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冬梅
(四川省廣元市中醫(yī)院,四川 廣元 628000)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變,腦力與體力勞動強度增大,加之長時間重復某一動作或保持某一姿勢,造成骨關節(jié)與軟組織損傷的疾病增多,特別是慢性積勞損傷常見。病變常累及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膝關節(jié)、頸椎、腰椎等活動量大或者承重較大的部位,造成骨關節(jié)軟骨面損害,加速退行性改變、炎癥改變以及內分泌功能紊亂,使體內代謝產物堆積,破壞了骨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影響骨關節(jié)的功能,從而影響人們正常工作和生活的能力。目前多采用口服抗炎止痛藥物、局部封閉、針灸、針刀等方法治療,但可能存在藥物副作用或患者感覺疼痛等。筆者在臨床中應用改良隔姜灸治療骨關節(jié)與軟組織傷病,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將臨床應用情況及心得體會介紹如下。
1.1適應證①非感染性骨關節(jié)炎癥病變,如肩周炎、肱骨內外上髁炎、顳頜關節(jié)炎、膝骨性關節(jié)炎、頸椎病等;②肌腱、肌肉起止點、腱鞘、筋膜等無菌性炎癥病變,如腱鞘炎、足跟痛、腕管綜合征等;③其他能找到明確壓痛點的無菌性炎癥病變。
1.2禁忌證①局部紅腫熱痛、皮膚潰破或懷疑為感染所致的病變;②急性損傷所致的病變。
1.3操作方法在病變部位尋找壓痛點,在壓痛最明顯的部位進行隔姜灸。取大小合適的生姜切成3~5 mm 厚度的薄片,共3片,用針在姜片上刺數個小孔。取普通艾條1根點燃,先用艾條將第1片姜片熏熱,以姜片上有水氣冒出為度;然后將第1片姜片置于選好的壓痛點,將點燃的艾條直接放在姜片表面,以利于熱量快速、持久、恒定的傳達到病變部位。待患者稍感局部皮膚發(fā)燙時,將第2片姜片置于第1片姜片表面繼續(xù)施灸,患者再次感覺皮膚發(fā)燙時,將第3片姜片置于第2片姜片上繼續(xù)施灸,直到患者感到皮膚發(fā)燙為止。整個操作過程為15~20 min。灸后患者能感覺局部皮膚溫熱,甚至有溫熱感向周圍及組織深部擴散的感覺,部分患者灸后能立刻感覺舒適或疼痛減輕。
2.1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女,59歲。因“右肘部反復疼痛3個月余”就診。3個月前感右肘部疼痛,擰毛巾、提拉重物時疼痛明顯,未進行治療,癥狀逐漸加重,遂就診于我院。查體:右側肱骨外上髁、肱橈關節(jié)間隙壓痛明顯,Mills試驗(又稱前臂伸肌牽拉試驗)陽性。肘關節(jié)MRI:右側肱骨外上髁、肱骨遠端前緣窄帶狀長T1、長T2信號,橈側腕長伸肌片狀水腫信號,各關節(jié)間隙正常,關節(jié)腔內清晰,骨質信號正常。診斷:右側肱骨外上髁炎。治療:于右側肱骨外上髁壓痛最明顯處行改良隔姜灸,每日1次。第1次治療結束后,患者即感疼痛明顯緩解。治療3次后,患者感覺無明顯疼痛,可順利完成擰毛巾動作,但仍感覺肘關節(jié)處僵硬不適。繼續(xù)治療3次后,患者痊愈。2周后隨訪,癥狀無復發(fā)。
2.2足跟痛患者,女,68歲。右足跟痛10余日,晨起、久坐后剛開始行走時疼痛明顯,活動后疼痛減輕。查體:右足跟底部壓痛明顯,局部皮膚無紅腫熱痛。右足跟骨X線檢查:右側跟骨骨皮質連續(xù),骨質密度正常,未見明顯異常。診斷:足跟痛。治療:于右足跟底部壓痛最明顯處行改良隔姜灸,每日1次。治療3次后患者感覺疼痛減輕。治療10次后患者感覺疼痛明顯好轉。
