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舒如
(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qū)人民醫(yī)院 急診科,遼寧 大連 116041)
低血糖癥是常見的內科臨床急癥,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或中樞神經系統(tǒng)抑制癥狀。本病病因及癥狀較為復雜,在臨床診斷中,容易造成漏診、誤診,建議嚴密觀察患者的低血糖癥狀,采用快速檢測血糖的方式對其進行確診。同時,增加對低血糖癥的警惕性,對患者的交感神經興奮癥狀進行觀察,沒有明顯癥狀的患者經血糖檢測確診后立即給予補糖治療。本次對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低血糖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90例患者中,男性病例為51例,女性病例為39例。年齡分布在24~76歲,平均年齡(52.5±3.1)歲。病因類型:糖尿病68例(與應用胰島素有關的病例48例,與應用降糖藥有關的病例20例);進食不足致低血糖癥10例;酒精性低血糖癥4例;胃大部切除術后低血糖癥3例;妊娠期低血糖癥2例;不明原因低血糖癥3例。
1.2 臨床表現:本組病例中表現為昏迷30例;反應遲鈍,表情淡漠21例;精神行為異常10例;偏癱5例;抽搐4例;饑餓、多汗、震顫、心悸20例。
1.3 治療:急診內科收治的患者中凡疑似低血糖癥患者及昏迷患者均常規(guī)行快速血糖檢測,若發(fā)現其血糖水平低于2.8 mmol/L,則診斷為低血糖癥。立即給予補糖治療,其治療方法如下:①意識清醒者:通過口服葡萄糖水200~300 mL緩解癥狀,鼓勵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積極進食。②神志改變不能遵醫(yī)囑口服葡萄糖水者:給予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心電監(jiān)測、開通靜脈通道,立即靜脈注射50%葡萄糖液40~60 mL,必要時重復使用,直至患者清醒能夠進食,并繼續(xù)靜脈輸注10%葡萄糖液,同時監(jiān)測血糖變化,以維持血糖在7~11 mmol/L。③針對昏迷、抽搐患者在補糖治療同時行血液常規(guī)生化檢查,并行頭顱CT檢查,以排除存在其他疾病。
本組患者全部確診為低血糖癥,即血糖值<2.8 mmol/L(<50 mg/dL)。其中,20例意識清醒患者經口服葡萄糖水治療后低血糖癥狀迅速緩解。神志改變的患者中,有66例患者在給予靜脈注射50%葡萄糖液的過程中神志轉清,繼續(xù)靜脈輸注10%葡萄糖液并進食后1 h內癥狀緩解;4例患者因昏迷時間較長,靜脈注射50%葡萄糖液并靜脈輸注10%葡萄糖液,血糖恢復正常值仍不清醒,故收入住院處繼續(xù)治療。后續(xù)追蹤3例患者1 d后神志轉清,治愈出院;1例患者持續(xù)昏迷,后合并感染,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
低血糖癥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血中葡萄糖濃度過低為特點的綜合征。一般以血漿葡萄糖濃度低于2.8 mmol/L(50 mg/dL)作為低血糖癥的診斷標準。低血糖對機體的影響以神經系統(tǒng)為主,尤其是腦部及交感神經。這是由于神經細胞和其他組織細胞不同,它本身沒有糖原貯備,又不能像其他組織那樣能利用循環(huán)中的游離脂肪酸作為能量來源,腦細胞所需要的能量,幾乎完全直接來自血糖。血糖在2.8~3.0 mmol/L時出現交感神經興奮癥狀;血糖低至2.2 mmol/L時開始出現判斷力和運動障礙,甚至癲癇發(fā)作;血糖低于0.55 mmol/L時,大腦細胞電活動靜止和功能喪失,發(fā)生腦死亡。如果低血糖癥狀得不到及時識別和治療,患者可迅速出現神志恍惚、癲癇樣抽搐或昏迷,繼而出現心動過緩、血壓降低、呼吸減慢,最終引起不可逆性腦損害或死亡。因此,急診醫(yī)師應加強對低血糖癥的警惕性,凡疑似低血糖癥患者及昏迷患者均應常規(guī)行快速血糖檢測,該檢測能在1 min內完成,有利于快速診斷,為搶救低血糖癥患者尤其是低血糖昏迷患者贏得寶貴時間,故推薦作為急診科常規(guī)檢測項目。對有些糖尿病患者其血糖在正常值下限左右即出現低血糖反應的,也應果斷的給予升血糖治療。如果不具備快速檢測條件的,對懷疑低血糖昏迷的患者,抽取血液標本后無需等待血糖結果即應靜脈注射50%葡萄糖液40 mL,如果延遲治療則造成致命后果。即使是高血糖昏迷患者,通常也不會對患者造成損害。
臨床工作中,在積極治療糾正低血糖的同時也應努力尋找和確定病因,并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可有效解除低血糖狀態(tài)和防止低血糖復發(fā)。低血糖癥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復雜,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①高胰島素血癥:a.外源性胰島素過量。此為低血糖昏迷最常見原因。b.內源性胰島素產生過多。見于胰島B細胞增生或腫瘤。②口服降糖藥:磺脲類應用過量是常見低血糖原因,特別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伴有肝、腎功能障礙時更易發(fā)生。③過量飲酒:空腹過量飲酒,特別是營養(yǎng)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大量飲酒尤易發(fā)生低血糖。④肝腎嚴重疾患:嚴重肝病,肝臟合成、儲存和分解糖原功能障礙,同時滅活胰島素能力減低。嚴重腎病胰島素排泄能力減低,常規(guī)胰島素即可發(fā)生低血糖。⑤胰腺外腫瘤:間充質細胞瘤出現低血糖最常見,其次為肝細胞癌。⑥其他原因: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或降糖藥治療期間沒有按時進餐或運動量加大、胃大部切除術后、神經性厭食或嚴重營養(yǎng)不良、嚴重膿毒血癥時也可發(fā)生低血糖。
臨床觀察發(fā)現,發(fā)生低血糖癥的患者中,以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其中以老年患者居多。分析認為老年患者肝腎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而逐年下降,對藥物代謝能力下降,加之抗低血糖反應激素減少,使其發(fā)生率高于非老年患者[1]。故而應加強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應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應用胰島素及口服降糖藥治療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低血糖。指導患者合理地飲食、進餐和自我檢測血糖方法。教會患者及家屬認識低血糖的早期癥狀及自救方法。同時對老年人血糖控制目標應適當放寬,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糖化血紅蛋白<8.0%[2]。綜上所述,針對低血糖癥及早識別,抓住搶救時機是治療的關鍵[3]。急診醫(yī)師應提高識別低血糖癥能力,快速血糖檢測應作為急診急救常規(guī)應用,以期盡早發(fā)現低血糖癥患者。低血糖癥患者如能及時識別和處理,預后良好。積極尋找病因,針對原發(fā)疾病進行病因治療,能防止低血糖再發(fā)。
[1] 蘇雅靜.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發(fā)生的常見原因及預防措施[J].醫(yī)療裝備,2016,29(8):115.
[2] 黃霞.低血糖腦部50例臨床分析[J].淮海醫(yī)藥,2013,31(3):216-217.
[3] 秦連柱,李鹍,肖明生.老年糖尿病并發(fā)低血糖癥32例臨床分析
[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3,14(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