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強
(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習近平同志指出:“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fā)展,需要我們大力培養(yǎng)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要“幫助青年教師在思想政治素質和業(yè)務素質上全面進步”。青年是未來,青年是希望,當前各高校都重視培養(yǎng)青年學術骨干。培育和打造優(yōu)秀的文科青年科研團隊,產出系列高水平成果和提升國內外學術影響,是加強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的一個有效路徑。文科青年科研團隊指高校中年齡在45歲以下,以學術研究為核心任務,由知識和能力上互補的,愿意為共同的科研目標相互配合及承擔責任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人員群體。
世界上最早的科研團隊是1826年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在吉森大學建立的第一個實驗室[1]1。而有關團隊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霍桑實驗以及Lewin的群體動力研究。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有關團隊的研究并沒有很大的進展,直到20世紀80年代團隊開始盛行于日本,90年代在美國流行開來。這時,團隊已演變成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團隊[2]12。2002年以后,關于團隊的研究逐漸成為國內學者關注的重點,成果呈連年持續(xù)增長趨勢,形成了團隊研究熱潮[3]4-5。但已有研究對于文科青年科研團隊卻鮮有關注;因此我們需要聚焦文科青年科研團隊培育的五個核心問題并就其指向作出相應回答。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fā)的《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國發(fā)[2015]64號)指出:要“遵循教師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以中青年教師和創(chuàng)新團隊為重點,優(yōu)化中青年教師成長發(fā)展、脫穎而出的制度環(huán)境,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創(chuàng)新團隊”。當下,各高校擁有著多個自組織形式的文理科研團隊,但如果沒有學校和學院的著意打造,獨立的文科青年科研團隊很難形成,青年往往作為學術梯隊加入到較大科研團隊中,且缺少話語權。因而需要明晰文理教師的區(qū)別、遵循文科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促進青年科研團隊向成熟科研團隊過渡。
當前,建設成熟有效的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團隊已成為推動我國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重要途徑。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將PI定義為:對一個研究項目肩負設計、執(zhí)行、管理的主要責任,并以有效方式投入其中的人[4]。從國內外已有的經驗看,借鑒劉益春校長在校內PI調研時的講話,“包產到戶”就是PI團隊“包產到戶”的科研組織形式,極大地激發(fā)了科研人員的創(chuàng)新活力,提高了科研活動的效率。PI團隊對于文科和理科同樣適用,但相對于理科較成熟的PI管理模式,文科PI團隊在國內外的實施還處于探索階段,國內只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先后制定和實施了涵蓋文科的PI制度。由于文理青年團隊向成熟PI團隊過渡方式不盡相同,需要著意打造文科青年科研團隊。
理科青年科研團隊成長為成熟的PI團隊主要是一種自然過渡。理科青年科研團隊能夠通過實驗室等硬件環(huán)境以及良好的科研氛圍集聚隊伍。一般一個實驗室由一個PI 負責,其研究團隊可以根據項目需要及經費許可適當配備助理教授、實驗技術人員、博士后、研究生等人員。PI以重要項目為平臺,以學科和學術前沿問題為抓手,能夠承擔項目和問題研究中的設計、執(zhí)行、管理的主要責任。
文科青年科研團隊成長為成熟的PI團隊主要是一種人文過渡。成員對文科青年科研團隊的認知經歷了一個“初步聊得來”到“形成認同感”到“建立歸屬感”循序漸進的過程。文科青年團隊主要通過科研項目、共同學術興趣等軟環(huán)境集聚隊伍,只有PI不斷提高學術素養(yǎng),且外部長時間的有力支持,才能順利過渡為成熟的PI團隊。一方面,文科青年科研團隊在團隊凝聚力、向心力、穩(wěn)定性上相對較弱,文科青年教師在經驗、資歷、學術影響力、學術成就、學術人脈等方面較成熟PI團隊的負責人及核心成員尚有較大差距,必須加強團隊的過程管理;另一方面,文科青年科研團隊的活動模式往往具有去權威性,青年教師對學術前沿和社會熱點具有較高的敏銳性。由于學術水平相近,有充足的精力和體力應對與完成高強度的科研任務,可以集思廣益,聚類產出成果。
