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玉
摘要:京劇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僅僅陳列在博物館成為靜態(tài)的藝術必然是不可能的,京劇仍然會持續(xù)上演,它的舞臺魅力并不會僅因為觀眾的流失而消退。學界對京劇的現狀分析,未來走向以及創(chuàng)新改編都有著深刻的思考,那對于這些現象觀眾是如何看待的?實際的調查會給出不一樣的答案。
關鍵詞:京劇 藝術 現狀 觀眾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2-0159-03
中國戲曲是綜合服飾、音樂、舞臺、表演等多個方面的藝術,而京劇作為普及度和流行度較高的劇種之一,是學界爭相探究的對象。京劇的發(fā)展模式以及未來趨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成為中國戲曲的縮影,對京劇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有一定研究意義。
有學者大膽推測戲曲未來可能會成為“博物館藝術”,即陳列在博物館的藝術,不再上演。筆者曾在一次交流會上,有幸得到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劉楨研究員對京劇是否會成為“博物館藝術”的看法。劉楨老師認為京劇應該是當下藝術,“活”的藝術,一定不會成為“博物館藝術”。老師提出目前京劇存在的演員功底不足,劇本老套等問題導致觀眾流失嚴重,但就戲曲文化與歷史價值而言,京劇一定會繼續(xù)上演。針對“京劇會否成為‘博物館藝術”筆者對普通民眾進行了調查,有效問卷共441份。
問卷針對不同職業(yè),不同地區(qū)的普通民眾,其中只有少數人認為京劇一定會成為“博物館藝術”,絕大對數民眾還是持樂觀和保守的態(tài)度。其實這樣的結果相對容易解釋,對于自己不熟悉的范疇,人們總采取折中的態(tài)度,只要給予民眾足夠信心,讓更多人意識到京劇藝術魅力與表演價值,就會轉變?yōu)榭隙☉B(tài)度。
新世紀以來,國家對戲曲的保護與振興投入力度大。那為什么高投入與實際效果沒有成為正比?目前,學界對京劇存在的問題分析地較為透徹,并總結了應對措施,筆者在這些已有的觀點上,再提供幾點新的想法。
一、京劇面臨的困境
京劇面臨的困境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從古至今,人們的娛樂形式與審美情趣不斷轉變,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流行趨向。換言之,我們需正視京劇所面臨的問題:
(一)人才斷檔
董德光《學習京劇史,思考京劇現狀與未來》①講明京劇面臨的危機來自“專業(yè)人才的斷檔和專業(yè)知識的斷檔”“觀眾群的斷檔”。近些年隨著京劇市場的不景氣,在市場自我調控的時代,供過于求,就意味著京劇演員的改行,或者學藝不精就登臺表演的現象頻頻出現。越是這種情況越會給京劇的發(fā)展帶來負面影響,從而形成惡循環(huán)。京劇的唱念做打,每一個方面都需要演員常年累月的打磨,沒有一個恒久的過程是無法在舞臺上征服觀眾。長此以往,演員的懈怠除了導致觀眾斷層,更會流失老一輩的京劇愛好者。
(二)劇目斷檔
早在20世紀90年代,馬慶山《京劇藝術評論中的“誤區(qū)”》②一文對京劇劇目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議。作者認同京劇應該確立自己的劇目觀?!皠∧坑^”:京劇劇目在傳統(tǒng)、新編歷史戲以及現代戲三方面的挖掘應當并駕齊驅,不因外部選擇有所偏廢。用今日的成果反觀先生的想法,確可證實這三種類型劇目的同等地位。但劇本的創(chuàng)新過程較為艱難,沒有成熟的理論支撐,新編歷史戲和現代戲品質較佳的甚少,而對經典劇目的傳承也有所忽視。
(三)觀眾斷檔
信息時代生產了豐富的娛樂方式,新的事物獲得了年輕人的青睞,導致傳統(tǒng)戲曲的競爭力下跌。新世紀初,孫冬虎《歷史地看待京劇的現狀與未來》③一文肯定信息時代擴大了京劇的宣傳,相反讓觀眾有更多渠道去觀看京劇,卻削弱了劇場的吸引力。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電子產品觀看京劇,但冰冷的屏幕無法傳達現場的氣氛與真實演出狀況。京劇是“場上之曲”,不只局限在屏幕里。辯證地看,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是沖擊也是機遇,戲曲界與媒體合作,意味著可以通過專業(yè)人士正確運用信息科技去推廣京劇。
京劇自身發(fā)展和外部環(huán)境沖擊引發(fā)了京劇觀眾的不斷減少,導致觀眾斷檔。京劇目前存在的困境,也是戲曲藝術所面臨的狀況,戲曲界一直在著力解決這些問題。
二、傳統(tǒng)的京劇改革方式
