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櫻平
(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廣東深圳 518000)
人體對外界的感知,一般都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來實現的。一般認為,人的五官耳眼舌鼻喉各司其職,相互獨立,分別對應著不同的感官而產生不同的感受。然而,在心理學上卻認為,人體的感官是相通的,其內在之間是具備相互影響、相互協作和相互補充的作用。這種潛在的聯系,被稱作通感。茶雖然是一種飲食文化,但在傳統(tǒng)的茶文化中,音樂和茶事活動卻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兩種藝術形式相互交融,給人以一種妙不可言的審美體驗。恰當相宜的背景音樂,能夠使人平心靜氣,更好的融入到茶事活動中去,而缺失了背景音樂的茶事活動,就像缺少了靈魂,讓人索然無味。讓學生了解這種音韻和茶韻的通感現象,能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本文將從茶韻和通感的概念和內涵說起,對音樂音韻與茶韻的通感體驗進行論述,希望能給音樂教育工作者提供些理論上的幫助。
從宋代茶館的出現開始,茶與音樂的結合就已經形成。時至今日,背景音樂仍是茶館中必可不少的一部分。那么,兩者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使得兩者的結合毫無違和感呢?要想搞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引申出茶韻的概念來。
韻字是一個會意字,由“音”和“勻”構成,原本的意思指的是聲音渾厚、均勻的意思。在生活中,韻字上升到一種審美情趣,被廣泛和其他字結合起來用于形容人的氣質和精神,如大家所熟知的神韻、氣韻、風韻等等。韻字還被廣泛的運用到對藝術品的評價中,如畫韻、詩韻、指韻、筆韻、墨韻等等。總體來說,對于型外之態(tài)、詩外之情、畫外之意、書外之神、茶外之味等等,不能用具象的形容詞來描述的氣質和內涵,都可以用韻來表述。
以韻為構成的復合詞,形成的“韻”是需要長期的積淀的,也是需要被大眾共識所確認的。具體到茶韻,人和人之間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所以并沒有嚴格概念而言。通常來說,廣義上的茶韻指的是歷史文化、地方風物、審美標準和個人修養(yǎng)體驗的綜合,屬于是在形、色、香、味之外的精神境界,乃茶味之外的一種審美認知。狹義上的茶韻,指的是人在品完茶后,所產生的愉悅、空靈和遐想的心理感受,屬于精神層面上的收獲和體驗。
大部分學者認為,茶韻有兩種含義,一是作為對茶的評論術語出現,用來形容喝完茶后嘴中的余味和回味,二是文化層面的領悟,是通過喝茶的過程領略到茶文化所蘊含的內涵。
有人說,茶韻在精神層面上的內涵,多是文人墨客無病呻吟所謂,其實不然,唐代詩人盧仝在《七碗茶》中“兩腋習習清風生”的詩句,就是對茶韻感受的描述。茶韻與茶葉的品質有關,但不等同與茶葉的品質,茶葉的品質更多的是對物質表現的評定,可以用數據或分析結果來進行量化標準,而茶韻是精神上的產物,每個人和每個人的感受也多有不同,同時又受到主觀和客觀因素的綜合影響,所以根本無法定量,也無法制定標準。雖說茶韻不等于茶的品質,但首先是有了茶的品質,才會產生茶韻,一壺苦澀難喝的茶水,是無論如何也產生不了茶韻的,這是茶韻和茶品質的關系,其次,茶韻的產生和人的因素也有關,不但要有一定的素養(yǎng),還要對茶葉有一定的研究,好喝茶,會喝好茶,才能感受到茶韻的所在。
音樂和其他意向的相互完美融合,離不開人體本身的一種特殊的認知機制:通感。早在我國古典音樂學術著作《樂禮》中就有關于通感的記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在荷馬史詩中,有這樣的詩句:樹上的知了潑泄下來百合花似的聲音。音樂和茶韻的結合,其實也是通感體驗所帶來的效果。
一般情況下,人體接受不同的感官刺激,會直接對耳眼舌鼻喉等相應的器官產生反應,這中感覺一般是平行存在,互不發(fā)生串擾和關聯。但發(fā)生在人們心里活動中的通感現象,將這個長期存在的觀念打破:人體的感官之間是相通的,具備相互協作和補充的聯系。通感不僅可以實現跨感官的感知,也可以實現跨意識、跨概念、跨感官的感知。在《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對通感做出這樣的定義:“一種感官刺激另外一種感覺器官有所感受。”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人體五官的其中一個器官,感受到刺激之后,會通過神經系統(tǒng)傳遞給我們的神經中樞,而這種興奮通過神經中樞之間的內在聯系傳播給另外的神經中樞,形成短暫的感覺交叉、轉移和融合,最后反作用于人體的其他感覺器官。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聲音好甜”、“暗香盈袖”、“冷月無聲”。在這樣的語境里,我們并沒有感受到聲音的甜,香氣的色澤、也沒有觸摸到月亮的溫度。但我們能通過這樣跨感官的形象描述,準確領會所要表達的意思。這就屬于通感最常見的例子。音樂最容易實現和其他感官的通感,當音樂響起,我們會根據音樂的風格,在大腦中立刻呈現出不同的聯想畫面,如聽到《天堂》就會想到大草原,聽到《月光下的鳳尾竹》就會想到傣族風光,這都是聽覺所引發(fā)的視覺通感。研究表明,不同的音樂還可以讓人產生不同顏色的聯想,如C調能喚起對紅色的感覺,D調與紫色相對應,弦樂是暖色調,電子和聲是冷色調等等。
研究表明,產生通感的心理基礎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審美需要,人類在物質生活得到相當滿足后,必然會有了更高需求,那就是精神生活,在這種追求過程會產生來自精神層面的愉悅和興致。這種在精神層面的追求,首先是建立在審美需求的基礎之上的,只有當主體對美有所需求的情況下,才會對接受到的感官刺激有所辨析和鑒賞,并因此而引發(fā)其他感官的共振,所以從藝術心理學上來看,一個人的審美需求是通感產生的基礎之一。