理科科研團隊依托實驗室和項目,以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fā)為核心任務,較少涉及價值觀問題,成員溝通交流比較容易,研究者參與決策程度高,科研績效便于國際認證與比較,科研成果容易獲得國內外學界普遍認同。因此,理科青年教師易于主動申請或接受邀請,融入科研團隊速度快。
文科科研團隊“以哲學社會科學為研究對象,要解決人類社會本身的問題”[5]63。許多文科學術問題是超學科、跨領域的,需要思想論辯與交鋒,相互啟發(fā)。要切實有效破解文科學術問題,需要以團隊形式跨學科跨領域協(xié)同攻關。但一方面,由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涉及較多價值判斷和學術爭鳴、學術影響力的問題,不能簡單用“對”或“錯”來衡量,一些科研績效很難被同行認可,一些理論觀點難以得到廣泛認同,個別會產生“學緣結構越優(yōu)化,外來教師越難融入團隊”的悖論;另一方面,很多文科青年教師入職后對科研方向的選定與深入會有幾年的迷茫徘徊期,一些青年教師因研究方向太“小眾”,無法作為科研梯隊成員直接融入科研團隊,處在無人過問、無團隊邀請的尷尬境地。因此,文科青年教師更需要高校支持組建團隊或加入團隊。
國家及教育部在界定“青年學者”時,注意到了文理青年教師創(chuàng)造高峰期的不同。如教育部新世紀人才申報要求文科45歲以下,理科40歲以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負責人申報要求文科45歲以下,理科38歲以下;年齡要求文理一致的僅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都為35歲。理科教師較文科教師的創(chuàng)造高峰要早5—10年,需要借助科研團隊和各類平臺,較早地脫穎而出,科研做出特色。
相比較而言,文科治學重在積累與沉淀,強調夯實科研基本功,這就給文科科研管理留下了空白地帶。學校對文科青年教師的科研開拓與管理得好,教師可以后勁十足,厚積薄發(fā)。但如果疏于管理,沒有營造良好科研環(huán)境,文科教師可能會逐漸喪失創(chuàng)造力,趨于平庸。這也是著意打造和盡早打造文科青年科研團隊的重要原因。
習近平同志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6]。當代的文科青年科研團隊負責人應有學術使命感與問題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政治素養(yǎng),帶領團隊無論是研究學科基礎性、前瞻性問題還是國家社會發(fā)展重大應用性問題,都應做與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和時代精神相一致的研究,使得團隊研究成果為國家和社會經濟發(fā)展服務。文科青年科研團隊的研究必須與社會發(fā)展緊密相連,研究不是束縛思想,亦步亦趨,而是聚焦解決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接續(xù)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思想根脈,不做“李清照是酒鬼”這樣嘩眾取寵的研究。應著力將團隊打造為國家未來的思想庫、智囊團。
為保證文科青年科研團隊的長久發(fā)展和良好運行,負責人必須鍛造高尚的品德和人格。負責人要經常組織團隊成員的交流,并講解自己的團隊運行理念,力爭形成團隊發(fā)展的共同價值觀。負責人要養(yǎng)成包容開放的心胸與眼界,諸事起到帶頭作用,在利益面前多謙讓,公平對待每一位團隊成員,真心幫助每個人成長,使每位團隊成員都看到自己在團隊中發(fā)展的希望。例如一些文科青年團隊負責人將自己拿到的校外有經費資助的項目劃撥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于團隊成員的資料費、會議費報銷,待其他團隊成員爭得項目后也會將心比心,用經費反哺團隊。負責人還要樹立遠大的科研抱負?!翱蒲斜ж撌强蒲衅焚|的必要組成部分,指科研遠大的志向和理想。對于文科教師來說,沒有‘抱負’就做不好科研,其科研動力不可能持久?!盵7]216-220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恩等人概括了研究團隊領導者的四種角色:橋梁角色(bridge role),有助于加強團隊成員的互動;生產線管理員角色(line manager role),增強對團隊運行管理的控制;引導者角色(facilitator role),履行對突發(fā)的和不定向事件的管理功能;名義角色(nominal role),特征是缺乏管理績效和智力援助功能[8]205-232。文科青年團隊負責人應當采取正確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主要履行前三種團隊領導者的角色功能,錘煉頂層設計與團隊協(xié)作能力,爭取團隊更大的發(fā)展空間。負責人要做好引導者角色,“高舉輕放”,看見大戰(zhàn)略,想到小問題,應對各種突發(fā)的問題;要作好“生產線管理員”角色,多做學術策劃,增強與校內外和政府部門的溝通協(xié)調能力,為團隊發(fā)展營造更好的外部環(huán)境,爭得更多的資源;要作好“橋梁角色”,帶領團隊以重大問題牽引,以具體研究領域和研究問題驅動,集腋成裘,最終在某一研究領域形成重要話語。