廖帆《京劇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綜述》④一文強調“京劇要走市場化道路”,需通過不斷變革,從而滿足觀眾的審美情趣與需求。京劇改革在藝術本身外,它的體制為了符合市場發(fā)展,管理模式由原先的民間戲班轉變?yōu)槠髽I(yè)化的京劇院團。
(一)繼承與創(chuàng)新
京劇的繼承包括演、唱、樂、服、化、道等多樣的傳統(tǒng)技藝,創(chuàng)新則包含唱腔的改革,樂器的豐富以及劇目的改編與新創(chuàng)。京劇劇目大多以歷史故事為主,20世紀50年代開始新創(chuàng)現代樣板戲。縱觀當下,京劇經典劇目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可簡單總結為三類:基本保持原型,改動甚微的經典劇目;融入新時代特色,改動較大的傳統(tǒng)劇目;貼近現代生活的完全新創(chuàng)的劇目。⑤這些都是為了符合今人的審美要求而持續(xù)改變形成。
戲曲堅持與時俱進,與當下最流行的事物相聯系。各類與戲曲相關的綜藝節(jié)目層出不窮,戲曲也不斷與流行歌曲相融合,這些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京劇的影響力與傳唱度。筆者對民眾是否觀看過有關京劇的綜藝節(jié)目進行了調查,有效數據共441份。
圖1可以看出接近一半的人沒看過與戲曲相關的綜藝,但是都有聽說過,即戲曲與最熱的綜藝相融,它的關注度較高。這其中看過與京劇相關綜藝的共177人,對其年齡進行劃分,151人在35歲以下,其余26人在35歲以上,可見,年輕人更關注綜藝節(jié)目,這在京劇老齡化的問題上有所幫助。將京劇與綜藝節(jié)目結合,就從圖上看來,效果還是相對樂觀的。
(二)觀眾培養(yǎng)
觀眾是檢驗戲曲藝術流行度的主要指標,京劇主要困境是觀眾的流失。盧哲《京劇批評界對當代觀眾問題的關注》⑥評述了培養(yǎng)觀眾的條件要論,也強調培養(yǎng)青少年觀眾的要論。爭取青少年觀眾是培養(yǎng)觀眾的重點,需強化青少年當代意識與尊重藝術傳統(tǒng)理念。吸引青少年觀眾是在不破壞傳統(tǒng)藝術的基礎上,保留京劇藝術個性,做出新意,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傳統(tǒng)文化與流行文化。最后作者提到“建立文學劇場”的必要性,在滿足戲迷的欣賞情趣外,通過京劇文學魅力喚醒觀眾。
京劇得到了國家大力支持與保護,2008年就已選取不同省、市的10個試點,將京劇編入音樂教材,京劇開始融入小學教育。國家振興與保護京劇劇目等各種項目絡繹不絕,持續(xù)獲取“非遺”的保護。
三、有效的保護方式
(一)著力培育專門的“戲曲藝術導演”
王安祈在《傳統(tǒng)戲曲保存與創(chuàng)新的兩項論證》⑦一文探析了“臺灣京劇導演的創(chuàng)新之路”,導演需要與音樂、舞臺、燈光、服裝等各部門共同合作,并突出導演“二度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皞鹘y(tǒng)京劇沒有導演與舞臺設計”,但京劇創(chuàng)新有了導演的加持會事半功倍。
所謂“演而優(yōu)則導”,一位優(yōu)秀的戲曲導演具備全方位的能力。首先,京劇導演本身對京劇藝術的造詣會較全面。其次,導演能夠控制大局,調度京劇現場表演,安排所有工作人員。接著,導演對京劇作品有自己的解讀,向演員傳達表演的技巧。最后,導演擁有獨特的眼光,讓京劇的唱、念、做、打、舞各個方面完美搭配,提升演出和諧度。就像是電影導演一樣,藝術表演需要一個主心骨。京劇演員的功底一定要扎實,這是靠后期制作、剪輯做不到的。但是一位優(yōu)秀的京劇導演同樣能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拍攝出優(yōu)秀的戲曲電影,達到宣傳戲曲的作用,如《霸王別姬》在戛納的亮相,讓世界關注到中國京劇的獨特。筆者所說的京劇導演不僅僅是針對戲曲電影的屏幕藝術,更是對京劇現場舞臺表演的掌控。
(二)培養(yǎng)青年興趣,提高京劇“競爭力”
如何改善京劇觀眾的老齡化,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培養(yǎng)年輕的京劇愛好者,這一點在上文“觀眾培養(yǎng)”方面已提過?!坝^眾是可以爭取培養(yǎng)的,今日青年即使再新潮開放,終究是中國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民族文化心理與習慣不可能割斷。問題在于如何有效地爭取、培養(yǎng)、吸引他們”⑧。胡金兆先生肯定了培養(yǎng)青年觀眾的可行性與必要性。近幾年,國家和地方政府都采取了許多實質性的措施:將京劇寫進小學語文與音樂教材,提倡學生從小開始接觸與學習京劇;舉辦戲曲進高?;顒樱С执髮W生近距離觀看戲曲表演;舉辦全國性的京劇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筆者認為讓孩子主動接觸與學習京劇,除耳濡目染的喜愛之外,提高京劇的競爭力也很重要。有些學者并不贊成京劇藝術變成利益的交換。但“功利性”并不一定就是貶義詞,它也可以是推動京劇發(fā)展的方法。王倩《與時俱進 持久深入——京劇在高校中的傳承與弘揚》⑨認為“對京劇藝術的傳承,要站在提高軟實力的高度上,推進課改和高考制度的改革,讓素質教育成為和課業(yè)教育同等重要的部分”。這一觀點與筆者的想法一致。
