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玲
(貴州師范學院,貴州貴陽 550018)
《茶經》是唐代茶圣陸羽根據前朝及當時的種茶、制茶經驗編撰而成,這本茶學作品包含的內容極為廣泛,比如茶名、茶品、茶具、茶歷史、制茶、產茶地等均有所涉及,可謂是一本內容豐富、科學嚴謹的茶學論著?!恫杞洝啡?000多字,分為3卷、10個章節(jié),其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典籍。在很多現代學者及考古學家看來,這本著作的問世標志著我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恫杞洝返某霈F在較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茶文化的發(fā)展,對《茶經》進行翻譯可以幫助我國茶文化更好地登上國際舞臺,從而被更多的人所知曉。當前,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使用越來越普遍,為了更好地推廣我國茶文化,《茶經》的英譯工作勢在必行。目前,國內外還未出現一個較為權威的《茶經》英譯發(fā)行版本,這與《茶經》的歷史性(很多內容需要基于歷史事實考察后進行解讀)和文本性(文章運用古漢語寫成,對其進行翻譯存在一定難度)存在聯系,且與我國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無關系。為了促進我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提升我國茶文化軟實力,對《茶經》進行系統(tǒng)性的、規(guī)范性的翻譯迫在眉睫。
“交際翻譯”(源于英語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是英國著名翻譯學家彼得·紐馬克于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概念。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同屬于紐馬克所談及的翻譯策略,二者是相對而言的。其中,語義翻譯更加側重于“以源語言為中心”、“逐字翻譯”、“直譯”;而相比之下,交際翻譯則更加偏向于“以目的語為中心”、“歸化”、“意譯”等。紐馬克認為,運用交際翻譯理論的意義在于“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由此看來,交際翻譯十分重視目的語讀者的閱讀體驗,因而側重于從目的語的語言特征、文化背景等入手進行翻譯??上攵?,在這個過程中譯者享有一定的自由。據紐馬克看來,譯者為了排除原文的歧義及漏洞甚至可以對原文進行調整及修正,并在此基礎上對文章進行解釋和翻譯。在交際翻譯視角下,譯者的翻譯是基于某特定交際目的展開的,因而譯文在某種程度上會“打破原文的限制”。在語義翻譯未能達到應有的翻譯效果時,譯者應該考慮交際翻譯的使用,以使譯文更為自然得體,符合目的語讀者的心理期待。就相關統(tǒng)計顯示,交際翻譯策略在公示語、文獻資料等信息類文本中更為常用,而在文學類文本中的使用則比較少見。
《茶經》是用古代漢語所寫而成,不少在漢語文化背景下生活的現代人在閱讀和理解《茶經》時尚存在一定的困難,更別提那些母語非漢語的外國讀者。交際翻譯理論十分注重目的語受眾的閱讀期待和閱讀體驗,從這點來看,該理論對《茶經》翻譯主要有著兩點作用。首先,基于交際翻譯理論的《茶經》譯文會將目的語受眾的語言文化背景等考慮在內,這樣翻譯出來的內容會更加便于受眾理解。目的語受眾在看到譯文后第一時間會將譯文內容與大腦中的既定事物聯系起來。比如說,《茶經》第四節(jié)“四之器”中有“風爐”這種茶具名詞,而“風爐”表示“一種用于煮茶的小爐子”,相關考古資料顯示風爐爐腿呈三足鼎立之狀,如果按照字面含義將其翻譯為“wind stove”,想必會讓英美受眾不明所以,因而從交際翻譯視角出發(fā)將其譯為“brazier”(火盆)一詞,將會使西方譯者更好地找到參照物和對應物,這事實上也是西方目的語受眾較為喜聞樂見的。其次,交際翻譯可以更好地傳遞原文的交際效果。在《茶經》原文中有些內容在原語讀者看來很好理解,但是其實際含義往往隱藏在字面含義之后,如果不將這些詞匯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補譯出來,那么目的語讀者在閱讀時也只是了解到了原文的“皮毛”。
