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文艷 許志興 朱佳奇 張新燕 計博學 殷果 吳昊
(1.河北旅游職業(yè)學院,河北承德067000;2.承德市農牧局,河北承德067000)
馬鈴薯是承德縣區(qū)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yè)。年種植5萬hm2以上,產量達到140萬t,產值10億多。隨著2015年,農業(yè)部正式提出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承德中南部區(qū)域馬鈴薯進行錯期栽培的面積逐年增大,由于播種時間、施肥水平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承德中南部區(qū)域馬鈴薯產量不平衡,尚未達到承德北部區(qū)域的產量水平。自2014年起,對承德中南部區(qū)域馬鈴薯高產田進行了調查與測產,并結合燕山北部避溫栽培馬鈴薯復種模式的研究,總結出了承德中南部區(qū)域早春錯期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旨在為承德中南部區(qū)域早春錯期馬鈴薯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具體栽培技術如下。
馬鈴薯是塊莖作物,喜歡疏松深厚的耕層和富含有機物質、鉀素豐富的土壤。應選擇土層深厚,土壤疏松、透氣性好,土壤含鉀豐富、排灌方便、相對平整、地力一致,有機質含量在1.2%以上,pH值5.5~7.5的砂壤土地塊;忌連作,茄科作物茬不宜種植,最好選擇前茬作物是多年生或一年生牧草及綠肥作物的地塊。
在秋季作物收獲后或早春,清除前茬及農膜等殘留物,用旋轉犁深翻30cm以上,結合深翻整地,撒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3000~4000kg/hm2,同時撒施3%呋喃丹顆粒劑22.5~30kg,耕后及時耙壓平整。
馬鈴薯早春錯期栽植旨在早上市,增加效益,并為下茬復種保證有足夠時間,根據(jù)當?shù)氐臍夂驐l件,市場需要,須選用適銷對路的脫毒種薯,如荷蘭15、魯引1號、早大白、東農303等高產、質優(yōu)、極早熟品種,用種量2250~3000kg/hm2左右。無論選擇哪些品種,種薯都應保證為原種一級。
在播種前25~30d,種薯出庫,剔除芽眼突出、壞死、臍部腐爛、皮色暗淡、表皮老化,長有細芽及畸形的種薯。
切塊時,不足70g的小種薯,削去種薯尾部即可;超過70g的種薯,需切分成至少帶1~2個芽眼,35~45g大小一致的芽塊。切塊時,當遇到病薯、爛薯、劣薯和種薯內部變色時,及時淘汰,切到爛薯時,將切刀擦干凈后,放入75%的酒精或0.5%高錳酸鉀水溶液中消毒,然后再用。
切好的芽塊,需在切塊后30min內拌種,一般100kg種薯芽塊用70%甲基托布津50g+科愽50g+滑石粉1kg拌種;或用克露50g十多菌靈40g+滑石粉1kg拌種;或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g+滑石粉50%1kg拌種;或用草木灰4kg拌種。
在播種前20~25d,將芽塊干燥后,擺放在溫度15~20℃左右的大棚或溫室內,上蓋2~3cm的濕砂進行催芽。待幼芽長至0.5~1cm時,檢出芽塊,放到散射光下低溫見光練芽,3~5d,待幼芽變綠、變紫,即可播種。
當耕層土壤10cm地溫穩(wěn)定在4~5℃時即可播種。承德中南部縣區(qū)播期應在3月30日月5日進行為宜。按1.4m一帶2行,寬窄行種植,大行距90cm,小行距50cm。播種面積小或零星地塊的農戶用畜力、小型手扶開溝機,開2個播種溝,溝深18~20cm,按每hm2所需尿素1800~2250kg、磷酸二銨600~750kg、硫酸鉀450~600kg、土壤保水劑22.5~30kg混合均勻,撒入播種溝,肥土混合,保證播種溝深13~15cm,然后按株距20cm進行點播種薯芽塊,播后覆土。每公頃再用33%二甲戊靈乳油 (2250~3000mL)兌水225~300kg噴施于土表,并及時用100cm幅寬地膜覆蓋,播種密度71250株/hm2。當播種面積大,可以采用機械化播種,開溝、施肥、播種與覆膜一次完成,但播種前需調整好株、行距與施肥量。
播種后5d,隨時檢查幼芽生長情況。若發(fā)現(xiàn)土壤墑情不能保證馬鈴薯出苗時,及時補滴出苗水;若發(fā)現(xiàn)種薯存在問題,采取應急措施,及時補播或補栽。
待馬鈴薯幼芽距離面膜2~3cm時,人工或機械從膜兩側取土均勻覆蓋在膜面上,厚約3~4cm。即防止膜內溫度過高,燒傷幼苗,又無須人工引苗出膜,有效減少人工、保證出苗整齊。
當苗高3~4cm時,從膜側溝再次取土進行培土,厚約3~4cm,能有效增加匍匐莖及結薯層數(shù)。生育期間隨時鏟除膜側溝的雜草,也可在草長到2~3葉時,及時選用杜邦寶成25%干懸浮劑,每公頃用90~112.5g兌水450~600kg進行噴施,或高效蓋草能等進行化學方法除草。
馬鈴薯整個生育期需水量較大,一般苗期,視土壤墑情,酌情澆水,開花期即塊莖形成期,每隔7d澆水1次,收獲前10~15d停止?jié)菜鲫幱晏鞖?,及時清溝排水。
早春馬鈴薯主要病害是晚疫病、偶有發(fā)生早疫病。為有效預防和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可在種薯切塊待表面干燥后,可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滑石粉拌種;現(xiàn)蕾后,用50%甲霜銅700~800倍液、或易寶1500倍液、或10%氰霜唑 (科佳)2000~2500倍液、或抑快凈15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d,連續(xù)3~4次;若有早疫病發(fā)生,在發(fā)病初期,可用52.5%異菌·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發(fā)病普遍時,可用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福美雙·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隔5~7d噴藥1次。
早春馬鈴薯主要地下害蟲有金針蟲、螻蛄、蠐螬等,地上害蟲有蚜蟲及二十八星瓢蟲。地下害蟲在播種時,每公頃用10%敵百蟲粉劑45~60kg,加細土150kg摻勻,或3%呋喃丹顆粒劑22.5~30kg撒施于播種溝內進行防治,或苗期每公頃用40%的辛硫磷1500~2000倍液灌根防治;蚜蟲可用52.5%農地樂1000~1500倍液、或25%抗蚜威1000~1500倍液噴霧滅殺,視蟲情隔5~7d噴藥1次,可輪換噴藥防治;二十八星瓢蟲可用10%賽波凱乳油1000倍液、或10%溴·馬乳油1500倍液等噴霧防治。
在馬鈴薯現(xiàn)蕾時及時將花蕾全部摘除,減少地上部營養(yǎng)消耗,迫使養(yǎng)分向地下塊莖轉移,促進薯塊膨大,提高塊莖產量。
早春錯期栽培的馬鈴薯,一般在馬鈴薯主莖葉片中下部開始發(fā)黃,根據(jù)市場行情及經(jīng)濟效益,陸續(xù)收獲。收獲前進行殺秧,殺秧后3~5d,選晴天采用人工或機械收獲馬鈴薯塊莖。