京劇市場的萎靡,導致京劇行業(yè)的黯淡,京劇商業(yè)化本就是時代的選擇。2018年3月由國家京劇院主辦,授權南京市京劇團共同舉辦“京劇藝術考級”項目,京劇開始與樂器等藝術考級一樣,有了“證書”的保證。為了推動更多的學生學習京劇,應適當提高京劇考級證書的含金量。學習京劇的學生增多,會帶動京劇市場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京劇。樂觀來看,切身接觸了京劇的學生會發(fā)現京劇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它仍是時尚的。
(三)擴大京劇表演舞臺,提倡民眾現場欣賞
中國京劇、中國戲曲發(fā)展有多種可能性,兼收并蓄?!熬﹦⊥ㄋ滓锥幌罄デ莩娜藗髌婺敲瓷願W費解,故被群眾喜愛”⑩??梢钥闯?,京劇藝術容易被接受,所以京劇需要更多舞臺,要重視京劇的群眾基礎。
哲學理論“時間空間的當下性”,解釋了現場觀感與其他間接觀看感染力相差甚多的現象。當場的,源始性的直接構成性最為生動、活潑,也最具生命力與感染力,這也是為什么人們有條件一定愿意觀看現場的球賽、演唱會。間接語言與屏幕賞析都會使感染力大幅衰減,因此給民眾提供更多的現場觀看京劇的機會非常重要。不僅僅是在每個城市的劇場演出,還可以將上演的區(qū)域再細化,通過媒體宣傳讓更對人了解上演的具體情況與地點。
“戲曲本質上就是流動演出的藝術” 。保護京劇應是一項保護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綜合治理工程,需要社會、國家、業(yè)內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換言之,最好能成為一項全民運動。
本文的問卷涉及到民眾年齡、職業(yè)與地區(qū)相對集中,同時每個地區(qū)人數不同,調查人數的總和也較少,因此,只能依照現有情況作出一定的依據與判斷。但正是由于調查者年齡在21-35歲的特征,他們是潛力最大的觀眾,分析他們的建議與想法有利于培養(yǎng)青年觀眾。
筆者認為京劇一定不會成為“博物館藝術”,最糟糕的無非是在國家的扶持與保護下繼續(xù)上演,靜態(tài)陳列京劇的物品無法展現其綜合性的動態(tài)表演魅力。文化時代意味著每個國家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印記,京劇自然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京劇的保護更應理性看待,我們已無法還原京劇最繁華的時刻,但它依然會是傳統(tǒng)藝術演出的重要部分。
注釋:
①董德光:《學習京劇史,思考京劇現狀與未來》,《戲曲藝術》,1998年第2期,第44-46頁。
②馬慶山:《京劇藝術評論中的“誤區(qū)”》,《戲曲藝術》,1991年第2期,第46-53頁。
③孫冬虎:《歷史地看待京劇的現狀與未來》,《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④廖帆:《京劇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戲劇》,2005年第6期,第12-13頁。
⑤朱俊玲:《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經典劇目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初探》,《戲曲藝術》,2013年第34卷第2期,第116-119頁。
⑥盧哲:《京劇批評界對當代觀眾問題的關注》,《戲劇文學》,2014年第9期,第45-48頁。
⑦王安祈:《傳統(tǒng)戲曲保存與創(chuàng)新的兩項論證》,《藝術百家》,2009年第1期,第30-50頁。
⑧胡金兆:《從京劇發(fā)展的歷史經驗觀照今日之振興》,《中國戲劇》,1991年第9期,第43-45頁。
⑨王倩:《與時俱進 持久深入——京劇在高校中的傳承與弘揚》,《戲劇文學》,2018年第1期,第94-97頁。
⑩胡金兆:《從京劇發(fā)展的歷史經驗觀照今日之振興》,《中國戲劇》,1991年第9期,第43-45頁。
廖奔:《冷靜看待京劇振興》,《科學之友》,2007年第9期,第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