《茶經》是關于茶文化內容的介紹,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將其歸結為信息類文本。這本著作旨在向讀者傳遞各類有關茶的信息內容,推動茶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一些譯者在對信息類文本進行翻譯時習慣性地采用語義翻譯、直譯等方式,但事實上《茶經》本身除了傳達信息之外還是我國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很多內容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這需要譯者透過文字表面對其進行解讀。然而,不少譯者在翻譯《茶經》時還是習慣性地陷入“逐字翻譯”的誤區(qū),他們認為將所有信息一五一十、原封不動地呈現在目的語受眾面前就大功告成了,而事實上這類譯文恰恰會讓讀者難以理解。
《茶經》運用古漢語寫成,其中存在很多意義有別于現代漢語的字詞,比如“規(guī)”、“甑”、“炭撾”、“碾”等,一些譯者在翻譯這類詞匯時采用一些過于偏僻的英語詞匯與之對應,這反而加大了讀者的閱讀負擔。舉例來講,一些譯者將“茶道”直接譯為“teaism”而非“tea ceremony”,而事實上這個詞(teaism)是日本茶學大師岡倉天心所創(chuàng)造的,其很少被英美讀者所認知,如果直接采用這種翻譯,極容易讓一部分讀者不知就里,除此之外還容易讓另一部分讀者將我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等同起來理解,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很多英譯文本雖然乍看起來不錯,但如果其內容經不住推敲,目的語受眾就不會對此“買賬”。交際翻譯注重對目的語受眾閱讀期待的滿足,然而不少譯者在翻譯《茶經》時卻并未將此因素考慮在內。比如,在《茶經》中出現了很多中國本土才有的茶器用品,而這些用品在西方社會中并沒有相應的對照物。很多譯者直接從主觀出發(fā)對其進行翻譯,甚至還有一些譯者在遇到難處時直接運用漢語拼音進行替代處理,這更加增添了英美國家讀者的閱讀難度。
從上述分析來看,《茶經》的翻譯還存在不容樂觀之處。從交際翻譯理論出發(fā),譯者可以結合《茶經》的翻譯問題擬定相應的翻譯策略,以求“對癥下藥”。
《茶經》介紹了各類有關茶的知識,但同時也蘊含了深刻的茶文化內涵。在遇到原文中有一些較難理解且單純依靠直譯無法準確翻譯的內容的情況時,譯者應該考慮意譯法的使用。比如《茶經》提到:“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逼渲械摹熬袃€德”一詞表示“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賢德而不越矩”,可以簡單理解為“賢德”,因而該詞可以意譯為“virtuous”(有德行的,有道德的)。
偏僻詞匯的使用會阻礙讀者的閱讀,因而譯者有必要運用相對常見的英文詞匯進行表達。比如《茶經》中有這樣一句:“苦荼久食,益意思。”該句中的“益意思”表示“使大腦興奮,提神解乏”。有些譯者將其譯為“is helpful for enhancing mental performance”,這樣翻譯起來就顯得過分學術化,容易引起普通讀者的反感。建議將其翻譯為“Drinking tea for a long time can help you refresh yourself”,使譯文更加簡潔明了,從而更容易被目的語受眾所接受。
《茶經》中寫道:“三爵而終,應下諸蔗、木瓜、元李、楊梅、五味、橄欖、懸鉤、葵羹各一杯?!逼渲?,“五味”表示“五味子”,是一種中藥名稱,其通常被翻譯為“Schisandra chinensis”??紤]到讀者的閱讀體驗,譯者可以適當地采用增譯法對“中藥”、“木蘭科植物”等相關信息進行補充說明。再如,“黑子過龍醢[hǎi],果饌逾蟹蝑”,龍醢單從字面上來看表示“用龍肉制成的肉醬”,而事實上我們知道“龍”是人們幻想出來的一種動物,根據上下文來理解,此處的龍醢應為“魚醬”,因而將其譯為“fish paste”更能夠傳達原文含義。
總之,《茶經》的英譯應考慮目的語受眾的閱讀期待和欣賞習慣,注重交際目的的實現,突出信息的傳遞效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我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提升我國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