通感現象產生的另外一個基礎就是信息的積累,人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各個感官不斷獲取著各種信息,并存儲到大腦之中。只有具備了豐富的情感經驗,才能對某種感官認知產生通感的現象。解釋起來稍微晦澀難懂,我們不妨舉例說明:一個久居外地的人,聽到家鄉(xiāng)的歌曲或戲劇,頭腦中立刻會浮現出在家鄉(xiāng)生活的場景,兒時的伙伴,裊裊的炊煙,父親的呼喚等點點滴滴的生活瑣事,這些通感現象,都是源于在家鄉(xiāng)的信息積累才能夠實現的。此外,信息的積累不但包括豐富的生活經驗,還需要有一定的藝術鑒賞力,例如同樣一首周傳雄的歌曲《黃昏》,一個對音樂一竅不通的人,很難聯想到黃昏、街頭、孤獨的人等畫面。而具備音樂感知力的人,則很容易實現通感現象,走進歌曲所描繪出的場景并陶醉于其中。
本文前面提到,茶韻更多的是一種超越茶本身品質的、在精神層面所產生的認知,這也是因茶帶給人們各種感知而產生的通感現象。具體來說,茶韻的通感表現在觸覺、視覺、嗅覺、味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上。在我國眾多的茶文化典籍中,這種通感無處不在,下邊將一一舉例進行說明。
觸覺是對茶的基本認識,著名詩人劉禹錫,曾寫下《西山蘭若試茶歌》:“欲知花乳清冷味,須是眠云跂石人?!痹娙藢⒒ㄈ榈那謇涞挠|覺,運用通感手法轉移到了味覺中,實現了觸覺向味覺的映射。又如《采茶詞》中“雷過溪山碧云暖,幽叢半吐槍旗短”的通感手法,則是實現了觸覺向視覺的映射。
在茶韻的通感體驗中,由視覺向其他感覺的映射也很容易實現。如“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弊髡吒兄降耐ǜ畜w驗,就是視覺向味覺的映射。酒渴、春味等詞語,將詩的意境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單憑讀者對詩歌的品讀,就可以體會到作者嘗茶時的心境,并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共鳴。
味覺和嗅覺,是評論茶葉的兩個主要因素,因此而產生的通感也最為強烈。如溫庭筠在《西陵道士茶歌》中,有“澗花入井水味香,山月當人松影直。”的描述,作者在描寫水的味道,沒有采用甘甜清列之詞,而是用了個“香“,這就是典型的嗅覺向味覺映射的通感方式。再如“鼻觀舌根留不得,夜深還與夢魂飛”的描寫,是由茶的嗅覺和味覺,所引發(fā)的視覺和精神上的通感現象。
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而茶韻是超越茶葉本身的藝術性感知。藝術之間是相互貫通、相互包容的,這就不難理解,兩者的融合之所以能相得益彰,給人帶來全方位的享受,是音樂和茶文化給人帶來的雙重或多重通感體驗來形成的。
在音樂教育中,特別是在音樂鑒賞課堂中,我們同樣也應該注重這種通感體驗的重要性,通感體驗的使用,能夠突破教學形式的單一性和局限性,使音樂中的藝術形象更具立體感和畫面感,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知度,從而產生更好的藝術審美效應。例如,我們在欣賞中國古典曲目《高山流水》時,就可以引進茶文化活動來更好的理解。茶藝中提壺注水的動作體現了高山流水的意境、清澈的水帶動茶杯中綠茶翻滾,音樂與茶的結合仿佛將人帶入山水之間,讓人感到心曠神怡。不僅使學生對音樂中所承載的內涵有了更好的體會,也會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對傳統(tǒng)茶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如對我國經典傳統(tǒng)曲目《春江花月夜》,宛若是一幅山水畫軸,將春天夜晚的靜謐、月上東山的柔美,小舟在江面上蕩漾、花影在兩岸中搖曳的自然風光描繪的淋漓盡致。單憑借音樂本身所產生的通感現象,學生對曲目中描繪的景色理解起來還不夠充分,若是可能的話,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一位身著漢服的美女來表演茶藝,茶水與春江水的隔空呼應,茶香與花香聯袂呈現,漢服美女與古曲意境相互配合,所呈現出的一切將會讓學生產生時光穿越的感覺,從而更好的理解曲目的內涵。
有人認為,茶韻與音韻的結合只限制在古典音樂范圍,其實不然。拿被稱為我國第二國歌的《茉莉花》來說,若在鑒賞時候泡上一杯茉莉花茶,首先會讓欣賞者更好的理解“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夸”所描述出的景色,通過茉莉花茶的清香,也容易使學生產生“讓我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的心理共鳴。
值得指出的是,音樂和茶韻的結合,并不適用于所有的音樂和所有的茶品,只有合適的音樂配上恰當的茶葉,才會使得二者所產生的通感效應始終處于同一節(jié)奏上。如《十面埋伏》的肅殺之氣和茶韻的靜怡之美,顯現不能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當中。這就要求我們的音樂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對音樂有準確的認知,還要對茶文化的內涵有深刻的理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知識的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藝術領域內,想象力其實就是通感的表現,因此,在音樂教育中引入音樂和茶韻的通感體驗,對發(fā)掘學生情感和思維上的巨大潛力,培養(yǎng)更好的綜合性藝術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