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源
新華不止是書店
李雪源
從小到大,去過的書店有很多,或簡陋或華麗,或擁擠熙攘,或空蕩靜謐。這其中,有在路上偶然遇到的巴掌大的書屋,也有為一本參考書千里迢迢找尋的指定書店,可惜的是唯獨沒有去過誠品書店。
但是書店的氣場從來都與眾不同,無論是小說橫飛的雜書鋪,還是細致分類、碼放整齊的“正規(guī)”書店,都有著各自獨特的氣質。
學生時代的書店大多離不開教科書和參考書以及各類題庫,它們一般規(guī)模不大,但一應俱全,看似不起眼的一家書店卻往往隱藏著不可思議的書籍儲備量。初中時,校門口有一家書店,總是能在第一時間與課程進度同步,老師提到某一本參考書,你總能在這家小店里找到。這時,如果不趕緊出手,參考書會瞬間一搶而空,不得不等待下一次進貨。學生書店不單出售圖書,還會將店內一面墻留給時下“流行音樂”。任賢齊,張惠妹,范曉萱……總有一款是你所愛。讓人慰藉的是,同學們就算沒能買到參考書,至少買到了偶像的卡帶,出門時也不會太失望。
真正意義上的書店應該是拒絕單一和程式化的,它會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與靠近它的人交流。從顧客踏入大門的那一刻起,便開始傳遞某種信息。離開實用性為主的書店,初中邁向了高中,看書不再是一件硬性要求與學業(yè)壓力之下的事情。于是,帶著對新世界的渴求,我走進了人生中與之產生聯(lián)系最多的一家“國字號”書店——新華書店。
不像誠品書店有無處不在的人文氣息,也沒有高等教育書店的一板一眼,更不會像三聯(lián)韜奮書店那么別具一格,印象中的新華書店是令人踏實與心安的,并無太多個性。即便對于沒有上過幾天學的打工族來說,身在其中也不會感到局促與忐忑。與千千萬萬個散落在全國各地城市鄉(xiāng)村的新華書店一樣,家鄉(xiāng)的新華書店自開業(yè)那天起,就以豐富的圖書種類和賓至如歸的服務收獲了大批讀者青睞。高中時住校,周末回家,必定會到新華書店走一遭,買不買書先不說,聞著沁人的書香味就夠了。新華書店開在市中心的位置,旁邊就是“八一”廣場,周圍有商店有飯店,雖說小城人少,但每逢周末,由于書店的緣故,還是會聚集許多人氣。邊看書邊等人是一個不錯的體驗,那時經常與朋友約在新華書店見面,早到的那個人可以先看看書,等一碰面就可以交換近況,順帶聊聊手頭上的書。大學之前,新華書店不僅給我提供了足夠的學習資料,還給我留下了許多有關友情的美好記憶,在一個并不發(fā)達的小地方。
大學期間,寒暑假回家,驚喜地發(fā)現新華書店在家鄉(xiāng)增開了兩家分店,其中一家就開在家門口,從小區(qū)走出來,過一條馬路就能看到它紅底白字的大幅招牌。店內依舊是傳統(tǒng)的書架擺設,中規(guī)中矩,圖書種類自然增加了許多,至少買一本《歷年考研真題》不會再大費周章。圖書和音像,一直不分家,書店另一頭是各類音像制品,也使得這家門店規(guī)模擴大了不少。某年寒假,與一位高中老同學碰面,約在家門口的新華書店。那天風很大,裹了一條圍巾出了門。依稀記得,遠遠望去,那個人縮著腦袋,背對著我站在書店門口。后來,這一刻被歷史性地銘記。因為新華書店成了我與愛人初次會面的地方。多年后,我們經常會討論回憶的是書店紅色背景下那個顯得不太自信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