰癢患者進行點刺放血治療,點刺部位為腰骶部反應點及蠡溝穴,治療12次后,總有效率達78.1%,三個月后進行回訪,無復發(fā)。楊丹等[17]采用井穴刺絡放血治療腦卒中后抑郁,治療組20例在常規(guī)基礎治療加用井穴刺絡放血,對照組加用帕羅西汀(口服),共治療6周,井穴放血與陽性對照藥治療效果相比無統(tǒng)計差異,提示井穴刺絡放血治療卒中后抑郁簡便效驗,綠色經濟。
2.3.4 其他部位刺血 郭誠杰教授采用刺絡療法治療乳頭痛癢癥,通過在患者乳頭處行刺絡放血,去除絡脈之瘀滯,取得良好療效[18]。李穎文等[19]采用左氏“調氣-調血-調經筋”針法治療原發(fā)性失眠,治療組在“調血”時采用中指指腹微絡放血,改善患者腦部血液供應,提升患者睡眠質量。
古代醫(yī)家通過觀整體及局部絡脈(魚際、目竅、舌下、食指指紋)以判別疾病預后及死生,如“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靈樞·寒熱》)、“若舌根下脈青黑,及舌反卷上,冰冷不溫者,母子俱死之候”(《女科經論》)。今人亦通過動態(tài)觀察患者的舌下絡脈及食指絡脈來推測疾病預后及轉歸。
3.1 查舌下絡脈斷預后 徐學功等[20]對612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證型及舌象特點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心功能分級的增加,CHF患者舌下絡脈顏色分布由淡紫轉向青紫,提示患者瘀血程度加重,可見舌下絡脈對CHF的預后及轉歸有一定指導意義。劉燕平等[21]對106例圍絕經期綜合癥的舌下絡脈進行臨床觀察,研究結果表明圍絕經期綜合癥組舌下絡脈變化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且圍絕經期綜合癥患者舌下絡脈的異常變化,隨年齡增長而日趨明顯,提示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舌下絡脈的變化及時了解患者病情的變化,這對判斷患者病情輕重、評估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3.2 看食指絡脈別轉歸 李俊玫等[22]通過對50例肺炎并發(fā)心力衰竭嬰幼兒的食指絡脈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患兒食指絡脈多抵達命關,充盈明顯,形多彎曲,流速慢,末梢多分叉,當患兒心功能改善,其食指絡脈長度也相應地縮短,充盈減輕,形態(tài)由迂曲變直,流速相應加快至正常狀態(tài)。提示通過觀察患兒食指絡脈的變化情況,可以輔助判斷肺炎合并心衰患兒的治療效果及轉歸。于收[23]通過對60例小兒手足口病的患兒的食指絡脈進行動態(tài)觀察,發(fā)現(xiàn)隨著患兒病情好轉,患兒食指絡脈長度相應縮短、流速轉為正常、充盈及青紫程度減輕。提示觀察患兒食指絡脈變化情況,亦有助于判斷小兒手足口病的療效及預后和轉歸。
近年來古籍研究者及臨床工作者對絡脈及絡脈理論的重視程度與日提高,絡脈理論在臨床中的應用也逐漸加強。通過對絡脈理論的臨床應用進行總結歸納,發(fā)現(xiàn)絡脈理論在臨床中使用較為廣泛,治療效果顯著,但在規(guī)范使用上存在一些問題;絡脈理論在診斷及判斷疾病預后方面,以望舌下、食指絡脈為主,手段較為單一;此外,尚未發(fā)現(xiàn)絡脈理論在預防疾病方面的應用。筆者認為今后可從以下方面對絡脈理論進行探索和研究。
4.1 加強絡脈診法 古人“診絡脈”部位廣泛,涉及整個體表(面、目、舌、耳、魚際、指紋、尺膚、腹部等);今人以查舌下絡脈為主,偶注重白睛絡脈,小兒多望食指絡脈,對其他部位的絡脈重視程度不夠。因此,應加強相關絡脈診法研究,以更好地為臨床診斷疾病及判斷預后服務。
4.2 規(guī)范絡脈治療 筆者在整理文獻時發(fā)現(xiàn)“刺絡放血”、“繆刺”經常泛用,不論是否點刺絡脈(浮絡、盛絡、血絡、結絡等),只要出血,大都命名為“刺絡放血”;不論是否點刺絡穴、井穴、絡脈,只要是右病刺左、左病刺右,大都冠名“繆刺”。今后需重視命名的規(guī)范性。此外,許多臨床研究,沒有設立對照組,療效判定標準也不夠權威,導致研究結果的說服力不足。因此,應規(guī)范臨床設計,采用公認療效標準。
4.3 探索絡脈防病 絡脈是脈體系中一座巨大的寶庫,正如葉天士所言“醫(yī)不知絡脈治法,所謂愈究愈窮矣”,許多慢性病(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疑難病(頑固性皮膚病、腫瘤等)的治療都與絡脈有很大聯(lián)系。因此,應繼續(xù)加強對慢性病、疑難病的絡脈治療研究?!吧厢t(yī)治未病”,筆者認為亦應加強對絡脈預防疾病相關理論和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