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瑞玲
(鐘山縣職業(yè)技術學校,廣西賀州 542600)
歷史上,廣西賀州鐘山縣兩安鄉(xiāng)這一支盤瑤逃出千家垌以后,輾轉周折最后定居在西安,在對祖先盤王進行祭祀時,還是保留著瑤家祖先崇拜的習俗與遺風——跳長鼓舞,并且與當地的生存環(huán)境有效融合產生了羊角長鼓舞。當地始終擁有一個傳說即老山羊撞死盤王,并且當時的瑤民們生活在人煙稀少的原始森林,會遭遇大量的野獸,尤其是野山羊,毀壞了大量的莊稼,由于生存環(huán)境帶來的影響,產生了當地瑤民獨具特點的文化象征——跳羊角長鼓舞祭祀盤王。
經過百年的發(fā)展和演變,羊角長鼓舞依然在廣西賀州鐘山地區(qū)流傳,這一原始祭祀舞蹈,除了符合祭祀祖先的需求之外,更多的是借助舞蹈展現(xiàn)盤王及其子孫為開辟瑤鄉(xiāng)勤勞付出,向后輩告知這份不易。
如今,羊角長鼓舞是一種融合了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舞蹈,這一民間舞蹈不但象征了當地瑤民獨有的文化內容,更是再現(xiàn)與歌頌了瑤民們的歷史發(fā)展、民族情感和精神面貌。當生產生活中發(fā)生重大事件時,比如在建房、祝壽、結婚生子等時都要求表演這一民間舞蹈。這也是慶祝的主要手段之一,并且成為傳統(tǒng)節(jié)日無法缺少的舞蹈。歷經代代相傳的耳讀目染,羊角長鼓舞亦然成為一種民族風俗習慣,深深印在瑤民心中,迫切需要保護和傳承。
一是長鼓舞:一般長鼓舞的人數不會超過三個,因為人數較多,很難統(tǒng)一拍打節(jié)奏,導致舞羊角的很難適從,引發(fā)混亂。舞者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動作,左腳向前,右腳置后并點地,雙腿保持半蹲姿勢,左手反握腰鼓,右手擊鼓。在舞動過程中,舞者必須與節(jié)拍緊密跟隨,左腳朝前,右腳緊跟,同時擊鼓一次;隨后,右腳后退一步,左腳跟隨,再一次擊鼓,總共做兩次這套動作。舞者在擊鼓過程中朝下轉半圈再從半邊抬起到眼前,右腳后退一步,擊鼓并且在眼前轉半圈從左邊轉移至原來位置,同時持續(xù)做第一套動作,往復循環(huán)。
二是羊角舞:羊角舞的人數沒有限制,只要具備了羊角舞所需的道具,都可以上場參與。若場地條件許可,羊角舞都是兩個組成一對,如此可以彼此撞擊羊角。跳的過程中,先由長鼓舞者持續(xù)擊打三下長鼓,羊角舞者依次排隊,躬著身,雙手高舉羊角,根據節(jié)奏邊跳邊走,跳一下點一次羊角。同時,大家結合節(jié)奏不斷喊出口號。
全面配合:這套舞蹈需要多人進行配合,動作必須粗獷,節(jié)奏鮮明,舞者默契配合。跳到中間,舞長鼓的持續(xù)兩次拍打長鼓,提示羊角舞舞者做好準備,接下來便是山羊對打動作,即羊角舞舞者每間隔一步,兩人將羊角彼此相撞,使其發(fā)出清脆的聲音。跳到最后,長鼓舞者持續(xù)拍打三下長鼓,大家已經意識到舞蹈即將結束。接著,長鼓舞者挺直身板,加快節(jié)奏,兩個彼此撞擊羊角,同時喊出口號。
雖然瑤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語言,但是由于擁有復雜的支系造成每個地區(qū)的語言也不相同。針對傳承羊角長鼓舞的方式來講,具體包括了師徒傳承與家族傳承兩種。
羊角長鼓舞是一種具有廣場特點的喜慶舞蹈,原來僅是男性舞蹈,為了有效的傳承與發(fā)展,目前男女都可以學習。之前,不管是哪一個少數民族,女性的地位相對都不高,大部分舞蹈只有男性可以學習,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為了對羊角長鼓舞文化有效傳承與推廣,女人也可以學習長鼓舞。
當前,部分瑤族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語言,但是卻沒有獨立的文字。因此除了師徒和家族傳承羊角長鼓舞之外,缺少詳細的文字記載。
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演變,科學技術的進步。外面世界對年輕人形成了極大的吸引,使這部分人群紛紛涌入大城市,不愿留在家中學習傳統(tǒng)羊角長鼓舞、耕地干農活。更多的年輕人已經不再深入研究傳統(tǒng)的羊角長鼓舞,也不跟隨鼓王開展學習,隨著時間的流失,老一輩人的離去將會造成無人傳承這部分傳統(tǒng)文化。
通過調查問題,目前在瑤族地區(qū)人們平時極少可以看到羊角長鼓舞的表演,只有在節(jié)假日才能夠看到羊角長鼓舞表演,而一些宣傳羊角長鼓舞表演資料也很少能夠接觸,更加不用說了解,這些都體現(xiàn)出民族文化缺少廣泛的宣傳。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羊角長鼓舞和茶文化都屬于重要組成內容,在文化系統(tǒng)中不但具備了豐富的文化元素,同時也體現(xiàn)出完善的價值理念。通過分析目前羊角長鼓舞文化傳承情況可知,我們能夠感受到其存在的壓力與危機,而茶文化憑借獨有的文化內涵,若可以對其采取有效分析,并且在傳承羊角長鼓舞中有效融入茶文化,必將可以凸顯一系列理想價值。