科研團隊可分為三種模式:星形模式、平行模式和聯(lián)邦模式[9]74-76。一個文科青年科研團隊能成為何種組織模式,和青年團隊負責人關聯(lián)很大。當團隊負責人占據主導地位且科研創(chuàng)新復雜程度不高、對跨學科知識要求不高時會成為星形模式;當團隊負責人以民主協(xié)商的理念統(tǒng)領團隊,不將自己作為絕對意義上的核心,團隊中主要成員學術地位相當,就構成平行模式;當團隊負責人外聯(lián)廣泛,能邀請跨學科、跨校的青年骨干加入團隊,就構成聯(lián)邦模式。文科青年科研團隊較常見的是平行模式,其優(yōu)點是較短時間內能聚合一批青年才俊,缺點是穩(wěn)定性差,待團隊內其他骨干成長或自行組建團隊后,團隊很難長久、穩(wěn)定地圍繞某一研究領域和方向發(fā)展,而此時負責人的科研梯隊也漸趨成熟。因此,文科青年科研團隊發(fā)展的走向是星形模式和聯(lián)邦模式。未來,團隊發(fā)展成為星形模式,可打造凝聚力較強的成熟科研團隊;發(fā)展成為聯(lián)邦模式,可進行跨組織、跨學科的合作攻關。
需要注意的是,保持一個動態(tài)平衡、良好有效的團隊成員規(guī)模非常重要。國內外普遍認為團隊成員的規(guī)模在6—12人最為有效,正如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米洛耶維奇研究表明,團隊規(guī)模可分為核心團隊(core teams)和擴展團隊(extended teams)。核心團隊以“泊松過程(Poisson process)”形成,單位時間或空間內團隊成員隨機加入,這種模式中規(guī)模較大的團隊很少出現(xiàn)。而擴展團隊由核心團隊開始,但最后擴展并累積了新的成員,但其成果仍相當于原有核心團隊成員的產出。在一定時間內,這種模式導致大團隊產生了 “長尾理論” (power-law tail),成員數(shù)量可有10人到1 000人[10]3984-3989。在這一統(tǒng)計模式中,少數(shù)人是“超高效能者”,大多數(shù)人是“優(yōu)秀效能者”,很小的一部分人是“低效能者”。因此,考慮到文科的特殊性,青年科研團隊核心成員的規(guī)??稍?—9人之間。
聯(lián)邦模式
圖片來源:晉琳琳.高??蒲袌F隊知識管理的系統(tǒng)要素和行為模式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3:74-76.
在充分考慮“人文類(團隊目標、團隊文化、團隊依賴感、科研溝通氛圍等)、結構類(準入門檻、成員流動性、團隊層級等)、維持類(激勵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監(jiān)督制度等)、外部類(外部壓力、社會認同感)”[11]31等高??蒲袌F隊凝聚力相關影響因素的同時,文科青年科研團隊還應當重視以下幾方面:
一是成員的多樣性和互補性。班迪尼(Stefania Bandini)等人認為在成員具有多樣化組成的前提下,才能在合作的過程中比較順利地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避免因為成員知識結構過于重合造成的創(chuàng)造力和工作效率偏低,通過在研究過程中互補搭配會更容易從不同角度看一個問題,產生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更具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科研目標,通過不斷的默契合作提升凝聚力[12]104-106。負責人在組建團隊時要盡量邀請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師加入,同時還要兼顧成員的跨學科性和不同性格,營造科研工作進行中團隊成員之間的學術互動和溝通交流氛圍,便于從多個角度研究同一問題并充分反思。要避免單一性別的團隊,例如研究女性主義不能只有女性學者參加,還需要多方視角才能構建出全景。
二是保障成員的基本權利。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恩等人經過廣泛調研得出結論,在一個良好的研究團隊中,其成員應當擁有以下權利:設定團隊目標的權利;分配團隊任務的權利;決定資源配置的權利;控制或決定溝通渠道的權利;評價團隊成員科研產出的權利;參與團隊決策的權利[13]205-232。只有保障團隊成員的基本權利,才能增強團隊的凝聚力。
三是團隊激勵與成員需求契合。激勵并不只有物質激勵。團隊還要設計好的問題并通過與不同研究領域的教師交流不斷擴展,實現(xiàn)問題驅動與學術研究前景激勵。例如,研究當代東亞問題可以聯(lián)結及回溯到明清史、日本史、東北民族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思想史、國際關系等多個研究領域和二級學科,并通過交流找到共同的研究興趣點。只有如此,團隊成員才能“向前走,一起走”。
四是通過制度化促使團隊成員實現(xiàn)知識共享。趙麗梅(Limei Zhao)等人基于大數(shù)據分析團隊成員的知識和貢獻的關系結構得出結論:一個團隊成員對于團隊科學研究的貢獻不僅需要個人科研的努力,也取決于這個人對于其他團隊成員科研成果的貢獻,團隊科研因此才能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14]363-389。高校文科科研團隊的知識轉移傾向于分散的學習及研究型,理科科研團隊知識轉移傾向于集中的學習及研究[15]57-59。對文科青年教師來說,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過程艱辛復雜,而經過數(shù)個月整理的資料被他人拷貝只需要幾分鐘和一個U盤。只有團隊成員聯(lián)合制定合理的制度,才能保證資料充分共享,使團隊成員用一個月可以獲得并梳理他人一年整理的材料,加快研究進度,最終帶動整個團隊迅速成長。
