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梅
(鞍山市中心醫(yī)院內分泌科,遼寧 鞍山 114001)
胃腸道舒適護理是指根據早產兒胃腸道尚未發(fā)育成熟,喂奶后很容易發(fā)生嘔吐、排便不暢、胃動力不足、腹脹等胃腸道不耐受情況的生理特點,通過舒適體位、微量喂養(yǎng)等方式,促使早產兒從喂養(yǎng)、經胃腸道吸收后獲取足夠營養(yǎng)。據文獻報道,早產兒分娩前胎齡越小,分娩時體質量越小,發(fā)生胃腸道不耐受風險越高,早產兒存活率越低,這說明胃腸道舒適護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1-2]。本次研究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早產兒35例,在常規(guī)護理措施基礎上加入胃腸道舒適護理措施進行干預,臨床效果令人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早產兒70例,按照分娩先后順序將患兒分成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35例,男21例,女14例,胎齡30~36周,胎齡平均(33.05±2.54)周,日齡1~10 d,日齡平均(3.11±1.53)d,出生體質量1452~2243 g,出生體質量平均(1893.00±334.50)g。對照組35例,男19例,女16例,胎齡31~37周,胎齡平均(33.40±2.69)周,日齡0.5~11 d,日齡平均(3.37±1.82)d,出生體質量1483~2266 g,出生體質量平均(1912.50±336.24)g。對比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數據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如下:①臨床資料完整,研究中途無脫出;②嘔吐≥3次/天;③進食奶水重量下降,或不增,至少維持3 d;④胃內存奶量超過1/3上次喂奶量,或在24 h內超過喂養(yǎng)總量1/4;⑤24 h患兒腹圍增加至少1.5 cm;⑥胃內嘔吐物呈咖啡樣,大便檢測結果顯示潛血呈陽性[3];⑦所有患兒家屬、法定監(jiān)護人均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同醫(y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
1.3 本次研究對象排除標準。本次研究對象排除標準如下:①因持續(xù)哭鬧無法參與本次研究,以及身體過于衰弱,導致無法參與本次研究;②凝血障礙等血液系統(tǒng)疾病,腫瘤,傳染病;③基礎性疾病,如糖尿病,以及其他疾??;④患兒家屬及其法定監(jiān)護人不愿配合研究。
1.4 研究方法:兩組患兒均經由留置胃管進行胃腸道減壓,適當禁食,并經靜脈途徑補充營養(yǎng),待觀察患兒具備自主吞咽能力后,經由胃腸道飼管補充營養(yǎng),喂養(yǎng)量逐漸增加,由稀到濃,再到奶瓶喂養(yǎng)。按照病情,遵醫(yī)囑給予紅霉素(小劑量)經靜脈途徑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措施,主要包括舒適溫度及濕度,合適體溫,保持安靜及適當光線,避免對早產兒的刺激,注意保暖及呼吸循環(huán),禁食1~3 d后按照情況判斷是否需要經口喂養(yǎng),或下飼管。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操作上加入胃腸道舒適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早期給予灌腸治療,促使早產兒順暢排便;分娩后30 min,經由開塞露5 mL+生理鹽水5 mL保留灌腸,2次/天,待胎糞排盡方可停止灌腸;②分娩后6 h開始,手預熱后以臍部為中心全身撫觸,順時針持續(xù)5~10 min,選擇餐后1 h,或兩餐之間,早產兒四肢靠身體并攏,手不要離開患兒腹部,撫觸5 mL后,輕揉左腹8~10次,撫觸接觸后適當抬高(15°~30°),右側臥位,時間約30 min,降低喂養(yǎng)后嘔吐風險;③出生后24 h開始微量喂養(yǎng),每日每kg體質量0.1~24 mL,從少到多,循序漸進;每次喂養(yǎng)前均需抽出胃內殘留奶量,持續(xù)觀察,如發(fā)現異常,針對性處理[4];④經口喂養(yǎng)存在困難,或喂養(yǎng)不耐受情況較重,可給予注意非營養(yǎng)性吸吮及藥物干預,注意持續(xù)監(jiān)測患兒生命體征,如發(fā)現異常情況,給予針對性護理。
觀察組患兒住院時間(27.90±5.02)d、住院費用(7705.04±1239.58)元均顯著低于對照組(34.58±5.11)d、(8859.83±1689.66)元,差異顯著,能夠獲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兒繼發(fā)感染率8.57%(3/35)、硬腫癥發(fā)生率20.00%(7/35)、呼吸暫停率28.57%(10/35)明顯對于對照組的28.57%(10/35)、34.29%(12/35)以及48.57%(17/35),差異顯著,能夠獲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早產兒是指在母體內孕育時間不足,機體各項器官及系統(tǒng)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抵抗力相對足月分娩兒較弱,因此發(fā)生如感染、硬腫癥等疾病風險較高。尤其是當病房內,或人為因素對早產兒產生刺激時,能夠加大負面影響,促使機體抵抗力進一步下降,可導致早產兒存活概率下降,因此需加強護理,使得早產兒的身心需求得到保障,提升其生活質量。胃腸道舒適護理措施是近幾年逐漸在臨床上星期的新型護理模式的一部分,能夠有效改善其喂養(yǎng)不耐受情況,促進新生兒生長發(fā)育[5]。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早產兒在常規(guī)治療及處理措施基礎上給予胃腸道舒適護理,其住院時間、花費、不良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對于僅施行常規(guī)治療及護理措施的對照組而言改善程度顯著(P<0.05),支持上述觀點。
總之,早產兒在常規(guī)護理措施基礎上加入胃腸道舒適護理措施進行干預,有助于促進患兒正常生長發(fā)育,盡可能外界不利負面影響因素對早產兒的刺激,減少不良發(fā)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使得早產兒身心需求獲得滿足,降低醫(yī)療成本,有利于提升早產兒存活率,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