2.3肩周炎患者,女,65歲。右肩關節(jié)周圍疼痛半年余,肩部上舉、外展、后伸、內收、內旋等活動明顯受限,經針灸、推拿等治療后肩部疼痛減輕,活動范圍增強,但始終肩部后伸、內收、內旋疼痛,喙突、喙肱韌帶處壓痛明顯,經針灸、推拿等治療后無明顯療效。右肩關節(jié)MRI:右肩關節(jié)各骨形態(tài)及信號未見明顯異常,關節(jié)面光滑整齊,關節(jié)間隙無明顯狹窄及增寬,關節(jié)腔內未見明顯積液,肩袖完整,岡上肌腱、肩胛下肌、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及喙肱韌帶周圍可見少許長T1、長T2信號。診斷:肩周炎。治療:于喙突、喙肱韌帶壓痛明顯處行改良隔姜灸,每日1次。第2日患者訴喙突處壓痛明顯減輕。治療3次后,患者感覺喙突、喙肱韌帶無明顯壓痛。治療5次后,患者感覺肩關節(jié)活動自如。
隔姜灸的明確記載最早見于葛洪《肘后備急方》,在明代得以發(fā)展[1]?!夺樉拇蟪伞酚涊d:“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錢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2]《灸法秘傳》記載:“用生姜一大片,原二分許,將灸盞之足釘在姜片上……將艾絨捏做一團,少頃則藥氣即可入?!盵3]許艷琴等[4]研究發(fā)現(xiàn),隔姜灸是內科疾病中應用最多的隔物灸法,占所有病種的36.8%,以面癱為主;其次是骨傷科疾病,占所有病種的26.3%,以肱骨外上髁炎為主,可見隔姜灸在骨關節(jié)與軟組織傷病中的應用優(yōu)勢突出。
中醫(yī)認為,骨關節(jié)與軟組織傷病多由皮肉筋骨損傷引起氣血瘀滯,經絡阻塞,或津血虧損,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導致臟腑不和;亦可由臟腑不和,由里達表引起經絡、氣血、津液病變,導致皮肉筋骨病變[5]。生姜具有溫通經絡的功效,加上艾灸的溫熱作用可以疏通經絡。現(xiàn)代經絡研究發(fā)現(xiàn),人體體表沿十二經脈存在循經紅外輻射軌跡,灸法所產生的溫熱刺激能改變整個機體的熱量[6-8]。隔物灸與人體穴位紅外輻射基本一致,提示隔物灸治療作用可能與其參與紅外共振輻射有關[9]。實驗研究表明,隔姜灸能提高模型動物血清溶血酶水平和白介素-2的分泌,增強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10]。趙天平等[11]認為隔姜灸可明顯降低潰瘍性結腸炎大鼠結腸局部血管活性腸肽及白介素-1β的含量,可見隔姜灸能減少炎癥介質的含量,增強免疫細胞的功能,從而促進炎癥的消退,加速損傷愈合。此外,實驗研究表明[12],生姜醇提取物能明顯抑制由二磷酸腺苷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延緩血液凝固,從而改善血液循環(huán)。隔姜灸通過艾灸的溫熱作用使生姜的有效成分滲出,產生改善血液循環(huán)、抗炎的作用。
此外,隔姜灸可緩和艾條燃燒產生的高溫,患者容易接受,而用艾條替換傳統(tǒng)的艾炷,溫熱作用更加穩(wěn)定。對醫(yī)生來說,可以縮短操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傊?,改良隔姜灸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方法,但由于條件限制,尚未進行科學合理的臨床對照試驗證實其療效,關于其起效機制的研究較少,還需要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繼續(x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