當前高校對青年教師外語水平要求較高,高水平大學一般要求青年教師晉升高一級職稱要有職稱外語考試以及10個月或一年以上出國訪學、留學經歷。SSCI、A&HCI論文的撰寫主力是45歲以下青年教師。有條件的文科青年科研團隊應將團隊建設的一個重點放在“產生和集聚學術話語,并向國外轉譯學術思想”上。按照現(xiàn)有的世界大學評價指標,SSCI、A&HCI論文數(shù)量和被引次數(shù)的增長,能夠提升國內高校在三個最重要的世界大學評價機構《Q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的地位。文科青年科研團隊應將個體研究與團隊研究、學校發(fā)展等統(tǒng)籌考慮,產生有影響的高水平國際檢索論文,在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中更好地“發(fā)聲”。這同時又會促進團隊的發(fā)展,增強凝聚力和國際影響力。
每個文科青年科研團隊都希望能發(fā)展為成熟的科研團隊,但在剛組建文科青年科研團隊時要重視學術傳承和學術根脈的接續(xù),重視與所在學院、學科重大科研團隊的關系??梢越璐龊?,學會借力,成為重大科研團隊的子團隊。在加入重大科研團隊,依托重大平臺后,可錘煉重大戰(zhàn)略思維,獲得寶貴的團隊協(xié)同攻關經驗,根據重大科研團隊的研究不斷調整青年科研團隊的研究問題和視域,使得文科青年科研團隊研究更具有影響力,進而逐步“發(fā)聲”,形成話語體系。
團隊應積極爭取學校和學院的支持,舉辦與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活動,擴大學術影響力。團隊成員可在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上圍繞團隊研究的核心問題集體提交若干篇高水平論文和proposal,并認真制作ppt,爭取大會或小組發(fā)言。這樣一方面可使學科領域知名學者了解本團隊,并得到同行的認可。另一方面團隊成員可以了解國內外學術前沿和研究熱點,及時調整研究思路。
在團隊負責人采取正確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爭取團隊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后,團隊應當主動出擊,共同建立團隊友好的外部關系,爭得政府部門、媒體、社會團體的關注和支持。一是建設政府部門信任的團隊。團隊應發(fā)揮青年學者的敏銳性特點,及時捕捉社會熱點,開展深入調查研究,形成咨詢報告并向教育部各司局、省市相關政府部門提交。主動申請在與研究有關的政府部門掛職鍛煉,在實際工作中體現(xiàn)理論功底和研究優(yōu)勢,同時便于掌握國家和地方管理的宏觀經驗和數(shù)據,最終形成一支言之可信、資料豐富、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的青年科研團隊。二是建設媒體眼中理論功底扎實,洋溢正能量的青年團隊。加強與有廣泛影響力的中央和地方媒體的合作,通過研究,解讀社會熱點,駁斥社會謠言,弘揚社會正氣。三是建設能夠及時保質完成社會團體賦予任務的團隊。當下一些民主黨派和社會團體、各類基金會往往依托高??蒲辛α块_展相關研究。青年團隊應主動爭取相關項目與資助,拓展發(fā)展空間與學術影響。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必須秉持正確的價值觀。當前各類社會思潮魚龍混雜,青年教師對身邊發(fā)生的事件感知靈敏,接受新思想也較快。高校應加強思想引領,將文科青年科研團隊引導到堅定正確的學術研究方向、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上來。高校應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黨[2013]12號),制定具體落實方案。結合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及理論熱點,定期組織開展文科青年科研團隊負責人培訓會、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研討會。開展青年教師科研思想動態(tài)調研,了解青年教師思想訴求,從而進一步改善科研環(huán)境。
高??赏ㄟ^設立青年專項項目和津貼獎勵等形式,使文科青年科研團隊成員心無旁騖,專心科研。高??稍O立校內青年基金項目、校內青年基金(學術交流)項目,鼓勵教師國內外訪學和購買圖書資料。保證青年項目中調查研究經費的報銷,對獲得省級以上領導批示的調研報告給予獎勵。加大項目及成果的獎勵額度,以津貼的形式規(guī)定給予青年教師150%的獎勵。
高??稍O立校內青年基金團隊項目,并制定項目管理細則,促使青年團隊成員實現(xiàn)資源共享。高??梢髨F隊成員獲得校外縱向和橫向項目經費支持時,在經費預算中劃分相關比例給整個團隊成員進行資料費、會議費的報銷,尤其加大負責人個人獲立校外項目后分擔經費的比例,使得由以往隨機的個人自愿分享科研經費變?yōu)橹贫裙袒聛?,使得團隊成員養(yǎng)成“身處團隊就要公平互助”的觀念,只有如此方能保證團隊長久、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