把茶文化融入到羊角長鼓舞傳承過程中,可以為羊角長鼓舞的創(chuàng)作內涵與元素提供大量素材,特別是羊角長鼓舞文化元素來自于生活,不管是其文化內涵,還是價值理念,都可以被有效借鑒到創(chuàng)作羊角長鼓舞之中。經過有效分析羊角長鼓舞傳承情況可知,傳承危機與壓力主要來源于羊角長鼓舞文化缺少創(chuàng)作動力與材料來源,與茶文化內涵有效結合,必將有利于傳承創(chuàng)新羊角長鼓舞。
在羊角長鼓舞傳承過程中融入茶文化,也對該文化藝術賦予了更加全面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guī)范,幫助人們深刻理解羊角長鼓舞的文化內涵。在目前羊角長鼓舞傳承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較大的不足,特別是隨著羊角長鼓舞不斷的傳承,其中重點傳承的是舞蹈藝術中的動作,對于舞蹈文化內涵的融入比較欠缺。因此,若可以將羊角長鼓舞文化與茶文化整體融合,勢必促使人們在了解該舞蹈文化的過程中,深刻認知與理解融入的價值理念與行為規(guī)范,進一步有效傳承羊角長鼓舞。
一是學校教育高度整合了有限的時空,更加容易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滲入羊角長鼓舞的文化內涵。學校自身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基地,擁有很好的教學場所和時間,在教學體系中融入羊角長鼓舞,可以為人才傳承創(chuàng)造一個很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更好的傳承文化。二是學前教育專業(yè)擁有靈活的授課方式,可以指派專業(yè)教師開展學習,還可以邀請專業(yè)舞者授課,更加有利于系統(tǒng)學習。三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設置舞蹈課,擁有舞蹈基本功,授課能力較強,學習很快。學前教育專業(yè)為了使學生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更好的與幼兒群體融合,培養(yǎng)幼兒整體素質,通常會將舞蹈設置在教學中,如此一來學生便擁有了一定的舞蹈基礎,可以降低學習羊角長鼓舞的難度,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四是學?;顒泳哂休^多的載體,可以選擇在學校興趣小組中長時間開展長鼓舞的教學工作,培養(yǎng)小鑼手、長鼓舞者等作為后備人才,進一步傳承民族文化。五是利用學校才藝展示大賽,激發(fā)原生態(tài)民族歌曲熱情。六是利用盤王節(jié)、瑤族鄉(xiāng)慶,建立民間文化藝術表演團,吸收對羊角長鼓舞感興趣的民眾,持續(xù)擴大傳播范圍。七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就業(yè)趨向顯著,主要為了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因此,她們在實習和就業(yè)過程中,可以在幼兒之中傳承羊角長鼓舞。
在學習羊角長鼓舞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觀看有關采茶舞的各種視頻短片,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搜集不同地區(qū)采茶舞的發(fā)展,學習采茶舞帶領學生深入體驗生活,積極開展勞動,從茶農的生活環(huán)境到工作環(huán)境,真實體會采茶、制茶的喜悅,欣賞茶葉沖泡中的寧靜氛圍等體驗過程,羊角長鼓舞教學者應該深挖舞蹈的傳承與歷史,深度挖掘流傳下來的文字影像資料,如此在表演羊角長鼓舞時才能夠充滿生命力,表現(xiàn)豐滿的故事內容。
