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外生
【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在新課程改革要求下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為了徹底改革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改變偏重教師分析、講解,忽視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的狀況,其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xiàn)傳授知識、發(fā)展能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三者水乳交融,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我們必須潛心研究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的正確定位,注重學習方式的有效運用,努力探索,積極實踐,正確推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
【關鍵詞】學習方式;主動性
一、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發(fā)展的核心是新課程理念的落實。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主體,新課程所倡導的一切都要通過教師的努力來實現(xiàn)。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白灾?、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不再是灌輸與接受的關系,而是平等的對話關系。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把學生引入語文天地的向導。
在《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學接近尾聲時,一位學生突然問道:“曹操為什么不讓箭帶上火再射出去?這樣諸葛亮的草船不就完了嗎?”這一問著實讓我愣住了,這似乎與教學無關??!但我沒有置之不理,沒有搪塞,更沒有訓斥,而是接過話鋒說:“這好像是個好主意,請大家再認真讀讀課文,好好地研究、討論一番?!庇谑?,教室里讀書聲議論聲響起,變得熱鬧起來。一會兒,有的同學說:“曹操怕自己的營地著火。”有的同學說:“帶上火,箭就射不遠了。”有的同學說:當時,江上霧大,突然敵軍來襲,情況是那么突如其來,形勢十分緊張,曹操哪里會去細想呢?”還有的同學說:“諸葛亮出此絕招用草船借箭,就連在一起的魯肅也想不到,曹操是敵方,情況不明,又怎么想得到呢?”看來,這一質疑表面上好像與教學無關,實質上卻是深讀課文的契機。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正是因為我準確定位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當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在師生互動中形成合作、探究的生態(tài)氛圍,才使得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迸出智慧的火花。
二、不能讓學習方式的轉變流于形式
我們所倡導的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其基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是轉變過于接受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盡管在新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但也暴露出一些教師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中存在形式主義的傾向。一些教師在課堂上所運用或是鼓勵學生采納新的學習方式,但在實質上卻與課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學質量相差較大,有的甚至沒有效果。于是,課堂教學看似熱熱鬧鬧,形式多樣,但一節(jié)課結束后,我們在評估學生到底學了什么,完成了哪些目標時,確實很含糊,學習效果究竟如何,往往教師也不知道。因此,在課堂上不能只有形式多樣,更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創(chuàng)新能力是否得到了培養(yǎng)。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過程中,教師不能不顧教育的現(xiàn)實情況、學習內(nèi)容的需要而盲目地追求時尚,要注重學習方式的有效運用,要從單純的模仿走向創(chuàng)造性的應用。
三、教師要當好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確實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但是,這種新理念在轉化成教學行為的過程中不能出現(xiàn)異化,為了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弱化甚至漠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是把自主演變成了一種放任。
在學校的一次公開課教學中,一位教師為了體現(xiàn)這種自主學習的新理念,在課堂上謹小慎微,話語不多,始終做出一種民主的姿態(tài),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我們不時聽到的是“討論討論”“不要拘謹”“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一類鼓勵性的話語,卻難得聽到他給學生分析和講解的聲音。他認為這便是自主的課堂,便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課堂,豈不知,這是把自主學習給“泛化”和“圣化”了。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學生學習目標的確立,學習資源的開發(fā),學習方式的選擇,學習氛圍的營造,學習結果的評價以及自我潛能的發(fā)現(xiàn),都需要教師真誠的引導。學生學習遇到困惑時,給予適當?shù)狞c撥,讓學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學生學習浮于表面時,給予適當?shù)奶崾?,讓學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認識,這樣的引導是一種有益的啟迪。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尋找到“導”與“放”的切入點和平衡點,使“導”與“放”相融合,做到“導”“放”有度,讓學生的自主與教師的引導合二為一,相互促進,才真正有利于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
四、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教學中,“預設”與“生成”并存。教師在課前需要有充分的準備,如認真鉆研教材,寫備課筆記,然而我們在上課時卻不可拘泥于原來設定的程式。課堂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課堂學情靈活多樣、變化莫測,閱讀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課堂上可能發(fā)生的一切,不是教師在課前備課中能夠完全預見的。因而,我們既要有課前的預設,又要開放地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對于師生對話中出現(xiàn)的即興創(chuàng)造的火花,教師應敏銳地捕捉,并予以引燃,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討論探究,讓不同體驗進行交流和爭辯,從而超越預先設定的目標。
教學柳宗元的《江雪》時,一位學生突然提了這么一個問題:“這么冷的天,這位老人真的是在釣魚嗎?”一石激起千層浪?!笆前。辉卺烎~又是為什么呢?”我又巧妙地把問題拋給了全班同學,并組織學生再次走進古詩,自主感悟,合作學習,討論探究。有的說:“老人是在獨自欣賞雪景?!睗O翁之意不在魚,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說:“我覺得老人是在磨煉自己的意志,因為寒冷的冬天可以鍛煉人。”還有的說:“老人內(nèi)心十分寂寞、孤獨,這首詩每一行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千萬孤獨?!倍嗝畹陌l(fā)現(xiàn)??!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我及時捕捉有價值的生成性的話題,有效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yǎng)學生自我體驗、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素質。
在新課程改革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把課程改革落到實處,并達到預期結果的重要途徑。學習方式的轉變將會帶給學生更多的創(chuàng)造空間,讓語文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在綜合性的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準確把握課改的基本理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努力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現(xiàn)代學習方式,以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為目標,使語文課程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人民出版社,2011(2).
[2]小學語文報.吉林出版社,2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