在青年團隊項目級別認定上,鑒于青年教師普遍面臨支撐平臺和科研項目資源稀缺的局面,高??梢詤⒄?011計劃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管理模式,對青年團隊核心成員也給予認定,或實行項目負責人輪值制;在擴大學術視野上,高校應支持團隊負責人及成員加入國家重大科研團隊,支持團隊成員及研究生在基層政府部門掛職鍛煉;在創(chuàng)新學術活動形式上,高校應通過舉辦學術研習營、青年學者系列學術沙龍、讀書交流會、學術工作坊、學術午餐會、網絡語音學術沙龍等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推動青年團隊及教師之間進行學術交流,互相啟發(fā);在交流平臺上,高校可建立“文科青年學者QQ群”、青年團隊QQ群、微信群聊等網絡平臺,加強管理,培育學術交流網絡意見領袖并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1] 萬文濤.大學科研團隊的培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2] 廖冰.科研團隊績效及作用機制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4.
[3] 劉國新,閆俊周,李霞.高校創(chuàng)新性科研團隊的組織與行為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olicy on Eligibility for the Submission of Extramural Support Proposals and Procedures for Obtaining Exceptions[EB/OL].http://vcresearch.berkeley.edu/.2014-10-03.
[5] 張茂林.創(chuàng)新背景下的高??蒲袌F隊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6]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R].2014-05-04.
[7] 宋強.國際視野下高校文科教師科研動力及引導機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
[8] Bernard P. Cohen,Ronald J. Kruse,Michael Anbar.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J].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1982,25(2).
[9] 晉琳琳.高??蒲袌F隊知識管理的系統(tǒng)要素和行為模式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10] Sta?a Milojevic.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Formation and Evolu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4,111(11).
[11] 張捷,楊恒哲.高??蒲袌F隊凝聚力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2] Stefania Bandini,F(xiàn)ederico Rubagotti,Giuseppe Vizzari,Kenichiro Shimura. An Agent Model of Pedestrian and Group Dynamics:Experiments on Group Cohesion[A]. In:Roberto Pirrone,F(xiàn)ilippo Sorbello,AI*IA 2011: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ound Man and Beyond[C].Palermo:Springer,2011.
[13] Bernard P. Cohen,Ronald J. Kruse,Michael Anbar.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J].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1982,25(2).
[14] Limei Zhao o Qingpu Zhang o Liang Wang. Benefi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n The Team Members’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aboration Network[J].Scientometrics,2014(100).
[15] 蔣玲.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科研團隊知識轉移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