首先,新媒體為傳承羊角長鼓舞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渠道。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都是使用新媒體的對象,他們頻繁“出入”的平臺包括了微信、微博、博客、論壇等。學前教育教師應當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例如博客和朋友圈等,在廣闊的范圍內傳播與推廣羊角長鼓舞,吸引更多的學生理解這一藝術形式,進一步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推動了羊角長鼓舞傳承的廣泛化與年輕化。其次,新技術為保護羊角長鼓舞提供了全新的載體。羊角長鼓舞不但是展示表演者的肢體,更加重要的是表達情感,要讓觀眾從長鼓舞表演過程中體會情感主旨以及舞蹈包含的文化內涵。長鼓舞是一種身體語言,通過這樣的語言將故事傳達給觀眾,利用舞蹈動作傳遞濃厚的感情。為了提升學前教育舞蹈教學質量,教師在訓練學生的過程中必須加強情感訓練?;竟τ柧氁约傲私庥嘘P文化背景雖然重要,但是只有充滿情感的舞蹈表演才會擁有無限活力。這樣就需要學生對民俗風情與文化特色全面了解,盡可能還原真實,同時收獲啟發(fā)。
我國近些年來始終在努力宣傳保護挖掘民族文化,為了很好傳承羊角長鼓舞藝術瑰寶,各屆政府、文化宣傳部門的組織領導工作至關重要。實際情況也是這樣,例如很好保留了老百姓的盤龍節(jié)祭祀活動以及開耕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大力開展唱瑤歌、跳瑤舞活動;積極發(fā)展茶文化交流活動,活動中展示瑤族特點的歌舞;努力建設民族歌舞傳承中心。借助于民族政策的指引,綜合文化宣傳部門的組織,加之茶文化交流互動的促進,使盤王節(jié)活動更加熱鬧,羊角長鼓舞的表演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
在日益興起的全國范圍的茶文化大發(fā)展的情況下,政府文化部門組織茶文化主題宣傳活動,在廣場上,前來參觀活動的市民游客圍滿舞臺,在臺上,一個又一個羊角長鼓舞節(jié)目輪番上演,充分展示了瑤族文化魅力。另外還有關于羊角長鼓舞有獎知識問答,吸引了大量的觀眾踴躍參與。在群眾之中通過相對簡單的瑤族舞蹈開展健身活動,可以對瑤族舞蹈普及問題有效解決。比如:傳統(tǒng)瑤族節(jié)日,盤龍節(jié)就有很多老百姓積極參與,他們積極表演羊角長鼓舞,整齊劃一的動作,變化較小的隊形。在日常生活中參賽隊員已經把羊角長鼓作為了娛樂活動,這也是傳承羊角長鼓舞的主要方式,其體現(xiàn)出的單一性和簡易性,傳承內容相對較少,人們更加容易接受。
在都市環(huán)境中將羊角長鼓舞文化思想傳遞給人們,必須把握好時間與空間維度。為此,政府可以積極建立以茶文化為媒介的羊角長鼓舞沙龍。首先,沙龍體現(xiàn)出與都市環(huán)境相符的學習特點,并且沙龍形式還可以包含有關茶文化的顯性元素,比如沏茶、品茶、賞茶等,以及在這一空間之內以茶會友。
羊角長鼓舞文化作為一種隱性元素,在瑤族文化自身中隱含。作為一種可視的舞蹈系統(tǒng),還需要在茶文化的各種途徑下展示,進一步強化人們的認知興趣。具體來講,在茶道中引入羊角長鼓舞背景,如此可以憑借舞蹈旋律放松人們的心情。此外,還可以深刻挖掘有關茶文化的羊角長鼓舞素材。要想最大程度發(fā)揮茶文化助力羊角長鼓舞文化傳承的積極作用,首先應當利用新媒體技術尋找二者的契合點。由于羊角長鼓舞文化并不是較多的聚集在民族舞蹈的學理部分,而是更多的去重視舞蹈文化內容,所以利用打造品茶的氛圍,在品茶過程中的思想文化交流,以及置身于茶文化和羊角長鼓舞文化之間的融合。對于二者來講,具體是借助于新媒體環(huán)境來實現(xiàn)融合,這也是傳承羊角長鼓舞的重要方式。在“互聯(lián)網+”時代,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以新媒體為信息資源傳遞羊角長鼓舞文化。相關的做法包括:在電子商務平臺上發(fā)布與茶有關的羊角長鼓舞文化思想,在傳遞這一思想的過程中,還可以提高電商茶葉產品的市場辨識度。再者,利用在新媒體開辟茶文化與羊角長鼓舞文化的專欄,以茶文化思想為背景向人們整體展示羊角長鼓舞文化。
羊角長鼓舞是我國十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對其有效傳承與保護。以茶文化為媒介將學前教育與羊角長鼓舞有效融合,不管是傳承還是發(fā)展,都表現(xiàn)巨大的優(yōu)勢,學校必須最大程度利用這一優(yōu)勢,在政府的大力支撐下,積極研究傳承途徑,推動羊角長鼓舞的發(fā)展。
[1]王東紅.學前教育專業(yè)多元立體式舞蹈教學模式實施條件的研究[J].才智,2015(13):258+260.
[2]杜涓.學前教育專業(yè)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基于對學前教育專業(y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研究[J].戲劇之家,2014(10):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